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出版说明

《三国演义》采用清毛纶、毛宗岗父子的评改本为底本,主要校以明嘉靖刊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另外,清代以来流行的毛本的各种翻版多曾参看,人民文学出版社本《三国演义》的整理成果多曾吸收。书中的人名、地名及职官名等,据中华书局点校本《三国志》及谭其骧主编之《中国历史地图集》作了校订。

本书在校勘上,对通行本《三国演义》之谬多所纠正。如第十七回,袁术大起七军攻吕布,陈珪、陈登父子被擒见布时:“布曰:‘汝若有计破敌,免汝死罪。’陈登曰:‘将军若用老夫之言,徐州可保无虞。’”(人民文学出版社八三年重印本,下引同)案陈登为陈珪之子,老父在侧,而为子者于人前自称“老夫”,殊为无礼。《绣像三国志演义》(商务印书馆一九三三年据毛本排印本,下同)则以“老夫”之语属之陈珪,虽于理无违,而与后文陈登献计遗书之事脱榫。今据广陵味潜斋藏本,改“老夫”为“愚夫”。又如第六十四回:“杨阜告马超曰:阜妻死于临洮,乞告两个月假,归葬其妻便回。”细味其语气,“阜妻”云者,系杨阜面语马超之言,然“其”字于文理不合。味潜斋本“其”作“某”,从之,并以杨阜语加引号。又如第六十八回,曹操五路人马杀奔江边来:“时董袭、徐盛二将,在楼船上见五路军马来到,诸军各有惧色。”是“见”者为董、徐,而“惧”者为诸军,语意不明。《绣像三国志演义》于“诸军”前有“顾”字,从之。盖董、徐二将并无所惧,但诸军有惧色而已,故徐盛接着发话道:“食君之禄,忠君之事,何惧哉!”又如第九十回:“蛮兵发一声喊,将张嶷执缚去了。马忠听得张嶷被执,急出救时,早被蛮兵捆住。”前云张嶷已被执缚,则后云被捆住者当为马忠;而马忠其时“望见祝融夫人挺标勒马而立”,尚“忿怒向前去战”,并未被捆住:是“捆”字无所着落。味潜斋本“捆”作“困”,意谓马忠出救张嶷时受困。今据改。又如第九十六回,孔明伐魏兵败,上表自贬,而语费祎曰:“今欲减兵省将,明罚思过,转变通之道于将来。”“转”字义似未安。案,嘉靖刊本作:“计较变通之道于将来。”“计较”者,较量也。味潜斋藏本作:“较变通之道于将来。”“较”者,角也,亦较量之义。《三国志·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作“校变通之道于将来”,“校”亦较也。明于变通之道,此正孔明所以自许者。今从味潜斋本。又如第一百一回,魏兵乘夜围卤城,城上矢石如雨,魏兵不敢前进:“忽然魏军中信炮连声,三军大惊,又不知何处兵来。”魏军中何来信炮?殊不得其解。《绣像三国志演义》则作:“忽然闻信炮连声,魏军大惊,又不知何处兵来。”盖围城之魏军夜间闻四野蜀军信炮连声,故尔大惊。今据改。诸如此类,兹略举数例,以见一斑。

书中人名,通行各本误者亦复不少,今一依中华书局点校本《三国志》校改。如“泠苞”、“张隽义”(张郃字),即据以改为“冷苞”、“张儁义”;“鄞祥”即据《三国志·明帝纪》裴注改为“靳详”,等等。

本书的标点,在力求精确的同时,尽量避免过于现代化。此外,对书中某些语意含混之处的标点,颇费了一番斟酌。如第三十七回,徐庶之母骂庶曰:“辱子飘荡江湖数年,吾以为汝学业有进……”徐母以“汝”呼其子;“辱子”者,玷辱父母之子也,乃徐母詈子之语。故宜点作:“辱子!飘荡江湖数年……”又如第五十二回,赵范对赵云述其嫂改嫁的条件:“范笑曰……嫂曰:‘若得三件事兼全之人,我方嫁之:第一要文武双全,名闻天下……第三要与家兄同姓。’”“家兄”云者,当是赵范转述之语,不当在其嫂语中。此类问题,所在多有,篇幅所限,难以尽述。谬误之处在所难免,敬祈读者指正。

词曰: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