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周易》的基本知识

三 《周易》的基本知识

《周易》是中外思想史上的一种绝无仅有的特殊现象,它的阴阳哲学是通过一套结构严密的象数符号系统表现出来的,是象数形式与义理内容的奇妙的结合。象指的是八卦的卦象,数指的是爻的奇偶。揲蓍生爻,就有了七、八、九、六奇偶之数,爻排列组合而成卦,就有了八卦与六十四卦的确定卦象。对于初学者来说,首先应该对这套象数符号系统有所了解,然后才能进一步掌握其中的义理内容。其基本的符号为“”、“”,“”是阳爻,也叫刚爻,以奇数之九表示,“”是阴爻,也叫柔爻,以偶数之六表示。这两个符号组合成八卦,有了卦名和卦形。为了便于初学,朱熹的《周易本义》载有《八卦取象歌》:

乾三连

坤六断

震仰盂

艮覆碗

离中虚

坎中满

兑上缺

巽下断

八卦代表八种自然界的物质,叫做卦象,每种卦象各有不同的性质功能和象征意义,叫做卦德。乾卦的卦象为天,卦德为健。坤卦的卦象为地,卦德为顺。震卦的卦象为雷,卦德为动。巽卦的卦象为风,卦德为入。坎卦的卦象为水,卦德为陷。离卦的卦象为火,卦德为丽。艮卦的卦象为山,卦德为止。兑卦的卦象为泽,卦德为悦。下面列表说明:

八卦叫做经卦、单卦、三爻卦。六十四卦是由八卦重叠而成,叫做别卦、重卦、六爻卦,各有不同的卦形和卦名。比如乾坤两卦相重,乾上坤下的卦形是,卦名为否,乾下坤上的卦形是,卦名为泰;坎离两卦相重,坎上离下的卦形是,卦名为既济,坎下离上的卦形是,卦名是未济。六十四卦按照一定的象数规律排列成前后相承的次序,前三十卦叫做上经,后三十四卦叫做下经,是《周易》的主体。为了便于初学,对六十四卦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朱熹的《周易本义》载有《上下经卦名次序歌》:

乾坤屯蒙需讼师 比小畜兮履泰否

同人大有谦豫随 蛊临观兮噬嗑贲

剥复无妄大畜颐 大过坎离三十备

咸恒遁兮及大壮 晋与明夷家人睽

蹇解损益夬姤萃 升困井革鼎震继

艮渐归妹丰旅巽 兑涣节兮中孚至

小过既济兼未济 是为下经三十四

《周易》的阴阳哲学把天地人三才看成是一个整体,把支配这个整体的规律看成是阴阳两大对立势力的和谐的统一。为了表现这种阴阳哲学,《周易》依据它与卦爻符号形式上的相似之处,创设了卦位的体例。一卦六爻,六爻所居之位叫做六位。六爻按照由下往上的顺序,分别称之为初、二、三、四、五、上。初、二为地之位,三、四为人之位,五、上为天之位。又因天地人三才之道是由一阴一阳构成的,于是又确定初为地之阳,二为地之阴,三为人之阳,四为人之阴,五为天之阳,上为天之阴,两两构成阴阳的对立统一。按照这种体例,一卦六爻的象数形式正好与阴阳哲学的义理内容符合一致,六十四卦的每一卦都是一个天地人的整体,其中贯穿着“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和谐统一的规律。

在六十四卦中,唯有既济卦的六爻的配置完全符合这种规定。从既济卦的卦形看,刚爻居阳位,柔爻居阴位,刚柔正而位当,是一种最理想的秩序,故称之为既济,既济就是所有的事情都已获得成功。但是其他的六十三卦,包括乾坤两卦,都存在着刚柔不正、阴阳错位的情况,或刚爻居阴位,或柔爻居阳位,并不完全符合上述的规定。这是因为,爻是仿效具体事物的变动,这种变动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不可能完全按照六位的阴阳去各就各位,所以经常发生与理想的秩序相背离的情况。如果说具体事物的变动是一种现实,六爻的应有的配置是一种理想,那么只有符合理想的现实才能称为正当,否则就是不正当。为了确立这种评价的标准,《周易》创设了“当位”与“不当位”的体例。“当位”又称“得位”,即刚爻按照规定居于阳位,柔爻按照规定居于阴位。“不当位”又称“失位”,即刚柔两爻背离了理想的秩序而阴阳错位。

由于具体的事物经常在流动变化,没有一成不变的格式,所以反映这种流动变化的刚柔两爻也在相互推移,在六个爻位上转流不息,上下易位,变动无常,不固定在不动的位置上,而经常处于流动变化的过程之中,相互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为了表现这种错综复杂的关系,《周易》创设了承、乘、比、应的体例。以下对上曰承,以上对下曰乘,柔承刚为顺,刚承柔为逆,柔乘刚为逆,刚乘柔为顺,阴阳柔刚的主导和从属的关系不能颠倒。相邻曰比。从卦位上说,初与二相比,二与三相比。三与四处于内卦与外卦交接之处则不能比。四与五相比,五与上相比。凡成比,必须是一刚一柔,如果相邻的两爻是刚对刚,或柔对柔,则不成比。因而所谓相比,实际上就是一种承乘关系,其顺逆视具体情况而定。应有相应与敌应之分。所谓相应,即刚柔两爻彼此配合,相互感应,有五柔应一刚、五刚应一柔及三双同位刚柔相应之例。所谓三双同位刚柔相应,即初与四、二与五、三与上皆为一刚一柔,隔体相应。由于阴与阳的关系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缺少一方,另一方也不能存在,因而必须互相追求,阴求阳,阳求阴。如果这种追求得以实现,就叫做相应,相应则志同道合。反之,如果初与四、二与五、三与上或俱为刚爻,或俱为柔爻,彼此不能配合,形成一种互相排斥的局面,则称为敌应。因而凡相应必吉,凡敌应必凶。

