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主要内容和基本观点

第一编 边防思潮之演变 本编分为四章:第一章,未雨绸缪:晚清边防思潮之滥觞;第二章,曲突徙薪:晚清东北边防思潮之澎湃;第三章,亡羊补牢:晚清西北边防思潮之高涨;第四章,唇亡齿寒:晚清南疆边防思潮之荡漾。本编着重审视晚清藩属观念的变化。从现代国防理论的角度看,藩属国(朝鲜、安南、缅甸等)与藩部(内外蒙古、新疆、西藏等)是清廷边防的第一道屏障和防线,是清朝国防的重要缓冲地带。清廷在边疆危机日益严重,自身难保的情况下,如何保护昔日的藩属国和藩部不受列强的侵犯,如何构筑自己的国防屏障,是“弃藩自保”,还是“保藩固圉”,这是当时清廷必须解决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围绕这一问题,当时朝野上下展开了多次讨论,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刘长佑、张树声、薛福成、曾纪泽、岑毓英、倪文蔚、张佩纶、陈宝琛、胡传、姚文栋、曹廷杰等均发表了各自的看法。讨论的内容虽然主要是东北边疆和南疆边防政策的调适,而在实际上涉及了诸多中外关系。大多数参与讨论的官员都能认识到唇亡齿寒的道理,主张“保藩固圉”。也有一部分人依据当时的具体情势提出颇为理性的看法,即有保有弃,该保则保,该弃则弃,这显然是更具近代意义的国防观念。这是本编研究的重点。此外,他们还探讨了与边防建设密切相关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问题,诸如改善边疆政治、移民屯田实边、兴办学校教育等问题。

第二编 边防政策之调适 本编分为四章:第五章,东北边防危机与边防政策的调整;第六章,西北边防危机与边防政策的调整;第七章,南疆边防危机与边防政策的调整;第八章,西南边防危机与边防政策的调整。清前期统治者治理边疆的基本思想是“因俗而治”,尽量保持边疆地区的原来的生产方式和习惯。主要是采取封禁政策,禁止内地居民向边疆迁移。这种封禁政策的直接后果是边疆地区的经济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严重削弱了边防的支持力,更为侵略者的殖民蚕食提供了便利。同时,由于采取“因俗而治”的方针,使行政管理体制严重落后。19世纪下半叶,沙俄乘中国内乱之机,侵略16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同时,法国和英国侵占了越南、缅甸、泰国等藩属国。这一严重局面迫使清廷不得不改变传统的边防政策。在东北由“虚边”转向“实边”,在西北由军府制改为郡县制,在南疆由保藩固圉到保边固圉,在西南疆由土官改为流官。本编着重研究晚清从“虚边”到“实边”,从军府制到行省制,从保藩固圉到保边固圉,从土官到流官等政策的变化及其利弊得失。如果说藩属国体系和边疆地区的军事布防是清朝边防的第一、第二防线,那么从边防史的角度看,边疆地区综合实力的提高,则可称得上是清朝边防的第三道防线。有了这三道防线,才能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和人民的安居乐业。或许,这正是晚清边防史留给我们的历史启示。

第三编 巡边制度之因应 本编分为四章:第九章,东三省卡伦设置与巡边制度;第十章,外蒙古的边境卡伦与巡边制度;第十一章,新疆西部边境卡伦与巡边制度;第十二章,南疆巡边制度之演变。边疆军事布防体系,是清朝边防的第二道防线。边疆军事布防体系是否科学、严密,沿边军队武器装备是否先进,直接关系到国家边防是否稳固。清代前期朝廷十分重视沿边的军事布防,在广袤的北疆地区屯驻重兵,实行军政合一的军府管理体制,将军、大臣星罗棋布,并建立起以边境卡伦为基本据点的军事布防体系。在西南边疆,清廷主要依靠绿营兵和当地的土兵戍守边防。在沿边重要关隘、哨所驻扎绿营兵和土兵,防御体系相当严密。1850年以后,太平军、捻军以及西南、西北回民起义,使清王朝统治风雨飘摇。为了扑灭各地农民起义的烈火,清廷从边疆抽调大批军队,使东北边疆处于完全虚空状态,陆地边防遭受到前所未有的严重挑战和破坏。随着东北、西北大片领土被沙俄蚕食鲸吞,清朝边境线被迫内收,前期形成的布防格局遭到严重破坏。同时,由于这一时期清廷财政竭蹶,边塞守卡官兵生计困难,武器装备落后,守势防御难以维持。面对这种内外交困的局面,一些边疆大臣针对巡边制度提出了变革要求。清廷根据各地情况,对于各个方向的巡边制度都进行了改革。这种改革,对于边疆军事布防体系的影响颇大,军事布防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但边防建设与边防制度的改革不尽人意,难以满足现实需要。本章重点探究清末军制改革在边疆地区的实施情况,这种改革多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军事布防格局。

本课题的创新之处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不仅系统考察了各个时期朝野人士对于边防问题的思考和建议,而且指出政策与思想之间存在一定因果联系;第二,不仅考察了边疆各省区面临的危机,存在的问题,而且说明了中国内部社会动荡对于边境地区的巨大负面影响,还考察了清廷对于边防政策的不断调适情况;第三,不仅研究了边防危机爆发之前的巡边制度的建立,而且探讨了危机发生之后巡边制度的沿革;第四,本课题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于过去学界长期忽略的边防思想人物等(例如,胡传、汤寿潜、陈炽、姚文栋、黄楙材、李云麟、徐鼐霖、杨觐东、姚锡光、郑观应)给予了应有的关注,填补了边防思想领域研究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