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是一部什么样的书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就像长江、黄河的源头,是我国诗歌的生命起点。它收集和保存了古代诗歌305首(另有6首只存篇名而无诗文的“笙诗”不包括在内)。最初称为《诗》或“诗三百”,到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才称为《诗经》。这些诗当初都是配乐而歌的歌词,保留着古代诗歌、音乐、舞蹈相结合的形式,但在长期流传中,乐谱和舞蹈失传,就只剩下了诗歌。

《诗经》是按风、雅、颂三类来编辑的。“风”是各国的土风歌谣,大多为民歌,是三百篇中最富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的篇章。“风”分为十五国风,即周南、召南、邶(bèi)、鄘(yōng)、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bīn),共计160篇。根据十五国风的名称以及诗的内容,大致可推断出诗的产生地相当于现在的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和湖北北部地区,地域相当辽阔。“雅”是正声雅乐,又分为大雅和小雅。“大雅”31篇,是诸侯朝会时的乐歌;“小雅”74篇,是贵族宴享时的乐歌,大部分为文人或官吏的作品。“雅”产生于西周、东周的都城地区,即镐京(今陕西西安)和洛邑(今河南洛阳)。“颂”是统治阶级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周颂、鲁颂和商颂。“周颂”31篇,是西周初年祭祀宗庙的舞曲歌辞,产生地在镐京。“鲁颂”4篇,是鲁国贵族用于宗庙的乐歌,产生地在今山东曲阜。“商颂”5篇,是宋国贵族祭祀其祖先商王的颂歌,产生地在今河南商丘。

《诗经》作品产生的年代,大致说来,最早为西周初期,最晚至春秋中叶,以公元来计算,为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历时五百多年。

《诗经》的内容非常丰富,最大量的是描写爱情和婚姻的诗,艺术成就突出。还有一些描绘和记录古代人民劳动和生活的诗,对我们认识当时社会大有帮助。另有一些神话传说和部族史诗,也是了解古代社会的珍贵资料。

《诗经》的艺术手法,可以用“赋”“比”“兴”三字来概括。“赋”就是直接抒写和铺叙。这是所有文学作品最基本的创作方法,《诗经》的大多数篇章也采用此法。“比”就是比喻,以彼物比此物,使表达更加形象生动。比喻也多种多样,有明喻、隐喻、借喻、博喻等。如“有女如玉”即明喻,用硕鼠比喻剥削者即借喻,用“风”“雪”描绘天气又比喻当时的政治状况,既是借喻又是博喻。“兴”的手法,用朱熹的话来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诗集传》)。兴就是发端,一般用在诗歌开头,也称起兴,起兴的句子可以与诗的内容有关,也可以无关。如《关雎》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就是兴句,以水鸟雌雄相应的和声引出君子追求窈窕淑女。又如《桃夭》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用鲜艳美丽的桃花起兴,衬托出新嫁娘的青春美好和成家的欢乐。赋、比、兴三种方法在《诗经》中多是交互运用的,总体来说,“大雅”和“颂”侧重用赋的方法,而“国风”和“小雅”则用比、兴较多。前人对此有过统计,谢榛《四溟诗话》说:“予尝考之《三百篇》,赋,七百二十;兴,三百七十;比,一百一十。”当然,这个说法也并非确数,只是大约而已。

运用重叠的章句,回旋反复地吟唱,是《诗经》民歌的一大特色。它加强了诗的音乐感、节奏感,在一唱三叹中使诗人的思想感情得到充分的抒发。还有双声、叠字、叠韵的修辞手法,也增加了诗的美感和感染力。《诗经》句式的基本形式是四言,每句虽只区区四字,但句法多样,语气自然,创造出很多千古流传的名句,如“杨柳依依”“雨雪霏霏”“风雨凄凄”“风雨潇潇”“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等等,至今人们还经常运用。根据内容需要,也有二、三、五或六、七、八字为句的。句式的灵活多变,使《诗经》更加色彩纷呈,多姿感人。

《诗经》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描写现实、反映现实的写作手法,开创了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传统,历代诗人的诗歌创作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诗经》的影响。《诗经》曾被译为多国文字,日本、朝鲜、越南、法国、德国、英国、俄国都有译本,流传非常广泛。

本书所选篇目都是历来公认的名篇。因篇幅所限,只选了41首,约为《诗经》的七分之一。选本分正文、注释、诗意和赏读四部分。注释力求简洁明了,诗意力求准确流畅,赏读除指出诗的主旨外,还讲述各章大义,斟酌各家之说,列出不同说法。

由于《诗经》写作年代距今久远,对每首诗、每个字词作出绝对正确的解释是不可能的,古人已有“诗无达诂”(对《诗经》没有绝对确切的训诂或解释)和“诗无通诂”(即没有公认一致的解释)的感慨,因此本书的注、译、赏读难免会有不当之处,敬希读者指正。

(王秀梅 王国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