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问题男孩”转型记: 一位作家母亲的男孩养育手记
- 叶子紫
- 5143字
- 2020-07-09 20:31:21
第二章 抓狂的老妈
看到我写了这么多关于儿子的“劣迹”,大家肯定以为我是一个郁闷的老妈。其实,我非常喜欢儿子而且享受和他在一起的分分秒秒。
我在三十五岁时放弃了一家杂志社繁忙而报酬不错的工作,开始自由创作生涯。之所以选择自由职业,其实就基于孩子离不开我。
我们的母子关系非常默契,孩子从小就非常亲近我,只要我一离开家,他就会非常地想我,我也是同样。我甚至认为在三岁之前,母子之间是有着天然的彼此需求,以任何理由让母子分离都是残忍的。自从有了孩子,我想得最多的问题是如何创造出更多的时间来陪伴他的成长。
我在杂志社工作时,孩子才四个月大我就得出差采访,可是又不想放弃哺乳,就带着老妈和儿子一起出差,创造了一段我们编辑部的佳话。
出乎意料的是,我的工作因为有了儿子越干越勇,每一期都是上稿最多的首席编辑,我发现自己身上竟然有一种无穷的力量,每当看到孩子甜蜜的笑脸时,我就像浑身充了电一样满足。那时我就深刻地意识到,孩子就是我全部力量和勇气的来源。
和儿子在一起,只要不是在“学习”或完成学校的任务,我们就是快乐的,满足的,彼此愉悦的。
我曾在日记、博客上,写了很多关于儿子的妙语趣事,这些在我看来都是珍贵的财富,儿子长大后,我一定要送给他。
儿子的调皮经常透露出聪明劲,让我佩服不已,和儿子在一起,我常常感到他新鲜的活力,他那极具原创力的语言,超强的模仿能力……我甚至感谢他生下来以后就一直身体健康,快乐活泼,没有给我带来太大的麻烦。
他有着很强的语言能力,还似乎继承了爸爸的“嘴功”,非常能言善辩。
在家里,他是一个聪明伶俐,自信无比的小男孩,他的语言能力极强,脑筋转得很快,加上男孩特有的逻辑思维能力,一般情况下,很难驳倒他。当然,他的油嘴滑舌也常受到爸爸的呵斥,但大多数情况下,儿子还是可以自由发挥的。他特别喜欢发表自己对世事的见解。
和儿子在一起,他的举动和发现总是充满了活力和创意,常常是出乎我的意料,给了我很多的惊喜。
儿子最喜欢去的地方是图书馆,我经常带儿子去少儿图书馆,泡上一天。为了避免口渴,特意装了满满一大杯水。有一天,没想到水杯有点漏水,更没想到的是,我居然用一个牛皮纸袋子装这个水杯。等我发现的时候,那个牛皮纸袋已经濡湿了。
我将水杯取出来,将牛皮纸袋交给儿子,让他扔到垃圾堆去。
他问:“为什么呀?”
我说:“因为这个袋子已经没有用了呀。”儿子立即说:“怎么没有用?至少我可以用它来装风啊。”
于是,一路上,儿子拎着一只被风鼓得满满的大纸袋子在街上跑来跑去,我总算明白原来风也是可以这样被装起来的了。
儿子的方向感很强。我们去少儿图书馆已经不下十次了,可是每次我一下车就迷路。如果说我没有记路那简直是托词,我每次都认真地在心里记下路,但每次一到那个熟悉的十字路口,我就开始不可救药地迷路了。
幸好,我有儿子,他从不迷路。
这一次,他又得意扬扬地问我:“妈妈,你是不是又有点迷路了?”
