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能过剩的三种基本类型

产能过剩大致上可分为如下三种基本类型21

第一,“短板”过剩。由于经济发展不均衡而导致局部产能过剩。就像木桶一样,如果木板长短不齐,木桶的容量就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倘若出现了一块短板,其他的板子就可能“过剩”。众所周知,均衡是相对的,不均衡则是绝对的。市场总是在不均衡状态下扩大并发展的。在大工业生产中,国民经济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工程,牵一发而动全身。如果在生产链的某一个环节出现障碍,必将影响全体,使得其他生产环节出现“产能过剩”。毫无疑问,为了提高水桶的容量,应当加长短板,而不是锯短其他的长板。

在经济高速增长中,长板和短板是相对的。如果某个部门的发展速度低于其他部门,今天的长板就可能变成明天的短板。在正常情形下,市场机制会自动调整这类不均衡状态,完全用不着政府出面干预。如果导致生产链出现短板的原因来自政府的政策失误,最好的处理办法就是规范政府行为,把官员的权力关进笼子,让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千万不要以为政府进一步出面干预就能解决问题。如果政府打着限制产能过剩的旗号,加强审批管理,最终很可能是锯短长板,越管越乱。22

第二,周期性过剩。经济周期是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之一。经济发展不可能永远向上再向上,而是有起有伏,波浪式地前进。如果市场进入经济周期的衰退期,那么必然出现周期性过剩。企业也只能随之调整,在淘汰落后产能的同时减少投资。

第三,局部过剩。有的时候,在某些地区市场饱和、供过于求,企业的设备闲置率上升;可是在其他地区供不应求。或者,国内市场饱和,而在海外还存在着广阔的潜在市场。导致局部产能过剩的原因是缺乏信息,运输能力不足,融资渠道不畅通,贸易壁垒,等等。在大规模产业升级和产业中心转移的过程中也会出现局部地区的产能过剩。例如,由于沿海地区的收入水平上升较快,轻纺业逐渐丧失了竞争优势,上海周边许多纺织厂搬迁到四川、安徽等地。在长三角地区,纺织业产能过剩;但是在许多内地省市,纺织业才刚刚起步。其实,这并不是真正的产能过剩,而是产业中心转移、资源优化配置的结果。

还有一些现象,人们往往也称之为产能过剩,但严格说来,它们并不是真正的产能过剩。

其一,淘汰落后生产方式不属于产能过剩。从技术进步来看,任何产品都有其特定的生命周期。从研发、投资、批量生产、逐步成熟以至于落伍,最终被新一代产品取代。科技创新、产业升级、更新换代是社会进步的主旋律。在新陈代谢的过程中,落后的产品逐渐失去市场份额,其产能也必然“过剩”。以电脑行业为例,老式的286型、386型电脑逐渐被一代又一代新型电脑取代。那些老式生产设备是不是“产能过剩”?

20世纪80年代,全国投资了300多条彩电生产线。由于平板液晶电视问世,老式的显像管电视机被迅速淘汰,大量电视机厂关门倒闭。在剧烈的更新换代中,中国的电视机产业突飞猛进,在国际市场上逐渐占有一席之地。能不能把20世纪80—90年代的电视机行业大调整也叫做产能过剩?

在二十多年前,柯达和富士胶卷几乎垄断了照片洗印市场;当数码相机问世之后,绝大部分彩色胶卷生产设备都被淘汰了。好像没有人把这些叫做产能过剩。

解放牌卡车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连续生产了三十多年,耗能大、毛病多、可靠性差。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新型卡车不断问世,除非迫不得已,很少有人愿意购买过时的解放牌卡车。20世纪80年代,从全国来看,汽车产能严重不足,可是从生产解放牌卡车的长春第一汽车厂来看,产能过剩。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严格地说,淘汰落后不是产能过剩。

其二,环境保护、节能减排淘汰了许多传统的生产方式和设备。20世纪,许多工业基地烟囱林立,浓烟滚滚,污水横流。实施节能减排之后,许多设备被贴上封条,禁止投产使用。显然,不应当把这些污染源的停工称为产能过剩。

其三,有些生产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例如,每年麦收季节,几十万台联合收割机从南向北次第收割小麦,轰轰烈烈,蔚为壮观,创造了很好的经济效益。收割季节过后,这些收割机保养、入库,以待来年。大多数糖厂也只在甘蔗收获期开工,一年内最多开工两三个月,其余时间都闲置无用。不能把这些看起来闲置的收割机和糖厂设备称为产能过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