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问题男孩”转型记: 一位作家母亲的男孩养育手记
- 叶子紫
- 3970字
- 2020-07-09 20:31:21
前言
我曾是一个快乐而自信的妈妈,可自从孩子上了小学,我的快乐时光就结束了。
当我怀着愉快的心情把儿子飞飞送进本市最有名的小学,满怀信心地以为儿子会在学校崭露头角时,却瞠目结舌地发现:曾经以为是天才的儿子一下子变成了“厌学郎”——他的作业永远乱七八糟,中文写得像日文中的片假名;英文字母写得像天外来电;数学作业本上涂改液的痕迹和红色叉叉交错遍布……老师三天两头儿打电话给我:没有交作业或者忘了带书自己跑到教室外躲起来了;在学校里卖花种子被收缴;哪天又把别人的钢笔藏起来了……
我经常在和朋友聚会的时候接到老师的投诉电话,次数之多,让我的朋友们感到吃惊,他们有的说:“你们家的孩子是个有创造力的孩子!只有有个性、有思想的孩子才敢在学校如此公然与强权对抗。”有的却说:“现在的孩子怎么上个小学就这么让人操心?长大怎么办?”
孩子问题迭出的状况令我百思不得其解,我开始焦虑、彷徨。每一个我所能遇到的教育工作者和成功家长都成了我的好老师,我如饥似渴地向他们求教,希望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得到些许启示或发现。
时光一年一年地流逝,由于学习成绩不好,儿子的性格也发生了转变,从过去的自信乐观变得孤僻。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那聪明可爱的儿子一去不复返了,他已经成了“问题男孩”!
当一个“问题男孩”的家长最常见的心情是什么?是内疚和困惑。每当接到老师的电话,我心里就发慌……
做一个“问题男孩”的家长最常做的是什么?是自责和反省。“是我什么地方做错了么?”我总是在夜晚睡不着觉的时候,反复地回忆他童年的每一步,一点点地追溯,一步步地反省,恨不得把儿子送回肚子里重新再来一遍……
其实,我只是一个对孩子充满欣赏和关爱的母亲,并没有望子成龙的期待,唯一的希望是他身心健康地成长。可是事与愿违,他竟成了一个“问题男孩”……
自从儿子出现问题之后,我开始自学教育学、心理学,也学习了大量关于男孩养育方法的书。我发现了一个惊人的事实——中国的教育正在伤害着我们的男孩。
尽管男孩的逻辑思维、空间想象、动手动脑能力都明显优于女孩,但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男孩不仅“缺少用武之地”,还被认为是“问题多的学生”,受到的批评多、打击多。
在学校里,男孩被迫放弃自己的视觉和空间技能、运动技能。随着时间的流逝,男孩们变得“安分守己”了,他们的“特殊天赋”也终于被钝化或扼杀了。很多男孩由于淘气、违纪和学习原因被勒令“请家长”,而家长呢,往往回家后就气急败坏地把儿子“修理”一顿,却没有意识到男孩的行为背后隐藏着深深的原因……
在我无比焦虑的时候,好友永芳对我说的一句话一直鼓励着我:“想想吧,再过二十年,我们的孩子在学校考了第几名,得了多少分,受不受老师喜欢一点也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们是否拥有好好生活的能力。”
我的好友相见欢(网名)更是以心理治疗师的方法永远地支持我和我的孩子。她非常耐心地接听我一打就是几个小时的电话,并陪我一同分析孩子各种怪异举动背后的真实动机。有了这些朋友的陪伴和支持,我才能有勇气走到现在。
在孩子上小学的四年里,我仿佛在迷宫般的道路中,试图寻找一把钥匙,去开启孩子那扇不知何时关闭的心灵之门。
事情在他四年级下学期发生了转机。一个偶然事件,促使我坚定了自己的想法,我做了一件令所有人匪夷所思的事——给孩子转学。
没想到的事情发生了,原本一个整天被投诉、充满问题的孩子,转学后,新学校的老师告诉我最多的五个字竟是:“他没有问题!”
