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今非昔比

由于石季婉没有大学文凭,写作也无法维持生计,于是她就开始编写电影剧本、翻译作品,也被派去做些指定题目的中国研究。

一九五八年初,她为了写一些东西,需要一些资料作参考。

由于她一时找不到相关的资料,身边有没有什么可问的人,于是就按照松本当年去香港找她时留下来的地址,给杨世会写了一张明信片。

杨世会一看,正是他所熟悉的石季婉的笔迹,心中不禁一阵激动,几乎不敢相信这真是石季婉写的。

明信片上,既没有称呼,也没有落款,只简单地写了几句话,问他是否有当年他在《中华日报》和《大楚报》时的社论集,如果有的话,能否暂时借给她让她参考一下。

然后,她就把她在美国的地址和姓名附在了明信片的下方。

杨世会喜不自胜,马上就给石季婉写了回信。

他说,石季婉现在要找的这两本书,他手边都没有,不过他来日本后写的一本书《我的一生》马上就要出版了,等这本书一出版,他马上就寄给她。

接着,他把石季婉在香港写的那两本小说,添油加醋地又吹捧了一番。

他说,他本来以为自己写的小说就已经很好了,没想到石季婉写的这两本书,比他写的还要好。

然后,又自作多情地把自己的近照也附在信中寄了过去。

其实,杨世会这一次,真是拍马屁拍到了马腿上了。

本来石季婉对她在香港时写的那两本小说就非常的不满意,因为那是在美国授意下写出来的,由于大纲已经定了,个人很少有发挥的机会,所以她一直觉得有些遗憾。

但是杨世会为了讨好石季婉,重新得到她的青睐,又不识时务地把她大大地吹捧了她一番。

十个月后,《我的一生》上卷出版,他马上给石季婉寄去了一本,并附上了一封信。

信中,他又发挥了他不要脸的特长,又像当年写情书时那样,明里暗里对石季婉撩拨了一番。

他想当然地认为,既然石季婉重新又跟他联系了,那么她的心里肯定还想着他,说不定两个人还有再续前缘的机会。

想到这里,他不免又得意了一番,顿时觉得自己魅力无穷,这么多年过去了,还能够让石季婉对他念念不忘。

但是,他的这封信寄出去之后,他却迟迟没有收到石季婉的信。

直到一个月后,他才收到了石季婉的信,信上说:

“世会:

你的信和书都已经收到了,非常感谢。我不想写信,请你原谅。我因为实在无法找到你的旧著参考,所以冒失地向你错。

如果使你误会,我真的觉得很抱歉。

《我的一生》下卷出版的时候,你若是不感到不快,请寄一本给我。

我在这里预先道谢,不另写信了。

季婉

十二月七日

这是石季婉给杨世会写的最后一封信。

杨世会接到信后,大失所望。

不过,他还是有些不甘心,他觉得石季婉只不过暂时的清高,如果他持续不断地对他示好,说不定她还会回头的。

所以,尽管石季婉已经不给他写信了,他还是依旧给她写信。

约翰逊与前妻有一个女儿玛丽,与石季婉年纪相仿。

两个人刚结婚时,玛丽曾经来看他们,他们也曾经陪着玛丽一起出去玩儿。

但是,石季婉与玛丽的关系也就仅仅止于表面上的客气而已,两个人根本无法推心置腹地开诚相见。

由于她年少时对后母的成见,使得她对做别人的后母也有一种本能的反感。

何况这个继女又与自己差不多大,更使她无法适应后母这个角色。

玛丽夫妇请他们一起用餐时,石季婉却很少陪约翰逊一起去。

每次她总是借故推托,约翰逊只好一个人孤零零地去女儿家做客,他心里很不高兴。

一九六零年,石季婉正式获得了美国公民的身份,夫妇二人为此还庆祝了一番。

但是,约翰逊的身体却一天天地差了起来。

为了改善他们的经济状况,石季婉觉得有必要到香港去寻找更多的机会。

约翰逊心里虽然有一百个不愿意,但是却没有理由阻拦她。

他甚至有些担心,石季婉去香港之后,会不会从此就离开他,再也不回来了。

石季婉决定去香港之后,接下来的问题,便是如何安置约翰逊了。

虽然约翰逊的生活还能自理,但是由于他年事已高,身体又不好,此刻的他,已经离不开别人的照顾了。

石季婉建议他仍留在旧金山,与他们在此结识的朋友在一起。

但是约翰逊却拒绝了。

这时,刚搬到华盛顿的女儿玛丽来信,告诉他可以到华盛顿去,住在她附近的公寓。

约翰逊这才如释重负,准备启程去华盛顿。

在去香港之前,石季婉先到台湾去收集相关的资料。

她仍然不死心,想再写一部小说,力图挽回她在美国的失败。

石季婉离开一星期之后,约翰逊也动身前往华盛顿。

但是在去华盛顿的途中,他却严重中风,在当地的一家医院中昏迷了过去。

玛丽得知后,马上将他接到华盛顿她家附近的医院,并请人转告了石季婉。

听到这个消息,石季婉不得不结束了她在台湾的行程。

但是她思来想去,决定还是先去香港。

一是因为约翰逊的病情已经稳定下来,而且护理病人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二是由于当时的机票昂贵,她的钱只够飞到加州,她无法飞到华盛顿。

她必须得到香港去写电影剧本挣钱,一是为了路费,二是因为约翰逊的病也需要更多的花费。

她决定先去香港挣钱,将来再回美国去专心照顾丈夫。

可是,令她失望的是,电影界的情形与今日也大不相同了。

在四十年代的上海,编剧的地位是很高的,很受圈内人的尊重。

她五十年代在香港时,也有不少的电影公司请她写剧本,她当时都拒绝了。

而到了六十年代,编剧的地位在香港就下降了不少,一切都是电影公司的老板和导演说了算。

他们可以对编剧指手画脚,任意让其修改剧本。

而此时的导演们,基本上已经换成了新的一代,他们大都对石季婉的过去一无所知。

所以在他们眼中,她只不过是一个无名之辈罢了。

为了尽快完成剧本,好尽早赶回美国,她不得不加班加点地工作,常常从上午的十点工作到次日的凌晨。

这使得她的身体也出现了毛病,眼睛甚至由于溃疡而出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