从《周易》所创设的这几种象数体例来看,其中明显地表现了一种天地人三才整体和谐的哲学义理。这种哲学义理一方面强调刚柔之分,另一方面又强调阴阳之合,天地人三才的整体和谐就是在这种分与合的辩证关系中实现的。就刚柔之分而言,刚应居于阳位,柔应居于阴位,阳位为尊,阴位为卑,这种阳尊阴卑的等级位分不能错置;阳为主导,阴为从属,阳应据阴以发挥主导的作用,阴应承阳辅助配合,这种主导与从属的地位也不能颠倒。但是,由于阴阳两大对立势力是相互依存的,不能有阴而无阳,也不能有阳而无阴,阳需要得到阴的辅助,阴也要争取阳的领导,所以必须刚柔相济,阴阳协调,阳顺阴,阴顺阳,融洽配合,结为一体,才能达到整体的和谐。《周易》正是根据这种整体和谐的思想来创设上述的几种象数体例的,如果不了解它的义理内涵,就不可能了解它的象数体例的用心所在。

卦以六爻为成,一卦六爻,按照承、乘、比、应种种复杂的关系,结成一个整体,有一个中心主旨,这就是卦义。卦义也叫时义、时用,简称为时,这是《周易》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象数体例,因为它总揽全局,从整体上表明一卦的中心主旨。所谓时,不是一个单纯的时间概念,而是指时态、时运、时机,一种由时间、地点、条件所制约的具体的情境或客观的形势。《周易》认为,六十四卦的每一卦都是由阴阳两爻的错综交织与流转变化而形成,代表阴阳两大势力不同的排列组合所形成的具体的形势,象征自然和社会不同的状况以及势力的消长。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其中有时大通,有时否塞,有时正面的势力上升,君子道长,小人道消,有时反面的势力上升,小人道长,君子道消。因而所谓时是总揽一卦之大义,表示此动态过程的一个特定的发展阶段,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从整体上对卦中之六爻起支配作用,除非此卦变为他卦,这种支配作用是不会消失的。

按照这种体例,《周易》六十四卦代表六十四种不同的时,实际上就是以象数形式构造而成的六十四种关于自然和社会秩序的模型,呈现出各种不同的和谐与冲突的情况。就和谐的情况而言,大体上都是阴阳协调,刚柔并济,双向互动,协同配合。就冲突的情况而言,可以区分为四种不同的类型。第一种情况是由阳刚势力高踞于尊位而不与阴柔配合交往所造成的否结不通,否卦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第二种情况是由阳刚发展得过头而造成了阳盛而阴衰的危机,大过卦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第三种情况是由阴柔过甚而破坏了阴阳平衡,困卦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第四种情况最为严重,阴阳两大势力矛盾激化,发生了不可调和的斗争,革卦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爻是服从于卦的,表示事物在特定卦时支配下的变化。为了确定六爻适时之变的功能,《周易》创设了爻位的体例。所谓爻位,也叫时位,就是在特定卦时的条件下六爻分别所处的地位。由于客观事物都有一个由始至终的发展过程,每一卦的六爻所居之位就象征着这个过程。初爻是始,上爻是终,中间四爻是事物发展的中间阶段。在事物的发展中,开始难以预料后来的结果,有了结果,才容易了解事物的全局,决定事物的吉凶祸福在于中间阶段。因此,这种爻位体例实际上是一个认识的模式,包括分析与综合两个方面。一卦六爻,分别处在初、二、三、四、五、上六位,在事物发展的全过程中,占有不同的地位,起着不同的作用,应该具体分析。有了这种具体分析,综合起来,对于总揽全局的一卦之时就能得到一个切实的了解。

为了表现阴阳两大势力的最佳结合,《周易》创设了中的体例。中既是一种时位,也是一种行为的美德,在一卦六爻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具体说来,在一卦六爻中,二为下体之中,五为上体之中,所以二、五称为中位。凡阳爻居中位,象征刚中之德;阴爻居中位,象征柔中之德。二为臣位,五为君位,二、五居中,刚中与柔中相应,表示君臣和衷共济,配合默契,阴阳两大势力和谐统一,事物处于最佳状态,称为中和。若阴爻处二位,阳爻处五位,则是既中且正,称为中正。就行为准则而言,只有既中且正才是尽善尽美的。就中与正相比较而言,中比正更为重要。这是因为,一卦六爻中的刚柔相应,关键在于二、五两爻之刚中与柔中的互相应和,尽管由于客观形势的变化,柔居阳位,刚居阴位,产生了九二与六五这种中而不正的配置情形,但是二者互相应和,彼此信赖,君臣上下按照中的行为准则结为一体,仍然可以保持事物的和谐统一。由此可见,中的体例表现了《周易》的核心思想,易道贵中和,中和的最高境界就是太和。

以上对《周易》的卦爻结构和象数体例诸如承、乘、比、应、时、位、中等等做了简单的说明,准备了这些基本知识,进一步去阅读《周易》本文,就不会有太多的困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