“嗯。”我羞愧地承认了。
“不要紧,我带你走吧。”他很体贴地说。
我欣慰极了。
我还没来得及从感动中清醒过来,他已经将我带到了一个熟悉的饮品店:“妈妈,我们再来一杯柠檬果茶吧。”
这是我们生活中经常发生的小片断。他常用这样的“小伎俩”达到自己的目的。看着他那张灿烂的笑脸,我怎么舍得拒绝他那小小的甜蜜要求呢?总之,他是一个精力充沛、灵感无限、不断给人制造笑料和麻烦的小男孩。
我从内心欣赏、喜爱和信任孩子,根本没想过把他的话进行分析。可是上学后,他的聪明竟演变成了一种对抗的力量,我常常被他骗得很惨。
儿子上学后很厌学,只要一谈到学习,他立即愁云惨淡,双眉紧锁,完全换了一个人。我才渐渐意识到,他还有另外一种隐藏不露的个性,在学校里发生极不开心的事也不会开口说。
每天放学回来,当我问他在学校是否快乐时,他总是说:“还可以呀!”“不错!”但从没有说出什么具体的事。
事实上,他是一个很倔强的小男孩,哪怕在学校里多么不愉快也不跟我讲。有一次,我发现他的手臂上有一排牙印,就问他是怎么回事,可是他坚持不说。
后来,我正好要和朋友一起去餐馆吃饭,朋友就逗他说:“你如果说出原因,就和我们一起到餐馆吃大餐;如果不说,就在家里待着饿肚子。”没想到一向好吃的儿子居然选择:“那我就在家里吧。”
朋友跟我说:“真没有想到,你儿子不受诱惑啊。”
那天晚上我跟他谈了很久,告诉他妈妈的担心,如果在学校里发生了不高兴的事情一定要说出来……他还是紧闭双唇,一直没说。
直到半个月后,老师来家访,我又把那排牙印的事情提了起来,他这时才跟班主任说:“我们班有几个男生总是在一起欺侮我,还不让我上厕所,有一次我硬要往里冲,他们就……”总之,他说得很委屈。
我这才意识到,孩子上了小学,他的心目中最重要的那个人,已经从父母变成了班主任。班主任就是权威的象征,得到班主任的认可是最高的荣耀。他觉得对班主任,什么都可以说,而父母在他心目中已经退居第二位了。
我知道孩子在学校过得不开心,也有朋友建议我给孩子转个学校,但那时,我并没有意识到要立即扭转这种情况。我想一个孩子在学校遇到挫折是正常的,他可以在这种挫折中学会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在公众场合遵守规矩。
但事与愿违,情况并没有好转,而且一天比一天糟。我那个善解人意的小男孩丢失了,变成了一个处处抱怨,对任何事情都没有热情、害怕挫折,事事责怪别人的“小怪物”。和我的朋友在一起时,他是一个聪明礼貌、反应敏捷,有修养的孩子。但是到了三年级他变成了一个偷懒、赖学,逃避写字的小懒虫和小赖皮。
这种逆转,令人完全不敢相信。有一次我和儿子在家附近的操场上玩,遇到了一个以前的小朋友。他们一起拉我玩起“老鼠偷油”的游戏,儿子当猫。没想到玩了一会,儿子始终捉不到对方,他情绪一下子失控,哭闹起来,搞得那个小朋友有点莫名其妙地问我:“阿姨,他怎么了?”
我也惊诧极了,儿子小时候和小朋友们玩从未发生过矛盾,这个脆弱得不堪一击的孩子哪是我的儿子?他什么时候变成了“草莓族”?
儿子小时候情商特别高,可上小学后,变化之大让我瞠目结舌。往日的记忆越来越清晰——我到现在还清晰地记得,儿子上幼儿园时期的那些乖巧和懂事。当时他在小区附近一个学校上培优班,我每天都让他自己去,到了中午十二点就去接他。有一天,我们在路上相遇了,儿子看见我高高兴兴地跑了过来,说:“妈妈,你知道吗,我怕跟你错过,就一直在这个交叉路口等着你。以后你来接我,就走这条路,我也走这条路回来,这样我们就不会错过了。”儿子满脸洋溢着甜蜜。
我的心里溢出一阵感动,当别的小朋友早就去疯玩的时候,他还惦记着妈妈的牵挂和焦急,想出这么好的办法,他是多么懂事啊。
还有一次,儿子在外面玩滑轮,天上突然下起了大雨,我赶紧去送伞。别的小朋友在家人的护送下匆匆跑回去了,儿子一个人在雨中往家滑,他穿着滑轮鞋没有办法上楼梯就用手攀爬。看到那一幕我莫名感动,那个时候的他多么坚强。他看到了我以后,丝毫没有怪我还说:“谢谢妈妈来接我!”我心中立即涌起一阵内疚。
在上幼儿园的时候,我一直坚信儿子的情商很高,很有爱心。听到令人伤心的故事就会流泪,看到乞丐就会找我要一块钱送给乞丐。
可是自从孩子上学后,却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令人措手不及。我不禁开始思考:学校、家庭、社会到底哪一个对孩子的影响最大?哪一方面的教育更重要?
随着他的学习越来越差,老师对他的评价越来越低,他的眉头越皱越紧,情绪也越来越低落,经常闷闷不乐。我意识到,孩子的性格是多么脆弱和多变啊。有时,一个不经意的事情就能改变孩子的性情。
我们家离学校较远,学校由于安全的因素不让家长随便进去,我平时得到的信息很少。加上每次孩子在校外得到的评价很高,我根本没想到他在学校的学习竟然会一落千丈还自暴自弃!
每次儿子和我一起去参加活动,总是因为积极发言,待人有礼貌,说话有自己的观点而受到重视和好评。同事和朋友对儿子的印象都很深。有一次,我们一群儿童文学作家聚会,大家都拿出了自己写的书,这对我儿子来说简直就是精神大餐。他抱着书就像抱着面包的饿汉一样,如饥似渴地看了起来。直到我们的聚会快结束的时候,他突然走过来说:“请问哪一位是邹超颖阿姨啊?”
