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回到祖国
1917年6月,宋美龄结束了她在美国长达十年的学习生活,决定回国服务。
宋美龄何时回到上海,史书记载不明,据李桓《宋美龄传》引述宋庆龄的话:“想想看,小美龄6月毕业,7月就要回到中国了,时间过得多快!她是个受人宠爱的小姑娘,大学生活多彩多姿!”(91)据此看来,美龄最迟在7月底、8月初已回到上海。
这时的中国政局颇乱。1916年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并毙命,由副总统黎元洪继任总统,但由于政党林立,到处都是贪嗜权力的野心家兴风作浪。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原来就动荡的中国政局更加受到影响。在北京,国会反对中德、中奥断交的建议,但总理段祺瑞则指使暴徒胁迫国会通过对德宣战案,未遂,黎元洪免段祺瑞国务总理,任伍廷芳暂代。1917年6月23日,从徐州率军北上的张勋,胁迫黎元洪解散国会,7月1日,张勋等在北京拥戴废帝溥仪复辟,但仅十二天即失败。7月14日,讨逆军控制北京,恢复共和政府,黎元洪通电辞去总统职位,8月14日段祺瑞政府对德宣战。孙中山为维护《临时约法》,1917年7月1日率部分护法海军从上海到广东建立军政府,发动维护约法的护法运动。宋美龄就在这样的情势下回到中国。她回到上海,不仅未能适应上海的生活,就连中国的一切都感到不习惯,尤其讨厌当时政局的混乱。她初回国时,仍然喜穿西式的服装,中式的衣饰在她眼中总觉得怪怪的,不愿意穿。正因为这样,当时社会上和亲朋之中,有人对美龄等回国留学生抱有一定成见,认为他们穿洋服、说洋话,即使说中国话也是颠三倒四,满腔洋味,因此往往以厌恶的眼光看待他们。就连美龄的父亲宋耀如也有点后悔当初送孩子出国留学。据说后来,有一位准备送女儿到美国读书的中国朋友向宋耀如征求意见,他半认真地劝他别这么做。“别把孩子送到外国去”,他懊悔地说,“他们留洋回来眼界就高了,想把一切都颠倒过来……‘爸爸,咱们为什么不买一所大点儿的房子?爸爸,为什么不装个现代化的浴室?’听我的,别让孩子出国”(92)。
然而,宋美龄是一个很重视家庭的人,有着强烈的家庭自豪感和相当浓厚的服从家庭的意识。美龄的回来成了宋家的喜事,为宋家增添了很多欢悦和谐的气氛。父亲宋耀如为女儿美龄回来很是高兴,他让美龄帮助他接待亲朋好友。
宋美龄十年在外,对祖国语言确实有些生疏,所以她家长要做的一件事,就是找一位中国教师教她学习中文和汉语。由于童年时代的记忆,她稍加练习就能顺畅地用上海方言进行交谈,但她对汉语不以能听、能讲为满足,她还要求能读、能写。她的老师是一位私塾先生,每天教她学习中国古典文学,要求非常严格,他不仅要宋美龄跟着反复吟诵中国的古典作品,还要她认真地抄写,日复一日的学习延续了好几年。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宋美龄不仅能以一口流利的汉语公开发表演说,而且还会用中文写作;她不仅从中读了很多中国古代、近代的优秀文学精品,还学习中国的历史、地理,增加许多中国的历史、地理知识。这一切使她得到社会不少人的敬佩和称赞。
宋美龄在上海寓所的肖像
宋美龄每天的生活非常紧凑,但她很乐意助人,并能常常干一些在别人看来有失她的身份的事情。例如,她的一位童年的玩伴记得一件事,最足以表露美龄这方面的特质。《宋氏三姐妹》一书,描写了美龄如何一时冲动,请了一位英国朋友来家中陪她一起喝茶的情景。据说,这两位姑娘走进起居室,美龄按铃叫来一个佣人。然后,她环视一下房间,不耐烦地小声说:“灰尘!这些佣人简直不懂得如何打扫房间。”她叫那个佣人看看那张满是尘土的桌子,要她重新弄干净。佣人开始轻轻地拂拭这张桌面。美龄尽可能耐心地等待着,然后她自己突然抢过抹布。“不,不能那样干。”她说:“喂,像这样……”她麻利地拂去尘土,擦拭那些需要擦拭的地方,并很快地转过身来,对她的客人说:“不教他们,你就别指望他们懂得怎样干活。我料定,我这样做,好多人会说我这是丢面子。”但是她用一种极为轻蔑的口气说:“我不能去考虑那些事。”(93)帮助家庭做一点擦拭灰尘,只是小事一桩,对于一般中国普通家庭的孩子来说,干这点事情是普通的事儿,可是对于一个富有家庭的娇小姐能做这样的粗活,也的确不容易。这也许跟宋美龄在美国受到的务实教育有关系。
宋家是一个富有的家庭,又是一个舒适愉快的地方。宋家的亲朋好友也都像宋家一样,拥有汽车和财富。他们经常聚会纵情欢乐。当他们为某一位家庭成员庆祝生日时,总要举行为期几天的盛大宴会,以奢华侈靡的方式来显示自己的富贵荣华。凡有这种场面出现,宋美龄必亲自出席,并常常担任重要角色。
宋家与外国人的交往也甚为频繁。一般从海外回来的中国人,往往不再与外国人接触,但是宋美龄则不同,她回国后却仍然与美国人保持往来。美龄回国后的翌年春天,父亲宋耀如的美国朋友卡尔访问上海。宋美龄帮助父亲热情接待。
