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这些年,在我的“万献初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362424510)上,有很多中小学教师及各类网友,不断提出大中小学课文中有关古典诗文字词的读音与释义问题。基于这类问题的基础性与普遍性,我们开辟了一个“博友答问”专栏展开讨论,着力解决大家在教学、阅读和应用中的实际困难,注重知识的准确性、趣味性和应用的便利性,既生动活泼,又有一定的深度。几年的努力,得到了博友们很好的反响和支持,在此深表谢忱!

这些话题,大多数都是各类语文教材所收经典名篇中的字词注音、释义、字形变化和语境辨析等方面的问题,一般都是有分歧和争议的。这些分歧,大体由于教材的注释、教参资料的编写,多数是系统内的教师所为,很少有语言文字、古文献研究者参与。因而往往就问题自身说事,各呈己见。很少从语言文字和古代文献的历史源流来作系统考察,也很少参看历代相传的版本源流和章句疏证,容易以现代汉语知识背景的眼光去看待或解释千百年以前古诗文的用字用词,以今释古,六经注我,自然会各言其是,众说纷纭。

这类对古诗文所用字词的音义解读分歧,有的可能是两者皆通,但在当句语境中有高下之分。如李煜《浪淘沙》词中“独自莫凭栏”中的“莫”字,今人的注释有读去声(mù),解释为“暮、傍晚”的,也有读入声(mò),解释为“不要”而今译为“一个人不要倚着栏杆远眺”。但根据词的语境和情境,把“莫”解为“暮”,读为mù,当更为合适。试想,由皇帝变囚徒的词人李煜,日暮时分独自站在被软禁的小楼栏杆边,心如暗暮,回望往日繁华已经暮落的故国旧都,那心情才是最悲凄而不堪回首的,才好引出“别时容易见时难”的伤感。李煜古文辞修养很高,这个“莫”用古音古义是得其宜的。

有的解读分歧,则是明显以今释古的误读。就像某位导游把中医世家大门上的匾额“华佗再见”给外国人翻译成“拜拜华佗”一样,其实那是“华佗再现”,即“华佗在世”的意思,“见—现”是一对古今字。再如《木兰辞》中“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中的“行”,甲骨文作甲四五七,为十字交叉大路形。“行”读háng,表示“道路、行列”,是名词;破读xíng,表示“行走、行动”,是动词。用道路之形扩展表示在路上行走,故“两足进曰行”,两只脚板往前迈进的行走统称“行”。古代军队建制,五人为“伍”,十人为“什”,二十五人为“行”,也就是两伍为什,五伍为行。因此“行伍”一词应当是并列结构读háng wǔ,不是动宾结构读xíng wǔ。“行伍”代指军队,“行伍出身”就是当兵出身。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其“同行”不读xíng,不是一同走了十二年路,应该读háng,是同在一个班排里同吃同住滚了十二年,这些男兵火伴(同火吃饭的战友)还不知道木兰是女的,这才显得大为惊惶。

为了使解答的信实可靠,我们还是采用“解字讲经”的方法,从字形分析入手,贯通其音读的历时音变和词义的历时演变,结合当篇当句的语境,作系统的源流分析,确定当句中最合适的音读和释义,给读者以“所以然”的信度。字形分析上,以《说文解字》为依据,参照甲骨文金文的形体,向受众展示古老汉字的表意性,并梳理汉字字形的演变历程,使原本在大众印象中形音义并不十分吻合的汉字符号变得形象而生动,如:

弘hóng , 《广韵》胡肱切,匣母登韵平声,《说文》“弘,弓声也。从弓厶声。厶,古文肱字”。“厶”即,是男子胳膊曲起显示肌肉有力的形状,即“肱二头肌”。金文作颂鼎,也作(厷),加手(又)为衬托。《说文》“厷,臂上也。从又,从古文。厶,古文厷,象形。肱,厷或从肉”,是说“厶—厷—肱”为一字,表示胳膊有力的大肌,“肱股之臣”的“肱”指胳膊而“股”指大腿。“弘”从“弓、厶”构形,开弓是要有很大力量的,故表示强劲义的“强、彊、弸、张”都从“弓”,用有力的手臂拉开强弓射出箭并发出很有力的响声就是“弘”,扩展表示“强有力”之义。明白了字形的说解,再看“弘”字时,就有一幅“铁臂弯硬弓”的画面跃然纸上,形象生动而易懂易记。

形象认知是最直观的,也是最便利有趣的学习方法,适合儿童启蒙学习,故《周礼》八岁入小学,教之以“六书”,就是从基本汉字的字形说解入手,系统学习汉字,然后读经,就顺理成章而易于理解了。鲁迅在《汉文学史纲》第一章中说:“今之文字,形声转多。而察其缔构,什九以形象为本柢。诵习一字,当识形音义三:口诵耳闻其音,目察其形,心通其义。三识并用,一字之功乃全。”由汉字的形体构造来观察其形音义的历时演变,从而确定其读音与释义,无疑是便利而有效的方法。知其源方能理其流,从汉字原初构形的角度去观察,把握它的发展脉络,对其字形、字音、字义的演变及其在某经某句中定位,都会有更深一层的认识,也会有更准确的把握和运用。

基于此,我们选取“博友答问”中有关字词音义辨析的博文83篇,按所涉及内容分三大类:古文答问23篇;诗词答问25篇;文化答问35篇。为统一体例,略去提问博友的网名,只用“问”与“答”来表示。为保持答问体的真实性与口语性,尽可能保存博文的原貌,不做大的修改。为保存答问的现场感和生动性,当初附于博文后的一些辅助资料也一并留存。博友们的提问还在继续,答问也在不断进行中,待积累到一定的数量,或许还会出版续编。

最后,编制《本书所解字词音序索引》,以方便读者的查检与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