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人文海洋论纲

我国是海洋大国,海洋问题事关国家根本利益。海洋是资源的宝库、生态的屏障、经济的命脉、战略的空间,是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坚强支撑和根本保证。从我国未来发展全局看,海洋对保障国家安全、缓解资源和环境的瓶颈制约、拓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空间都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必须把海洋事业摆在十分重要的战略位置。海洋事业的发展离不开统筹全局的海洋观念。只有提炼出一个高度统一的战略观念,国家、政府才能本着此种全局观念,为实现国家的根本目标而开发、动员、协调、使用和指导所有政治、军事、经济、技术、外交、思想文化等方面的资源来扎实地推进整体海洋战略。“人文海洋”便是这样一种在党中央的精神指引下为我国整体海洋战略发展而提出的系统性海洋观念。本论纲旨在全面系统地论述人文海洋观,以为我国海洋事业发展提供一套既符合国际国内实际情况,又具有战略前瞻性的海洋观。

(一)中国发展海洋事业的必要性及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1.中国发展海洋事业的必要性

首先,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人类文明的繁盛时期,一直都在海洋贸易的黄金时期里。无论是地中海贸易的黄金期催生了古希腊文明和后来的文艺复兴时代,印度洋贸易的黄金时期催生了欧亚大陆上东西同时几大帝国的兴起,而大西洋贸易的黄金时期则是近代西方文明的开端。历史上中国的海洋贸易搞得好的时候,东方是盛世,印度也是盛世,阿拉伯世界亦是盛世,欧洲的罗马和拜占庭也是盛世。今天,当世界的制造中心又重新回到了亚洲,确切地说是中华文明的历史复兴上,历史会再次重演:世界的格局,从东亚向欧洲逐级波动。建立在从东到西几片海洋的贸易繁荣的基础上,随着中国的复兴将会依次从东向西重新唤起“一带一路”沿线各地区的繁荣,带来欧亚非大陆的整体共赢。

其次,今天全球面临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巨大压力,走向海洋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中国人口基数庞大,陆地资源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已经捉襟见肘,不堪重负。而我国有着丰富的海洋潜力,大陆岸线长1.8万公里,内水和领海主权海域面积38万平方公里,管辖的海域面积约300万平方公里。此外,我国在国际海底区域还获得了7.5万平方公里专属勘探开发区,广阔的海岸线为我国提供了巨大的海洋优势和海洋潜力,这是今后必然开发的重要领域。

第三,有效维护海洋权益,需要强大的海上实力。多年来,我国进出口总值已经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60%以上,进出口90%要靠海上运输,保护海上运输线,就是保障了国家的生命线。据统计,截止到2014年,我国已经在186个国家建立了3万多家直接投资企业,海外华裔达到4800万人,每年都有一个多亿的中国人在全世界流动。所以,不仅仅是保障我国的海外利益,作为负责任的大国,我国要承担大国的国际义务,所以建设和发展海洋事业是必然选择。

2.中国发展海洋事业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第一,参与海洋规则制定、维护海洋权益、保障海洋安全的能力薄弱。中国目前周边海洋权益维护面临着严峻的形势,黄海、东海、南海以及台湾所在海域都存在划界之争,约有120万平方公里的海域还处于争议中。我国海洋岛屿就经常出现无依据的被侵占、分割以及海洋资源被掠夺的严峻局面,包括岛屿主权争议、海洋资源争端、海上划界争议及海上通道安全等都存在着诸多问题。

第二,海洋资源开发无序,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形势依然严峻。随着我国对海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不断深化,海洋出现了严重的生态和环境破坏问题。我国近岸海域水质恶化趋势尚未得到有效的遏制,局部海洋污染严重;沿海地区产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之间的矛盾日显突出;环渤海、海峡西岸及北部湾等沿海地区的钢铁、石化产业布局集中,大规模的围海填海现象较为严重,给海洋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

第三,公共服务和科技创新能力不适应海洋事业发展的需要。近年来,随着我国海洋意识的提升,海洋研发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在一些重要领域技术研发仍然以模仿为主,原始创新能力不足,部分领域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较大。其中,海洋科技,特别是深海领域起步晚,与发达国家相比,在装备、技术体系建设方面差距较大;海洋高技术产业刚刚起步,规模和核心竞争力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海洋科技领域产业化建设规模较小,并且很分散,没有形成有效的资源共享机制,不能满足科学技术研发的海上试验和成果推广的应用。

