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湘军集结兵力正式出道以来,水陆兵马于太平军鏖战一个多月大胜十二场,清军唯一一次败绩就是不属于湘军系的陈辉龙看湘军连胜以为太平军不足为虑,眼热之下急急率兵出战,没想到刚打一个照面就团灭了,看来出来混没点实力,那就只能乖乖眼红别人,若没有自知之明,后果可以参照陈辉龙。
要想百无禁忌,也没问题。只要实力过硬。
相同的兵力,湘军很冲直撞被围之下,反而将围困的太平军打的落花流水,可见一力降十会,实力才是硬道理,不是虚言。
就在湘军水军大胜后不久,当天晚上太平军准备决战的信心就被动摇了,至少对已经连败十余场的韦志俊来说是动摇了,原本驻扎在前线高桥的韦从高桥当夜带兵撤退至城陵矶。
高手过招最细微的错误,都很致命。
第二天凌晨湘军便趁机兵分三路攻击留守高桥驻地太平军,原本完美无缺的防御因为韦志俊的撤防还没来的急调露出的些许破绽,被无限放大,连毁太平军七座营垒。追杀崩溃的太平军至城陵矶。
虽然驻扎在成了城陵矶的太平军两万人据营以守,但由于大多数太平军回来的太仓促,而清军又追的太平军。防守炮台很多都是临时搭建的露天炮台,这种炮台要是老天爷给面子的话,没什么。但就在太平军防守一个小时之后,老天爷不给面子,降下大雨。
这可就坏了,直接导致太平军的露天炮台的大炮给浇哑火了。
没了炮弹,也没有火罐可以丢。当然这种暴雨天气,火罐都不能引燃,还怎么构筑火焰防线。
当下雨那一刻太平居就炸锅了,因为没了火力防线,在不跑湘军饥渴难耐的大刀长矛都会招呼过来,但这种混乱中逃跑,平时也不会做逃跑演习,所以出现严重的踩踏事件,看来逃跑有时也是一种艺术,但是失败的时候,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应该很少有人讲仁义道德,至少当时的太平军都是想的是“我先跑了再说。”
相反杀进来的湘军,却很有纪律性、也能是因为胜利在望,所以能沉得住气,按部就班不慌不忙的将太平军城陵矶大营十三座一一捣毁,并且湘军没有放弃痛打落水狗的好时机,毕竟“墙倒众人推”不推的话走过来走过去,身边就是危险建筑心里也膈应不是。
再说现在不打,将来受伤的很可都是就是自己,现在多消灭太平军一分,相对的将来就多一分安全。
为了之一份安全,也为了升官发财湘军“官职不论大小,人人出死力。”不为别的,就因为曾国藩赏罚分明,在战场上哪怕只有一点表现,那你就会出现在写给皇上的保奏名单上。这样士兵能不卖命嘛“拿人钱财,替人消灾”有一个最重要的前提就是,价格公道。
既然曾大人的价格公道,士兵自然都会拿出“士为知己者死”的气魄来。
陆军将太平军击溃后,击毙太平军数千人,军械辎重缴获无数。
湘军水水也不含糊,在陆军立功的时候,刚到前线的李孟群借往日前日誉威。也就是狐假虎威。在攻向太平军水军营地,直接将太平军水师吓得,直接船凿沉逃跑。
李孟群就这样悠哉悠哉的边看便追,一口气追出二百里,并将早已逃回武汉的太平沿路营地捣毁九座、炮台三座,沿路焚毁太平军战舰一百艘。
这时忽然有点理解,为什么当初清军在太平军攻击时抱头鼠窜,而不沿线据防守,原来在绝对的实力面前,大部分人的反应都是逃命,只有那些是气节重于生命的义士擦会选择共存亡。
或许他们遇到小事反而也会求神问卜,但遇到气节问题时还是很有底线的,或许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外圆内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