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皇帝”一词是秦始皇发明的吗?

“皇帝”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对最高统治者的称呼,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皇帝”这个词语的产生也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

“皇”最早是个形容词,表示“大”“美好”的意思,后来引申出“上天、天神”的意义;“帝”最早指天上权力最高的神。“皇”“帝”二字最早都是用于指称天上的神灵。后来,“皇”“帝”“皇帝”的神话色彩慢慢淡化,为了凸显人间君主的神圣地位,便把指称天上最高统治者的词语指称人间至高无上的君王。我们经常看到的“三皇五帝”实际上就是这种用法。“皇帝”这个词在秦始皇之前确已被使用,并不是秦始皇发明的“专利”。《尚书·吕刑》中就出现了:“皇帝哀矜庶戮之不辜(皇帝哀怜那些被害的人没有罪过)……”“皇帝清问下民,鳏寡有辞于苗(皇帝清楚地听到下民和孤寡之人对苗民的怨言)。”这里的“皇帝”都是对上古帝王的尊称。

民间藏画三皇五帝像

在先秦时期,最高统治者一般称为“后”“王”“天子”等。夏朝一般称作“后”,这种称呼是原始社会的遗存,如夏后启;商代开始有称“王”的说法,周代多称作“天子”。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无力号令诸侯,一些国力较强的诸侯国的国君开始僭(jiàn)越礼制也自称为“王”,如楚庄王、燕昭王、赵武灵王等。再后来,有的诸侯还不满足于用“王”的称呼,秦昭王就自称为西帝,齐湣(mǐn)王也不甘拜下风,跟着自称为东帝,他们互相效法,争着把天上的“帝”搬到人间,作为超越其他诸侯“王”之上的人间尊号,加冕于自己头上。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灭掉六国一统天下,结束了中原纷纷攘攘几百年的分裂与混战,这是当时历史上亘古未有的大事件。嬴政为自己的丰功伟绩感到无比自豪,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哪怕是三皇五帝也不能与他的功业相媲美,如果不改变传统君主“王”的称号,那就难以概括他的一生。于是下令要丞相李斯召集大臣商量出一个为他加封尊号的方案。李斯等人商讨后认为上古有天皇、地皇、泰皇,其中泰皇是最尊贵的,可以用“泰皇”取代传统称号“王”。嬴政听了他们的建议后很是不满,说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怎么能用这么小家子气的字眼来称呼自己呢?最后决定把“三皇”的称号“皇”、“五帝”的称号“帝”合在一起,用“皇帝”来称呼自己,以彰显自己的丰功伟绩。

此后,虽然江山易主、朝代更迭,但是“皇帝”一词用于称呼人间至高无上的君主,历代一直沿袭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