第四,海洋管理工作缺乏统筹,体制性、机制性矛盾依然突出。海洋管理目前处于多头管理状态。中国海洋的开发涉及部门多,包括国家海洋局、能源主管部门、海域使用主管部门、海洋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国家海洋局)及海事主管部门(交通部)等。海洋开发一站式统筹管理体系尚未建立,阻碍了海洋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同时,由于缺少国家统筹规划,各省份在发展海洋经济时各自为政,也出现了产能过剩、产业发展不协调等问题。

(二)整体性海洋思考对海洋事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1.西方海洋观念的发展历程和主要内容

在人类与海洋互动的历史上,先后经历了远古社会的海洋无意识、古代社会的海洋敬畏意识及工业时代的海洋开发意识。15世纪末地理大发现以来,随着新大陆的发现和新航线的开辟,海洋发展推动人类文明从“地区”走向“世界”。葡萄牙、西班牙、荷兰及英国等国家相继以海洋立足世界,推动海洋文明在世界范围内的初步转换。进入21世纪,全球一体化进程加速,海洋在一国的经济发展和国际交往中的地位愈发重要。在海洋技术不断取得突破的推动下,人类真正进入到了整体性海洋文明的转换进程中来。

近代以来的西方海洋观念主要围绕两种要素展开,一种是近代早期出现并延续至今的自由海洋观,另一种是以国土、国防、海洋权益为主要方面的主权意识。自由海洋观和主权意识纠缠结合构成了近代西方海洋观的基本前提,二者的背后都是以国家利益为核心,主要立足点就是国家之间关于海洋利益的争夺。无论是传统的海洋贸易利益还是主要立足军事角度的海权理论,无一不是这种视角的直接反应,相应的海洋实践就表现为,争夺海洋资源、控制海洋空间及抢占海洋科技制高点。近代以来,这种海洋观所伴生的历史从不太平,国家间的摩擦和冲突一旦尖锐化,战争就难以避免。

2.中国海洋理论的继承与创生

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由于地缘冲突的因素,海洋并未成为我国国家战略中的最主要的部分,中国的海洋事业的发展也相对比较落后。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华文明并非单纯的农耕文明,确切地说,中华文明不是单一的文明体,而是以农耕文明为主体、同时包容游牧文明、海洋文明的多元文明复合体。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周,中华民族就有了航海的记录,秦汉时期就开启了海上国际交流的历史篇章。罗盘的发明、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更是中国对世界海洋文明的卓越贡献。可以说,中国既是一个大陆国家,又是一个海洋国家,中华文明兼具陆地与海洋双重性格。中华海洋文明的特点正体现在“海陆一体”的人文结构中。这种复合结构使得中国在历史上为世界提供了不同于西方霸权模式的另外一种海洋文明模式。相比起欧洲人的殖民模式,中国人建立了更为平等友好的朝贡模式,秉持朝贡模式的中国航海船只所到之处从不强取豪夺,而是把中国的茶叶、瓷器等物品进行赠送或等价交换,体现了大国的友好姿态,传播了中华的道德文明,促进了文化与宗教的交流。所以事实上,朝贡两字并不准确,因为诸国的贡物对中央帝国来说微不足道,对其自身来说也根本不足以动摇其国家根本,更多的只是一个象征意义,甚至中央帝国的赏赐要远远多过所接受的贡物,中央王朝在所谓朝贡体系中其实是一个兼爱无私的家长形象。因此,古代东亚的这种模式,更适合叫作众星拱月模式。这种模式不似西方结盟模式中,以争霸为目的,以更有势力的国家决意剥削和控制其他弱小盟国为特征。众星拱月模式既承继东亚的历史,又符合当前世界独立自主的主流,更加人性化,更适合缔造一个和谐、稳定和繁荣的全球化模式。

当然,中国所创造的这种模式并没有在全世界得到广泛传播,过去数百年人类主流的海权理论是西方人创造的。但是,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今天,以利益扩张为基本理念的西方海洋观已经无法适应现代世界一体化的发展,而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传统海洋文明中蕴含的和平共享的理念恰恰是全球海洋治理所需要的。这就要求我们具有中国人自己的海洋文明观念,立足当下,继往开来,为世界提供一种更加平等、包容、开放的海洋观,让海洋真正地服务于世界上的每一个人、每一个国家的人民以及整体人类。

(三)中国新型海洋观念——人文海洋观

1.人文海洋观念提出的政策背景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要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和经略海洋,推动我国从“海洋大国”走向“海洋强国”。建设海洋强国不是一个经济命题,也不是一个政治问题,而是一个文明命题,它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我们要从人类文明进步和中华文明复兴的高度去关心海洋、认识海洋和经略海洋。

