五 三种建筑形式

说到汉族与苗族、侗族建筑的主要差别,之前虽然有提及类徽派建筑,但多数汉族民居还是柱枋结构。所谓柱枋结构,指的是山墙侧有竖向柱作支撑,横向有枋梁与柱榫接。框架之间的部分,墙体用砖砌筑,这是砖砌民居的典型模式。对于柱的承接,则多采用柱底处设柱础的方式,这里也不例外,这种圆形坑状石头,可有效减少柱的腐烂,并增大对地的受力面积。此外,这种梁柱结构对檐板的支撑方式采用了侧向挑梁方式,在柱上榫接出挑梁,挑梁对檐板予以支撑,这种做法较为简单,但仅适用于木质等重量较轻的檐。我对窗棂一向情有独钟,因为它可把房屋的粗犷夹杂入阴柔之美。黔东南的地区的窗棂,最多见的是笸箩式样的窗棂。这种窗棂极频繁在古代乡村建筑中被较为频繁的使用。原因可以这样理解,笸箩是农村常用的一种农业工具,所以笸箩样式更易于被乡村接受和使用。但这种样式的窗棂却又并非简单的窗棂样式,由于细栏杆的长短不同,要组成很规则的图案,就对栏杆的长短要求很准确,所以其实并不容易成型。照片中存有两种不同的笸箩式窗棂,一种美观大方而另一种则颇具立体感。笸箩式窗棂是极富艺术性的一种样式,一个简单房屋分设不同式样的窗棂,使房屋不再单调。配以屋面的一层泛绿的青苔,让建筑充满了古朴之灵性。

贵州黔东南,寨龙村附近,摄于路边,属第二种建筑样式。这种建筑样式很好地诠释了黔东南特色干栏式建筑的典型特点。它属于吊脚楼的原型(图1-5,图1-6),最基本的特点是较多建于山区。如果独立一间屋,则一边靠在依山的实地上,其余三面靠柱支撑起来,下层悬空,如建筑造型中的架空层,无外墙仅见柱子。

干栏式建筑是一种特殊地带及特殊年代的建筑产物。贵州地区潮湿多雨,居住在一层非常潮湿阴冷,所以架空远离地面既可保证房屋通风干燥,也可以防止毒蛇、野兽等对生命安全所构成的隐患。在农业或是捕猎为主的特殊时代中,楼板下是粮食及杂物存储或是饲养的场所,干栏式建筑存在于黔东南更为偏僻的地区,成排或为独栋建筑,千年来一直得以延续并发展,直至形成后来的吊脚楼。目前所见的吊脚楼不但继承了传统干栏类建筑的材料和工艺,并且使艺术性和舒适性得以相得益彰,使其具有更高的文化层次,使用也更为便利。

同样摄于贵州的黔东南,寨龙村,为汉族民居建筑,属第三种建筑形式。与后文介绍的湖南老式民居极为相似,不再设置架空层,直接采用了单层木质结构,为格栅类建筑特点,后文有专门的章节介绍,故这里不做主要介绍(图1-7,图1-8)。两地区建筑特点相似是由于两省搭接,建筑与人文文化都有相似之处,只是我行走的时间不同,感受差别也较大,多年后再看依然极具冲击力。标语与建筑相配合,更给予了建筑别样的意味。多年前的标语遍布整个村子,留下了深刻的时代烙印,不只是记忆,更是一种时光的退回,让我这个未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多些感触,多些唏嘘。有些印记,本不是建筑的一部分,无意中的拼凑却让建筑多了一种

978-7-111-58225-0-Chapter01-6.jpg

图1-5 干栏式建筑(一)

978-7-111-58225-0-Chapter01-7.jpg

图1-6 干栏式建筑(二)

978-7-111-58225-0-Chapter01-8.jpg

图1-7 单层格栅建筑(一)

978-7-111-58225-0-Chapter01-9.jpg

图1-8 单层格栅建筑(二)

时代特征,只是这“放眼世界”确实时至今天依然适用。生活中所谓的世界,并不单是泛指国外,其实生命所有的未知空间、地域、层次都可以说是世界。一个偏僻小村镇,即是我世界中的一部分,直到当我踏上这片土地,才发现自己对中国民居原来如此热爱,也正因此,才激发我去探寻更多古代民居。“放眼世界”对我简言则是:用人生有限的生命去了解世界,如那些未知的感觉、影像或建筑缝隙中没有被风吹走的历史。其实,当我看到它们后,并没有那么沉重,更多的是一种释然,如同穿越一般,总可让我感觉要珍惜当下,快乐生活。让这些老房子留存着吧,他们属于后人,留下的不光是建筑,更是那些不熟悉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