一切都因为这五个字改变了:
孩子在学校里自觉完成作业;
孩子开始关心起班级里的事情;
孩子犯了错误的时候不再狡辩,会主动地说“对不起,我错了”;
孩子有了愿意和他一起玩的小伙伴;
孩子开始主动要求去培优了,他开始为自己的未来考虑了……
我惊讶、欣慰的同时开始认真思考起关于教育的奥妙——同样的一个孩子,同样的家庭,只是换了一个环境,他就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他开始由逆反、逃避转变为积极主动地学习了。
我开始思考,什么才是教育?教育绝不是非此即彼这样简单的答案。
教育是由家庭、学校、社会等各项因素一起作用的微妙仪器,哪一个因素出现问题都可能会导致迥然不同的结果。
每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携带着完全不同的基因密码。有些家长的教育心得是只要管好吃饱穿暖,学习是他自己的事;有的家长却因写出了“狼爸”“虎妈”的教育方法引起关注和争议。其实人的个体差异性是很大的,在这个日益变化的社会面前,我们这些家长多么像一群争论不休的盲人——只摸得到自己的孩子。
中国家长一贯喜欢去听他人的意见或参照一个榜样,也就是看教育家如何说,请教邻居的“牛”娃是如何教育的。事实上,教育有一个重要理念:因材施教!没有哪一种固定的教育方式是完全适合每一个孩子的。我们必须了解教育的原理,关注自己孩子成长的点点滴滴。
如果你的孩子有了一点不好的苗头或问题,千万不要等闲视之。这是我作为一个“问题男孩”的妈妈的肺腑之言。
自从孩子上学后,我读了太多时下泛滥的教育类书籍,但是事实证明我们这些善良的父母经常被这些“糊涂”的教育家们误导,那些满纸都写着爱的育儿书上总是一厢情愿地以为——给孩子足够的爱,足够的时间,以后慢慢就好了。
事实证明,把一个坏习惯掐死在摇篮里,比长成一棵大树后再来修剪,大人和孩子的痛苦都将少很多。
强为之,不如好为之;好为之,不如乐为之。
从小培养孩子爱阅读的习惯,比日后强迫孩子刻苦学习要有效得多。所以一切都要从小抓起。
在当前变化万千的社会中,网络、影视、游戏、手机以及没有经过鉴别的书籍无孔不入,不断向孩子发出各种诱惑的信号,社会上各种相互矛盾的价值观、各持己见的教育观也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和困惑,孩子很难辨别真伪。因此从小防微杜渐,培养孩子正确的价值观,是家长不容疏忽的责任。
在中国,对教育的焦虑弥漫在各个阶层,如果孩子不幸成为“问题男孩”,那简直就是暗无天日了。教育的职责不仅是让那些优秀的孩子变得卓越,同时还要接纳那些看似有问题的孩子,让他们认同自我,树立起自尊和自信,激发他们奋发向上的动力。而现状却是,总有一些可爱又可怜的小男孩,就像《地球上的星星》里的小伊夏,他们的嘴角常常挂着心不在焉的微笑,永远不把老师的作业抄回家,考试成绩永远在60分上下徘徊,衣服总是脏脏的……他们在班上受到排挤,在家里受到责骂,他们渐渐封闭自己的内心,沉浸在自己想象的快乐之中,离现实社会越来越远……
我们必须意识到,“问题男孩”的标签或许是外界强加给他们的,父母作为孩子在这个世界上永不离弃的保护者,必须给孩子的心灵强有力的支撑,保护好孩子的自信和自尊,并且要让他们学习在逆境中如何生存,如何用实力证实自己。我们改变不了大环境,可我们能给孩子创造和选择一个良好的小环境让他们的天赋得到最好的发展……这是我们做父母的神圣职责!
在这本书中,有我自己对教育的思考,例如“名校不等于好学校”。好的学校不仅要让每个孩子的天赋、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学到文化知识,而更重要的是要让孩子学会对“人”的关怀,重视“人”的价值、“人”的情感与尊严,学会宽容与友爱,学会给予、学会快乐,而不一味地重视分数,成为考试机器。
我认为这正是小学老师所应该给予孩子的最有价值的教育。一个没有尊严和情感的人,即使门门功课都得了满分能说明教育的成功么?这正是许多中国家长和老师忽视的问题。
“教育不是赢在起点,而是赢在终点”,美国著名的学习技能训练专家梅尔·列文教授在《破茧而出,发现孩子的先天优势》中说:“一个孩子在小学赢得众多的表彰,绝不能保证他在23岁时事业顺畅。而有时那些让你的孩子在小学三年级备受困惑的特征,到他成年后却可能转化成他的骄傲……所以尽管孩子的学习成绩一塌糊涂,兴许预示着他未来的事业与众不同。因为成人生活为不同思维提供的机会比孩童生活多。”
我就这样一边学习、一边摸索,思考着人的情智发展、心灵的丰富与否究竟是由哪些因素决定,也越来越发现教育的神秘与深奥。
在教育孩子的路上,我跌跌撞撞地行走着,出于百般困惑与不解,写下了这段育儿笔记。好在一路上有很多有经验、有智慧的朋友相伴、指点、见证。希望通过自己这些并不算完整的记录,给正在困惑着的家长们一点点提示,帮助家长去理解那些“差生”,并打开这些孩子的心结,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健康、正常地发展。
因为家有男孩,所以更懂得男孩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需求和容易出差错的地方。在这里,我要分享更多的是教训,不是为了说明我走过的道路多么黑暗,只是想给那些家有调皮男孩的父母们一个前车之鉴,让孤独前行的人找到一点点共鸣和温暖!
也许我的失败、教训、经验并不成系统和理论,但正是这些原生态的东西,记录了我们母子在生活和学习中的喜怒哀乐、点点滴滴,也记录了一个普通母亲对教育的朴素认知与思考。
我要大声疾呼,为那些因为孩子学习不好自以为无望的家长们;为那些以为自己病入膏肓无药可救的孩子们。其实,孩子们并没有问题!他们的心灵只需要打开一扇窗,透进一些阳光;其实他们可能是特别有主见的孩子,他们并不需要你告诉他什么是正确的,他们只需要一个温柔的微笑和俯下身子倾听的姿态。而这些,恰恰是那些总是觉得自己一贯正确的家长和自以为是的老师们无法做到的。这些才是问题的所在!
相信有更多小男生的家长会有共鸣,也更希望那些孩子还没有上小学的家长们看了本书后,能对孩子多一些心理准备和关注,让孩子在上小学的路上少走一些弯路,也就达到了我写此书的目的。在写作的过程中,我参考了孙云晓的《拯救男孩》、Jerry M.Burger著的《人格心理学》等书,在此一并鸣谢。
我相信,任何痛苦都有它的必然,失之东隅,也将收之桑榆。
最后我想说,如果说我是一种植物,那注定是一种向光性的植物,无论生长环境多么恶劣,我一定向前拼命探索,一定会找到光明!无论我的孩子是何种性格,我都相信他内在的丰富与完美,一定要让他在经历种种磨难和痛苦后抵达生命的光明。
我已经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