2013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将海洋作为与陆地同样重要的战略发展方向。“一带一路”倡议开辟的是“陆海融合”的文明发展之路,它秉承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精神,通过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与民心相通的一系列规划项目和实践,促进内陆国家与沿海国家深化合作,携手各国共同建设成为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2.人文海洋观念的传统资源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孕育着治理海洋的智慧和人文海洋的精神。中国传统中的“和合”文化,强调“和为贵、变则通”与“天人合一”的和谐理念,同样适用于协调人与海洋的关系以及海上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首先,人文海洋传播的是中国最高的理念,那就是“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公义精神。“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并不是对沿线周边的五十多个国家或者六十多个国家的文化与意识形态输出和经济资源的掠夺,而是联手这些国家共同走向富裕。中国的海洋强国战略,中国的人文海洋精神,不强占土地,不殖民其他国家,而重在彼此贸易互惠。

其次,人文海洋观传递和践行的是“四海一家”的和平友爱的精神。它是21世纪全新的理念,完全不同于20世纪西方人创造的海洋海权概念。人文海洋观力求发现和凝聚人类的价值共识,在关切本国的利益的同时关切人类面临的共同的挑战和共同的价值观。海洋不是属于某一国家的,而是人类共同的。通过这种人文海洋观,我们就能实现习总书记所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第三,“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海洋观体现的是中华文明中的天下观。这个天下已经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家天下,也不是近代民族国家意义上的主权国家,也不是地理边疆意义上的一国一地,而是全球全世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匹夫也不只是中国人,而是一带一路上不分国籍民族信仰的每个人。这才是我们中华文明的天下观,这才是我们中国人的天下情怀。这是占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应如何通过开发和利用海洋以树立人类关心海洋、认识海洋和经略海洋的典范,然后把这种模式“推己及人”,拓展到其他国家和地区,使之成为人类共有的文明观念。

3.人文海洋观念的观念定位与主要内容

(1)人文海洋观念的定位

宋人有云,“率土之滨,共乐同文之化”。意为凡有水土之地,人们的文化理念和价值取向都是合拍的,都是具有共识的。近代以来,我们对自身的文明定位一贯应声于西方,唯其马首是瞻,亦步亦趋,将中华文明局限地定义为农耕文明,忽略了中华文明不是单一的文明体,而是一种极具包容性和亲和力的文明,不仅包括农耕文明,还包括游牧文明和海洋文明。正如郑和下西洋所体现出来的,人文海洋是人文天下的应有之意,是传统人文思想在当代海洋事业上的复兴。它既是传统民本观的延续,也是对现代人本观的扬弃。人文海洋指出的是一条追求包容与共识之道。

(2)人文海洋观念的核心

人文海洋观的核心是以人文精神处理人与海洋的关系。人又包含“个人”、“人民”、“人类”。人文海洋的理念是说,海洋是每个人的海洋,海洋是世界各国人民的海洋,海洋是全人类的海洋。人类在地球上最大的问题是种族存续,海洋是万灵之母,海洋不仅是人类诞生之初的所在,也将是人类在这个星球最后的庇护所。每个人都应享受到海洋这份大自然给予人类的礼物,保护海洋环境,关爱海洋健康,也是每个人的义务所在;发展海洋科技、繁荣海洋经济及加强海洋风险防范能力,是各国人民群众的民生所系;维护公平、公正、和平的国际海洋秩序,是全人类的福祉所依。

人文海洋观是将现代的“人本”与传统的“民本”有机结合。一切为了人,一切服务于人。从现代的“人本”主义与传统中国的“民本”思想相融合的角度去考察、指导人类所有海洋活动,理顺人与自然、人与人、国家与国家的关系。时代变化,观念需要更新,文明转型亦需要新的观念来引领,主权国家的利益观念在促进海洋繁荣的同时带来的是霍布斯式的海洋丛林斗争的历史。告别充满战争的20世纪历史,需要我们在全球化时代运用“人文海洋”这种聚焦于人本与民生的观念指导人与海洋的关系。

(3)人文海洋的主要内容

人文海洋理念具体包括如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人文海洋是一种历史视野。海洋环境和海洋健康是人类生存与健康的前提。随着人类科技的不断进步,对生存环境前所未有的破坏也日渐加剧,无论是化工污染,还是核废料,甚至是基因污染。每个国家的海洋开发和利用都要符合海洋的客观规律,立足长远,适度开发,维持海洋生态平衡,防治海洋污染,保障海洋与人类的生命健康与安全。