卡尔是美国退休将军、老绅士。据说,宋耀如向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上缴了二百万美元。这笔款项数目之大使人怀疑其可靠性,但种种迹象表明,宋耀如等人曾对孙中山解囊相助则是事实。由于卡尔将军支持过中国革命,他到上海,革命党人热情地接待他也是人之常理。卡尔乘船抵达上海时,宋耀如亲自到码头迎接,并把卡尔径直接到法租界宋家住宅,把他的夫人倪珪贞和在家的子女向卡尔介绍。在后来的一些日子,宋耀如安排卡尔会见了步惠廉牧师,带他参观华美书馆的陈旧设备和商务印书馆的新大楼。宋庆龄和孙中山也在法租界莫利爱路孙家住宅接见了卡尔将军。孙中山亲自主持两次宴会招待卡尔将军,并发表了表示感谢卡尔将军支持中国革命的讲话。所有这些活动,宋美龄都参加陪同贵宾。从中美龄又认识了不少革命党人。“他们把我当王族来对待——简直把我当国王了”,卡尔在家信中写道。孙中山亲自叫人订制了三个金碧辉煌的瓷花瓶送给卡尔,由上海最好的艺人制作,算是中国政府的官方礼品,尽管孙中山这时并无公职,而所谓“政府”仅仅是想象中的产物而已。倘若还需要什么证据来说明卡尔对中国革命确有贡献的话,那么,这些花瓶就是明证。他在上海受到的款待,就像当年乔治·华盛顿为感激美国大革命时期所得到的帮助而为拉斐德举行的宴会一样。卡尔跟拉斐德一样,都是“两个世界共有的英雄”(94)。以上说的是1917年宋美龄回国后的事,但孙中山自1917年7月至1918年6月下旬在广州,不在上海。但是,我们查找相关孙中山在美国活动的资料,并未发现有卡尔支持过孙中山的记载。而且,孙接待卡尔之事,即使是真有其事,时间也待考。
卡尔将军访华后仅几个月,宋耀如因患胃癌于1918年5月3日溘然长逝。这时宋美龄留学归来还不到一年。他临终时,美龄、庆龄、蔼龄都随侍在侧,亲视含殓。宋耀如一生留给亲属的是一个所谓“宋家王朝”和一个与勇敢、改革同义的名声。宋耀如曾对孙中山的革命斗争给予一定的支持,因此革命党人把他看作是亲密的战友。
宋美龄(右)与大姐宋蔼龄(左)、二姐宋庆龄(中)合影
办完父亲宋耀如的葬礼后,姐妹们便各奔东西了。两个姐姐各自回到自己丈夫的身边,安慰母亲和处理父亲身后事宜则由美龄承担。她和母亲一起把家搬到上海西摩路一栋比较宽敞的房子里住下。父亲去世,美龄久久不能自已,陷入难于忍受的悲痛之中。因为宋家随着耀如的逝去,不仅减少了许多神奇的色彩,而且整个家族也处于一个转换期。
宋美龄毕竟是一个有教养的人,她强忍着失去父亲的悲痛,整理了亡父的私人文件,并谢绝了上海好几所学校聘请她去任教的请求。从此,她尽量减少那些不必要的社会聚会,而宁愿把时间花在照料母亲,以及从事学习和参加社会公益的工作。她加入上海基督教女青年会,从事一些社会服务性工作。同时她还是全国电影检查委员会的成员。上海市议会还打破先例邀请她加入童工问题委员会。在此之前,还未有一个中国人得到过这个职位。参加社会活动,对于一个从未经受过或看见过旧中国黑暗生活的年轻女子来说,这不仅是一项使她感到惊讶而又开眼界的工作,而且也是她真正接触中国社会、了解国情的开始。正由于她参加一些社会性服务工作,使宋美龄真正步入中国社会、接触中国社会、了解中国社会。这一切,对于她往后的生涯无疑具有莫大的影响。
————————————————————
(1) 宋耀如的出生年份,一般史书均作1866年(清同治五年),但据海南省文昌市《韩氏族谱》记载,耀如“生于咸丰辛酉”(九月十四日),应是1861年。
(2) [美]罗比·尤恩森著:《宋氏三姐妹》,世界知识出版社1984年版,第1页。
(3) 尚明轩、唐宝林著:《宋庆龄传》,北京出版社1990年版,第6—7页。
(4) 参见尚明轩主编:《宋庆龄年谱长编》(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3页注③。
(5) 关于韩教准怎样改姓宋,他是否过继堂舅等问题,至今看法不一。请参考黄亚平、宋时娟:《宋耀如、倪珪贞生平史实若干问题辨析》,《宋耀如及其时代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福利出版社2009年版,第284—307页;寒山碧:《宋氏家族与韩氏渊源及历史聚焦》,《宋耀如及其时代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福利出版社2009年版,第416—427页。
(6) [美]罗比·尤恩森著:《宋氏三姐妹》,世界知识出版社1984年版,第3页。
(7) [美]西格雷夫著、丁中青等译:《宋氏王朝》,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年版,第38页。
(8) [美]西格雷夫著、丁中青等译:《宋氏王朝》,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年版,第46—48页。
(9) 尚明轩、唐宝林著:《宋庆龄传》,北京出版社1990年版,第13页。
(10) [美]西格雷夫著、丁中青等译:《宋氏王朝》,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年版,第51页。
