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辨析管理中的真相

14. 执行力从何而来

这些年来,企业管理中关于执行力的呼声越来越高,试图提高执行力的举措也越来越多。高层经理压中层和基层,中层和基层经理则压员工,各级都强调提高执行力,而且“没有任何借口”。对此,本文试图追问一个问题:执行力从何而来?

在执行力问题上,经理往往把眼光盯向下面,而不从自身角度反思。但是,有些学者并不这样认为,他们谈到执行力,更多是从经理身上找问题。质量管理专家戴明指出,80%的质量问题不是来自员工,而是来自上面的管理。社会系统学派的创始人巴纳德提出,权威来自于部下的接受,而部下能否接受上司的命令,来自于上司命令的内容。从这一意义上看,执行力的关键,不在下面,而在上面。对此,我们不妨提出这样一条忠告,凡是对部下的执行力有怨言的管理者,先得从自身思考,看看你的管理举措是不是影响了执行力。

首先,执行力来自决策。现实中的决策,凡是能够得到部下全力贯彻的,不外有三个因素:一是部下对决策有充分的了解和理解,二是同部下的自身利益高度吻合,三是同部下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取向一致。符合这三点,你压根儿不用考虑执行力问题,不想让部下执行都不可能。所以,决策执行不力,得先从决策本身思考起。

其次,执行力来自制度。任何一个单位,它的制度体系都包括了显规则和潜规则。二者一致,看得见的规章制度就能得到遵守,甚至能得到创造性发挥;二者不一致,潜规则就会把显规则的效用冲击得七零八落,规章制度只能是表面文章,谁也不会把它真当回事。你要叫真,只会受到“拿着鸡毛当令箭”的嘲讽。而潜规则的形成,领导人的言行起决定作用。

再次,执行力来自激励。激励有多种多样,不仅仅是发奖金才算激励。比如,一个领导人批评部下,部下感受到了言语中的好意,就会起到正面作用;而部下如果感受到挖苦讽刺,则只能形成反感和敌对;部下感受到的是不公,则随之而来的是怠工。

最后,执行力来自素质。不仅是部下的素质,而且包括经理的素质。在素质要素中,许多人往往看重技术能力和知识水平,实际上,最重要的素质是责任心;在素质的表现方式中,最重要的是日常行为习惯。领导人的行为习惯会成为部下的表率,部下的行为习惯会铸造企业的品质。

从这几条来看,提高执行力必须先从企业的“中南海”开始,从自上而下提高管理水平开始。我们往往用“歪嘴和尚念错经”把板子打到和尚身上,但很少有人考虑经文是不是对路;我们总是为制度得不到部下很好遵守而大伤脑筋,但很少考虑我们自己遵循的潜规则对制度的瓦解;我们采用各种方法来调动部下的积极性,但很少考虑无意识的激励措施会调动起什么来(比如,奖励“要奖得让人眼红起来”这种说法,就要琢磨会不会起到反作用);我们经常为部下“素质低下”感到焦虑,并希望按领导的意愿来提高部下素质,但很少考虑我们的行为给了部下什么暗示。总之,提高执行力,应当自上而下做起。一味要求下面提高执行力,且有意无意解脱领导层在执行力上的责任,究其实质,不过是传统的“天子圣明,臣民有罪”式管制性思维的现代翻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