其次,人文海洋拥有的是一种世界胸怀。海洋有洋流,海洋有潮汐,海洋是一个流动的整体,海洋与江河将沿海与内陆国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让世界各国、“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成为利益共同体,不存在哪一国的海洋环境污染问题,不存在海洋污染而陆地不污染的事情。治理海洋污染、维护海洋健康是包括沿海和内陆国家在内的每个国家乃至每个公民的责任。所以,人文海洋,是公益海洋,是全球参与的海洋。

第三,人文海洋是一种立足于民生的伦理思考。时至今天,海洋对人类依旧是深邃和神秘的,海洋在地球表面占据着比陆地更广袤的空间,空间即资源,人类对海洋的开发尚仅停留在渔业和油气资源,海洋科技在这百年也才刚刚起步,如何充分发挥开发海洋的潜力,是当今科技的重头之戏,让生命的母亲更加富饶,也是身为万灵之长人类的使命。发展海洋科技,开发和利用海洋的根本目的是服务于普通民众,让老百姓切实享受到海洋带来的利益。所以,人文海洋又是富饶海洋。

最后,人文海洋是一种以人文交流、和平合作为出发点的理念。海洋是一个互联互通的整体,海洋的发展与进步离不开各国之间的民间交往、文化交流,交流会加深理解也会制造竞争,竞争会带来活力也难免发生冲突,人文海洋强调的是海洋软实力的竞争。在维护各国海洋权益、解决海洋争端方面,“共商、共建和共享”是冲突的化解之道,“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睦邻为亲”则是基本的处事原则。人文海洋的文化理念就是“一带一路一家”,把“一带一路”相关的所有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和平友好相处的大家庭。所以,人文海洋,更是和平海洋。

4.人文海洋的基本原则

人文海洋以“世界和平”、“海洋和谐”为基本愿景,以服务于世界各国人民为基本目标,它包含三项基本原则:

第一,和平与商谈原则。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反对各种海洋霸权。中华民族历来爱好和平,不认同“国强必霸”的陈旧逻辑。我们要以和平的方式开发海洋、利用海洋,致力于在尊重历史事实和国际法的基础上,通过当事方直接对话、理性谈判解决双边海洋争端和纠纷。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但决不放弃正当权益,更不能牺牲国家核心利益,在统筹维护秩序和保障权益两个大局基础上,实现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相统一。

第二,“共建、共享、共赢”原则。立足共赢,联合各个国家为开发海洋展开合作。海洋发展不是“你得即我失”的零和博弈,而是各方均能受益的非零和博弈,特别是在环境保护方面,必须共同合作。我们要着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坚持走依海富国、以海强国、人海和谐、合作共赢的发展道路。

第三,“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睦邻为亲”的原则。我国海洋邻国众多,要与邻国妥善解决涉海争议,共同开发利用资源,共享海洋发展带来的成果,携手提升海洋健康水平,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扩散,巩固邻国间友谊,减少未来争议出现的可能。此外,还要同沿海各国加强沟通与合作,完善双边和多边机制,共同维护海上航行自由与通道安全,共同打击海盗、海上恐怖主义,应对海洋灾害和海洋环境问题,构建友好安宁的世界海洋秩序。

(四)人文海洋观的实践内涵

新型的海洋观念不是书斋里的指点江山,而是要从观念出发指导人类与海洋互动中的各种行动,使海洋最终真正地落实到“人”的利益上来、落实到民生上来。为此,我们要从产业、教育、科技、国际关系等各个领域予以具体实施。

1.人文海洋观要求的主要实践战略

第一,以更全面的思维来推进海洋整体战略。全球化、信息化时代要求我们从更广阔的视野下看待海洋问题和处理海洋事务。这需要我们以人文海洋理念为指引,在“海、陆、空、天”大格局的思维框架中来思考海洋问题。有必要在海洋、陆路、航空、航天等多维度,打造一个覆盖所有“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整体性信息网络,以此更好地为包括运输、贸易、救援、环保、科研等诸多涉及民生发展的行业和领域提供支持和服务。该一体化信息网络的建成,将惠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各个国家和人民并更好地助力“一带一路”整体倡议目标的实现。