(11) [美]埃米莉·哈恩著、李豫生等译:《宋氏家族》,新华出版社1985年版,第9页。
(12) 《回忆查理宋》,美国《世界言论》1938年4月号。
(13) [美]罗比·尤恩森著:《宋氏三姐妹》,世界知识出版社1984年版,第7页。
(14) [美]西格雷夫著、丁中青等译:《宋氏王朝》,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年版,第58—59页。
(15) [美]艾尔摩·克拉克著:《中国蒋氏家族》(The Chiangs of China),纽约1943年英文版,第22页。
(16) [美]西格雷夫著、丁中青等译:《宋氏王朝》,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年版,第62页。
(17) 关于宋耀如留美接受教育的情况,尤云弟根据杜克大学档案馆藏材料,写有《宋耀如留美教育档案资料概述》一文,刊上海《孙中山、宋庆龄研究动态》,2014年5期。
(18) 宋耀如何时结识孙中山有1892年和1894年两种说法。1892年孙中山在香港西医书院毕业,后行医于澳门,活动于省港澳之间,似乎他当年没有到过上海。1894年春,孙中山偕同陆皓东赴上海,拟北上天津上书李鸿章,很可能就是这次经人推介与宋耀如相遇,作“终夕谈”。
(19) 孙中山在《致李晓生函》中说:宋耀如虽是“从事于教会及实业,而隐则传革命之道,是亦世之隐君子也”。载《孙中山全集》第2卷,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342页。
(20) [美]埃米莉·哈恩著、李豫生等译:《宋氏家族》,新华出版社1985年版,第76页。
(21) 朱玖琳:《倪蕴山纪念碑及其人》,《孙中山宋庆龄研究信息资料》2002年第2期。
(22) 倪珪贞是不是徐光启的后代,盛永华主编的《宋庆龄年谱(1893—1981)》(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上册,第17—19页)存疑。
(23) 李桓著:《宋美龄传》,台北天元出版社1988年版,第22—23页。
(24) 刘家泉著:《宋庆龄传》,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年版,第6页。
(25) 宋蔼龄的“蔼”字,中外有关著述多用“霭”,1932年宋氏兄弟姐妹为他们的父母立墓碑时,立碑人中的“女蔼龄”,则用“蔼”。
(26) 理查森,亦有人译为理查逊。
(27) [美]西格雷夫著、丁中青等译:《宋氏王朝》,中国文联出版社1986年版,第141—142页。
(28) 关于宋蔼龄赴美国上学的时间,各书记载不一。埃米莉·哈恩在其所著《宋氏家族》一书中,说宋蔼龄在十五岁时赴美国学习,蔼龄出生于1889年,十五岁应是1904年(该书第50—51页)。西格雷夫在《宋氏王朝》一书说:1903年的一天,宋查理找步惠廉牧师征询意见,打算把蔼龄送往美国上学。步惠廉表示愿意给佐治亚州梅肯市威斯里安女子学院的杜邦·格利写信推荐。1903年夏末步惠廉收到了格利的复信,表示愿意接受蔼龄到该学院上学。步惠廉打算明年(1904年)5月28日携家眷回美国度假,偕带宋蔼龄同行(该书第144、145页)。罗比·尤恩森著《宋氏三姐妹》也说是1904年5月28日宋蔼龄动身前往美国(该书第11页)。
(29) [美]罗比·尤恩森著:《宋氏三姐妹》,世界知识出版社1984年版,第18—19页。
(30) [美]西格雷夫著、丁中青等译:《宋氏王朝》,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年版,第157页。
(31) [美]斯宾塞(Cornelia Spencer)著:《三姐妹——中国宋氏家庭的故事》(Three Sisters——The Story of the Soong Family of China),纽约1939年英文版,第107页;[日]《亚洲历史词典》,平凡社1960年日本版,第5卷。
(32) 《宋庆龄自述》,《档案与史学》1997年第1期。
(33) [美]埃米莉·哈恩著、李豫生等译:《宋氏家族》,新华出版社1985年版,第44页。
(34) [美]埃米莉·哈恩著、李豫生等译:《宋氏家族》,新华出版社1985年版,第45—46页。
(35) [美]斯宾塞著:《三姐妹——中国宋氏家庭的故事》,1939年英文版,第4—5、22页。案,据日本外务省档案,孙中山于1900年8月28日夜(另记为“29日午前11时”)乘船由日本抵上海,未即上岸。经联络,29日晚上岸赴英国驻上海总领事馆。密谈后,英方以汉口自立军事败捕人,促孙即速离沪。孙在沪日本旅店“旭馆”住了一夜,即返原航船“神户丸”,9月1日重返日本。有关孙此次赴沪与宋家叙谈之事,应属乌有。(参阅《孙中山年谱长篇》,中华书局1991年版)