当他见到这位年轻的女作家时,儿子兴奋地说:“在书城里看到您的书,非常喜欢,全部都看完了,没想到能见到真人。”说着还拉着阿姨一起照相。大家都夸我儿子这么爱看书,又擅长和人交谈,还有主见。
可到了学校,每次老师说的情况都搞得我面红耳赤,汗颜不已。在他们眼里,孩子是这样的:事事狡辩、作业马虎、丢三落四、处处与人对抗……无论说多少次也不改。
我被老师批评后,才意识到,孩子有在学校内外的两面性,而我还一直用乐观的态度等待着孩子的改变呢。
现在我特别相信“木桶原理”——盛水的木桶是由许多块木板箍成的,盛水量也是由这些木板共同决定的。若其中一块木板很短,则此木桶的盛水量就被短板所限制。这块短板就成了这个木桶盛水量的“限制因素”(或称“短板效应”)。若要使此木桶盛水量增加,只有换掉短板或将短板加长才成。而对我的儿子来说,短板就是“遵守规矩”和“专注学习的能力”。
可能男孩和女孩是不一样的吧,儿子其实是一个热爱知识的孩子,但他就是不喜欢坐在教室里听讲,他亲口跟我说过:“我最痛恨填鸭式教育,最不喜欢的地方就是学校。”
一年级的时候,他就经常在家里一边做作业一边狂喊:“我们儿童需要的是快乐!”
看到儿子厌学的样子,我非常着急。一个作家朋友告诉我,他小时候也是非常顽皮的,一天到晚逃学、旷课,甚至连考试都不参加。后来父母跪在地上求他悔过……但经历了很多挫折以后,他现在也过上了结婚生子的正常生活,而且正是那些挫折给了他创作的灵感和源泉。
我也时常告诉自己,每一个男生在长大的过程中都要经过漫长的自我矛盾和自我搏斗的阶段,已经很辛苦了,做家长的一定要调整心态,接受孩子在学习上即使不太出色,也一定要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
也许是我的虚荣心作祟,当朋友告诉我,她们的孩子考上××第一名,或推荐保送到××学校时,我就感到有点缺憾。如果孩子考得好,家长那种高兴的滋味比吃了补药还神清气爽呢。但并不是每一个家长都有这种幸运,即使他付出了比别人多得多的努力。
我有一个朋友是某教育局局长,我觉得他非常懂得教育,一见面我就把儿子的现象讲给他听,迫切地想得到解决方案。他向我介绍了很多教育的方法,例如每天写一百个字,每一个字都要和第一个字写得一模一样以此来训练孩子的毅力……可是六十多岁的他自己的三个孩子没有一个是读书人,尽管家里四壁皆书。
同样的困惑还存在于很多人的身上,我现在觉得:人无法决定自己的父母,也无法决定自己的孩子,这是人生最大的无奈。
我渐渐意识到,并不是每个父母都能生出完美无缺的孩子,就连陶渊明也有《责子》诗云:
从诗中可以看出,大文豪陶渊明共有五个男孩子,可是居然没有一个是读书的料,这让他着实不爽,他在诗中对此的感叹是“天运”。可见他对教育也是有思考和悟性的,但也无可奈何。
因此,我经常问自己:“我是否能接受儿子成为一个不甚优秀的孩子呢?”
如果能够接受,我为什么不能让他快乐地,按照他的方式来成长呢?儿子上学两年后,虽然学习成绩不怎样,可是说话做事的思维能力还是有了很大的提高,动不动“子曰诗云”的,引经据典。
在和老爸讨论问题有争议的时候,他一定会冲到自己的房间把书翻到某一页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这个习惯很可爱,也说明他的记忆力很好,从来没搞错过知识的出处。
他特别喜欢科学,每天上半个小时的“果壳网”(一个普及科学知识的网站)是他最快乐的事,而“考考你”则成了他的专利。他说的很多科学问题我几乎是闻所未闻,他都能条理清晰,准确表达,一点也不像永远也弄不清作业是什么的那个小糊涂蛋了。
他经常会出很多脑筋急转弯的题来考我们。在他成长的过程中,我明显感受到了他的思维能力在提高。有一次,我们在书店里看书,儿子突然拿出一本《笨蛋,这才是逻辑》递给我说:“妈妈,你好好看一下这本书吧,写得很好,你就经常犯这里面的逻辑错误。”
还有一次,我带儿子参加一个读书活动,他积极举手发言,不仅充满了想象力,而且还有独特的评论。我在心里暗叹:经受了学校这么大的打击,还没有改掉这个爱发言的习惯,真是让人有点辛酸啊!
也许这就是成长吧。尽管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一路跌跌撞撞,让家长很迷茫。
我究竟应该怎么做才是对的?一方面我为做一个调皮男孩的母亲而包容他,欣赏他;另一方面,我又不得不为了让孩子在学校得到好一点的评价而不断地纠正他,批评他。尽管我亲眼看到,这些批评和纠正,让他渐渐地丧失了快乐和自信,甚至是天赋,却无能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