第二,以更公正、公平的理念来构建国际海洋新秩序。人文海洋的理念要求我们以更大的气魄和胆略处理国际海洋事务。随着世界各国海洋利益诉求的普遍提升,旧有的国际海洋秩序已无法满足更多国家的海洋利益诉求。我们需要建立由中国引领,更多国家自由、平等参与的国际海洋新秩序。要用更先进的制度,吸引更多的国家参与进来,充分平衡沿海国家和内陆国家之间的海洋利益。要建立新型的海洋争议仲裁机制,在规则上体现更良好的公平性、自由性和参与性。要吸纳现有国际海洋秩序中合理的部分,改变其不合理的部分,让世界上更多的国家更好地分享海洋利益。

第三,以更开放的心态发展教育事业。从大的格局上来看,任何国家的优秀人才都是我们需要的。培养和吸引人才不是一个国家的事,这些人才也不应该只为一个国家服务。我们要与“一带一路”沿海各国一起联合建立拥有全新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的新型人文海洋大学。充分调动国内已有的优秀教育资源,在体制上给予支持和保障;充分开展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在各学科领域寻求突破和创新。总之,要将“人文海洋”的理念深入贯彻于教学和科研之中,吸引和培养全世界各个国家的优秀人才,更好地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共同繁荣贡献力量。

2.“人文海洋”观念在教育领域的落地

发展海洋事业,关键靠海洋人才。人是社会活动的主体,人力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宝贵的资源。在创新办学理念方面,突出国家需求导向,使海洋人才教育机构能够紧随时代的紧迫需求,灵活制定不同类型人才对应的培养模式,形成完备、科学的海洋教育体系。在创建新型海洋大学方面,当前我国已有专门从事海洋教育与科研的高水平队伍,为我们建设新型的海洋教育机构提供了基础保障。在此基础上积极与世界范围内有实力的教育、科研机构联合建立新型教育机构,使国际上高水平的海洋人才教育体系与优质教育资源服务于我国的海洋教育事业;在人才联合培养方面,要探索与合作方共建海外培训基地,提升区域领导力,支持共建高校对外合作办学,扩大中国政府海洋奖学金的规模,提升影响力,支持与沿线国家学者共同创办高水平刊物,提升我国在海洋科学领域的影响力。

3.“人文海洋”观念在科技领域的落地

在科技合作领域方面,“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海洋资源与环境领域的科技需求极为迫切,通过展开海洋科技合作,不仅可以为各方共同科学利用海洋提供科学与技术支撑,也能为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构建具体平台,更将为我国与海上丝绸之路国家之间建立起新的纽带。在一体化信息网络方面,要积极发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建涵盖天空、陆地、水面、海底的一体化信息系统;在海洋探索新领域方面,要积极推进各国联合力量进行远洋深海,南北两极开发。远洋深海相关重大资源能源、环境效应和生命过程问题已成为海洋研究的新焦点;南北两极冰川一旦消退和永冻土融化,将会大规模泄漏甲烷,对全球气候产生重大影响,要对此展开深入研究,不断拓展人类海洋事业的新边疆。

4.人文海洋观念推动国际海洋新秩序

在世界海洋秩序方面,现行国际海洋规则基本上都是西方人制定的,发展中国家的正当利益没有体现在国际海洋规则当中。要维护我们的利益,维护平等的权利,需要我们积极参与和主导国际海洋规则的制定,使海洋国际秩序变得更为公平、公正;在南海争端解决机制构建方面,我们应当与“一带一路”的部分国家构建一个新型的国际海洋仲裁机构,从而使得海洋利益让更多的国家得到更公平合理的享有;北冰洋地区性质定位方面,应当在人文海洋观的指引下厘定符合全人类的海洋开发战略。北冰洋是全世界共同的财富,而不是单一国家或者仅仅属于北冰洋周边国家所有。世界各国应当在人文海洋观的指导下开发利用北冰洋,让北冰洋的资源真正有利于全人类共同的福祉。

(五)结语

海洋事业的发展需要有高屋建瓴、立足长远的思想做指引。纵观人类海洋文明的发展历程,海洋观念转型刻不容缓。在新的海洋时代,中国应该成为引领新型海洋文明的发起者、倡导者和实践者。人文海洋观应该成为当代中国人的海洋文明观,它是在吸收欧洲所长的基础上开辟出的一条新思路,它将人本与民本的理念相结合,既超越西方又包容西方,为人类海洋文明掀开了新的历史篇章。

海洋是一个互联互通的整体,海洋是全人类的海洋。中国要同世界各国一道,共同发展海洋事业,通过“人文引领、科技支撑、产业联动、陆海相融”,深化国际合作,促进全球经济繁荣,努力建设一个和平友谊、合作共赢、公平公正的人文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