(36) 关于宋庆龄赴美留学的时间,伊斯雷尔·爱泼斯坦著、沈苏儒译:《宋庆龄——二十世纪的伟大女性》,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页和第9页说:宋庆龄是1907年去美国留学。
(37) 美国《森密特先驱报》(Summit Herald),1942年5月21日、1981年8月30日。
(38) 据威斯里安女子学院1908年—1909年新生注册登记表影印原件,转引自《纪念宋庆龄同志》画册,文物出版社1982年版。
(39) 刘家泉著:《宋庆龄传》,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年版,第9页。
(40) 刘家泉著:《宋庆龄传》,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年版,第10页。
(41) 《近寻宋庆龄在美国的足迹》,《光明日报》,1990年1月26日。
(42) 《威斯里安女子学院院刊》,1911年11月号;译文刊《儿童时代》第10期(1982年5月16日出版)。
(43) 《威斯里安女子学院院刊》,1911年11月号;译文刊《儿童时代》第10期。
(44) 尚明轩、唐宝林编:《宋庆龄年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28页。
(45) 《宋庆龄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4页。
(46) 《威斯里安女子学院院刊》,1913年4月号。
(47) 美国《梅肯新闻》,1959年4月30日。
(48) 宋庆龄:《中国走向民主的途中——对美国民众的广播演说》,《宋庆龄自传》,光华出版社1938年版,第38页。
(49) 尚明轩、唐宝林编:《宋庆龄年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30—34页。
(50) 这些内容是:“(一)尽速办理符合中国法律的正式婚姻手续。(二)将来永远保持夫妻关系,共同努力增进相互间之幸福。(三)万一发生违反本誓约之行为,即使受到法律上、社会上的任何制裁,亦不得有任何异议;而且为了保持各自的名声,即使任何一方之亲属采取何等措施,亦不得有任何怨言。”(《宋庆龄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524页)有关孙宋结婚的时间、地点、婚约等问题,可参见尚明轩主编:《宋庆龄年谱长编》(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75—82页。
(51) [美]埃米莉·哈恩著:《宋氏姐妹》英文版,第97—98页,转引尚明轩、唐宝林编:《宋庆龄年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34页。
(52) 黄季陆增订:《国父全集》第5册,台北1974年版,第416页。
(53) 《汉口民国日报》,1927年4月22日。
(54) 胡兰畦:《难忘的记忆》(未刊稿),转引自尚明轩、唐宝林著:《宋庆龄传》,北京出版社1990年版,第30页。
(55) 《宋庆龄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50—52页。
(56) 《宋庆龄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55—57页。
(57) 《宋庆龄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67页。
(58) 《宋庆龄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68—69页。
(59) 《宋庆龄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62页。
(60) 徐友春主编:《民国人物大辞典》,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39页。
(61) [日]《亚洲历史词典》第5卷,平凡社1960年日文版。另见尚明轩、唐宝林编:《宋庆龄年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23—24页。
(62) 陈立文著:《宋子文与战时外交》,台北图书馆1991年版,第66—68页。
(63) [美]西格雷夫著、丁中青等译:《宋氏王朝》,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年版,第334页。
(64) 《世纪评论》,1947年2月15日。
