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禅与禅生活

站在生活的此岸看修行的彼岸,让人感到那是远离娑婆凡尘的琉璃净土,心虽向往之,却又遥不可及。难道此岸与彼岸竟是遥隔重洋?

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青青翠竹尽是真如。其实,生活就是修行,处处充满禅机。正所谓:生活如祥,常过常新,茶饮可以解渴,也可以清心;素食可以充饥,也可以养生;经书可以细心研读,也可以开启灵慧;佛珠可以装饰收藏,也可以计数功德;古琴可以悦己,也可以娱人;葫芦可以是水瓢,也可以是法身……

三界由心生,万物因识起。也许是因为生活有太多的牵挂,往往舍不得放不下;也许是因为有太多的遮蔽,常常是看不明说不清。但人生百年,历经岁月淬炼后,一旦进入观照境界,明心见性,则一通百通,饿了吃饭困了睡,砍柴担水皆功夫,无处不是清净地,无人不是自在身。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由此可见,修行就是生活,时时清净平常。离开生活谈禅修,不啻缘木求鱼,水中捞月。修禅即修心,心有所悟,禅机唾手可得,修行渐臻佳境。不必醍醐灌顶,无关当头棒喝;何用正襟危坐的姿态,无需繁文缛节的规矩。平常人平常心,只要摒弃“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矫情,解脱“贪、嗔、痴”的烦恼,就会有“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的彻悟和“小隐隐于林,大隐隐于市”的洒脱。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但是,生命也需要一个又一个境界的嬗变来成就,生活需要一个又一个的感悟来度化。当寂寞研磨成一种高贵和奢侈,内心在现实的逼仄中激荡起一片潮音,人们便想寻觅一方清净之地,让精神得到皈依,让心灵得到安顿。生活禅,禅生活。从此岸到彼岸,精神需要诗意地过渡,行为需要孤独地缓冲。

岛居禅修可以说也是修行的一条津梁。观音岛居,岛是普陀,居于莲花洋;岛也可以是世界五大洲的海天孤绝处;岛还可以是慈悲忏悔心,居于菩提无量海。人人皆具慧根佛性,无需拘泥于一瓢水饮,天下之水总归大海,世间有情统归无常。只要心中有禅,人人都是未来佛,事事皆是菩提行。

沪上于壮壮小姐、海上赵海平先生,可谓生活中的智者,已先行在此岸与彼岸之间,他们或徜徉于丛林精舍,或品茗于禅茶净室,或醉心于古琴檀香。伴山有月,飞鸟归林,于言谈动静、颦笑指顾间见精神,悟禅意,为我们问津引路,求索日常生活修行的禅道。他们曾栖居于普陀山岛上一隅,以文字、光影的形式,真实记录岛居普陀,生活细微处的自在丰盛。读者若想体验生活禅与禅生活的意趣,就请梯山航海,渡过莲洋,芒鞋葛杖,背上行囊,进入这本集结了作者欢喜心得的天地,前往普陀洛迦,岛居生活,享受这尘世之外的时光,共生从此岸到达彼岸的逍遥愉悦。

是为序。

周开龙

壬辰春日于自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