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乐(樂)”的音义

问:万老师,《论语》中“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的“乐”该读什么音?


答:“乐”的繁体字作“樂”,《说文·木部》“樂,五声八音总名”,《广韵》“樂,音樂”。甲骨文作殷墟书契后编上一〇·五,金文作召樂父匜,罗振玉《增订殷虚书契考释》“从丝坿木上,琴瑟之象也”。木上系丝弦,弦乐的象形字。分化为主要的三音三义:一读yuè, 《广韵》五角切疑母觉韵入声,为“音乐、乐器、乐工”及姓氏义;二读lè, 《广韵》卢各切来母铎韵入声,为“喜悦、安乐、乐于”义;三读yào, 《广韵》五教切疑母效韵去声,训“樂,好也”,《集韵》训“樂,欲也”。

“樂”从木制弦乐器义转为音乐,有音乐则易喜悦,能带来喜悦者人多喜好而欲求之,词义派生分化导致读音变化,轨迹清晰。就汉语音韵发展进程看:前两读上古都在“药部”,只有“疑-来”声母之别,到中古则分化为“觉-铎”两个入声韵的差别,是入声韵旁转的一类。去声则是从入声中分化出来的,一般认为到中古前期去声才独立,故第三读yào的音义最为后出。

《论语·雍也》“知者樂水,仁者樂山”,宋邢昺疏:“樂,谓爱好。”为第三个音义,当读yào。故《王力古汉语字典》“乐”字第三音注“yào,五教切,去,效韵,疑。药部”,释义为“喜好,喜爱”,是承《广韵》音义来的。

参考其他文献用例,可以比照作区分。《仪礼·乡射礼》“请以樂樂于宾”,陆德明释文“以樂樂,下音洛”,是以前一个“樂”为名词“音乐”义而“如字”读疑母觉韵入声yuè,以后一个“樂”为形容词“快乐”义而“音洛”为破读来母铎韵入声lè。《论语·雍也》“知者樂水”,陆德明释文“知者樂,五孝反”,“五孝反”同《广韵》“五教切”,音yào。说明陆德明已分三读三义,邢昺读yào,是承陆德明而来。不过,卢文弨校改抱经堂本《经典释文》此条“五孝反”为“音洛”,是说陆德明本是读卢各切lè音的,后人改为yào了。

对此,后来者看法有不同。如明秦钺之《慈湖遗书》云:“音释家‘乐水’、‘乐山’并五孝反,尤为害道。”认为将《论语》该句中的“乐”读作“五孝反”yào,是“害道”而不可取的。又如清翟灏《四书考异》云:“此乐字,或言不应音岳,恐《释文》有讹。然《礼记》‘乐不可极’、‘敬业乐群’、‘有所好乐’,俱一音‘岳’,则先儒自有此音训。下‘知者乐’,乐字《释文》亦五孝反,却属可疑。”也认为“知者乐水”之“乐”读“五孝反”yào不是陆德明的本意,可疑。

从“乐”读lè的“喜悦”义派生出“喜好、欲求”义,破读音变为yào以区别之,这是上古后期至中古前期单字“音变构词”破读大趋势影响的结果。当时的经师们确实很注意这样的破读区别,陆德明《经典释文》记录了大量该类别义音变的破读,本人所建数据库显示,《经典释文》全书注音70803次,其中就有31261次是别义音变的破读,占总注音数的44.2%。《广韵》中这类音变破读字在一千一百条以上。

然而,随着六朝至隋唐大量双音词的出现,这类单字的破读逐渐变得不那么重要了。有少数保留到近现代汉语中,如“分、为、藏”的平去两读,“长、朝、行”的声母不同等。但更多当时有音变破读区别的,后来不区分了,如“王、雨、治、比”的声调不同,“大、败、见”的声母变化等,有的用双音词替代如“雨-下雨”,有的改变字形如“见-现”,有的读同一音如“治”的平去两读合为去声一读等。

就“乐(樂)”的三读而言,yuè与lè的音义区别一直保留到现代汉语,大家都熟悉。第三读yào,就很少有人知道了。如就前人的破读区别及文献记载而言,“喜好”义读yào当然是可以的,也合乎古人音读细分的实际情况。然“喜好”与“喜悦”义差别并不是很大,“智者乐水”,可以是“喜好水”,也可以是“以水为喜悦的对象”,统一读lè也未尝不可。从俗从众求简便是语言应用中常见的取向,读lè便利于大众顺利交流,就很好,人为地增加更多的语用区别,未必就是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