(65) 张学良被押解到台湾后,得到宋子文的帮助,获得一笔巨款,得以对付各方面的应酬,维持宁静的生活。提供这笔巨款的是张学良的父亲张作霖兴建东三省铁路时请的一位美籍技术顾问。这位美国人回国时,张作霖给了他一大笔钱,让他投资经商。几十年后,这位美国人成了亿万富翁,于是思报张家,到处打探张学良的下落。最后得宋子文帮助,他到台湾看望张学良,给张一笔巨款。参见洛父:《我在台湾结识了张学良将军》,《团结报》1986年12月6日。
(66) 吴景平著:《宋子文评传》,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534页。
(67) 杨家骆:《民国名人图鉴》第2册,1936年版;王正元:《宋美龄的姐妹情谊》,《江苏文史资料选辑》第9辑,第59页。
(68) 《人民日报》,1981年5月23日;《宋庆龄纪念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18页。
(69) 张钰:《在宋庆龄身边工作二三事》,《中国建设》(纪念宋庆龄特刊),1981年8月。
(70) 张钰:《在宋庆龄身边工作二三事》,《中国建设》(纪念宋庆龄特刊),1981年8月。
(71) 李桓著:《宋美龄传》,台北天元出版社1988年版,第273页。
(72) 王舜祁:《宋美龄出生年月日考》,浙江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浙江文史资料选辑》第38辑,《蒋介石家世》,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66—167页。
(73) [美]西格雷夫著、丁中青等译:《宋氏王朝》,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年版,第143页。
(74) [美]埃米莉·哈恩著、李豫生等译:《宋氏家族》,新华出版社1985年版,第29页。
(75) 陈廷一著:《宋美龄传》,春秋出版社1988年版,第44—45页。
(76) 王亚权编纂:《蒋夫人言论集》上集,台北“中华妇女反共联合会”1977年版,第1—3页。
(77) 宋美龄:《祈祷的力量》,台湾《读者文摘》中文版,1955年第7卷第4期。
(78) 龙流编译:《宋美龄传》,农村读物出版社1988年版,第44—45页。
(79) 这封电报,刘路生曾在《广东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的补白发表介绍。
(80) 端方:《选派学生留学折》,《端忠敏公奏稿》卷10。
(81) 端方:《选派学生留学折》,《端忠敏公奏稿》卷十。
(82) 端方奏折谓十一名,是指同行包括浙江学生曹云祥一名。江南海关道签发护照日期,参见盛永华主编:《宋庆龄年谱》(上),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1页。
(83) 盛永华主编:《宋庆龄年谱》(上),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3—55页。后文叙及宋氏家庭人和事,除注明出处者外,均参用本书,不再一一注明。
(84) 这里引述温秉忠给端方电函及考释见骆宝善2008年提供香港“宋美龄及其时代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见胡春惠、陈红民主编:《宋美龄及其时代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香港珠海书院亚洲研究中心2009年版,第609—613页。
(85) [美]罗比·尤恩森著:《宋氏三姐妹》,世界知识出版社1984年版,第47页。
(86) 辛慕轩等著:《宋美龄写真》,档案出版社1988年版,第59页。
(87) 伊斯雷尔·爱泼斯坦著、沈苏儒译:《宋庆龄——二十世纪的伟大女性》,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30页。
(88) 简洁、孟忻编著:《蒋介石和宋美龄》,吉林文史出版社1989年版,第59—60页。
(89) 简洁、孟忻编著:《蒋介石和宋美龄》,吉林文史出版社1989年版,第60页。
(90) 据陆景武教授(广东信宜陆匡文之子、刘纪文的世侄)对本书作者之一李吉奎讲到,陆(景武)曾亲向刘纪文询问刘宋未能成婚原因,刘答称,关键在于中西文化上的差异。
(91) 李桓著:《宋美龄传》,台北天元出版社1988年版,第74页。
(92) [美]西格雷夫著、丁中青等译:《宋氏王朝》,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年版,第204页。
(93) [美]罗比·尤恩森著:《宋氏三姐妹》,世界知识出版社1984年版,第53页。
(94) [美]西格雷夫著、丁中青等译:《宋氏王朝》,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年版,第205—20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