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湾汉语音韵学史(全二册)
- 李无未
- 1056字
- 2021-04-09 18:03:11
第九节 余论
从台湾汉语音韵学史“通论”可见,其所呈现的几个方面特点是十分突出的:
其一,台湾汉语音韵学史文献汇集很有特色。比如,不但有论著目录的汇刊,还有一些重要的论著内容的概括和总结,更有一些学者,比如何大安、竺家宁、姚荣松等学者的“音韵学史”框架的建构,与大陆学者研究汉语音韵学史相得益彰,互为补充。将两者目录文献合刊,则可以捋出中国汉语音韵学史的基本文献线索,这就为进一步研究中国汉语音韵学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笔者曾出版《音韵学论著指要与总目》(作家出版社2007),吸取包括台湾学者汉语音韵学史文献在内的世界各国汉语音韵学研究成果,其用意亦在于此。
其二,台湾学者编写汉语音韵学教科书教学与普及结合,体系与目标结合,逐渐走出了不同于欧美与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汉语音韵学教科书的路子。普及性做得最为成功的是竺家宁的教科书,既有学术性很强的“通论”,也有通俗易懂而引导入门的“常识”,读者甚广,也就不足为奇了。
其三,台湾学者探讨汉语音韵学教学理论从教学实践中探索规律,结合教育理论,建构自己的汉语音韵学教学理论体系,十分成功。各家的教学法不同,但强调教学实践环节以取得优质教学效果为目标是一致的。还有的和语文素质教育相联系,注意发挥其基础作用,回归传统小学素养地位,值得特别推崇。
其四,台湾学者汉语音韵学综论分论与大陆的区别也是明显的。比如台湾师范大学国音教材编辑委员会编《国音学》,术语体系明显不同,个性鲜明,是值得比较研究的。
其五,台湾学者编写汉语音韵学相关工具书中,林炯阳等学者的《目录初稿》以精细见称,分类合理,给人以一目了然的感觉;而竺家宁和姚荣松音韵史挖掘富于成效,不回避矛盾,尊重学术权力,承认学术流派差异,所以所编文献公正而客观。
其六,台湾学者汉语音韵学论著汇集呈现学术史“精品”面貌,给人以深刻印象。以个体汉语音韵学研究成果为单位,谨慎推出,强调其示范效应;尤其是年轻一代,学风扎实,朴素自然。相比较而言,大陆个别学者的研究论文集编订就显得有些仓促,难以经得起时间的检验。这可能与大陆一些大学现行学术评价体制急功近利有关。
其七,台湾学者译介国外汉语音韵学论著,与国外学者的直接交往紧密结合。很多被译介的国外学者与在台湾的学者存在着明确的师承关系,因此把握起来具有一定的准确性。
其八,台湾声韵学会设置优秀青年学人奖与大陆“罗常培奖”很相像,但完全以汉语音韵学和方言学为主导,所以奖励目标明确;所推出的优秀学人,后来发展大多顺利,学业优异。这个奖项的设立,真正起到了选拔、培养,以及激励后备人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