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本书主要论述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律诗和古体诗的写作理论、写作技巧,以供习作、鉴赏和研究古典诗歌者参考。
古典诗歌历史悠久,作者和作品众多。这种诗歌形式至今仍有其艺术生命力与表现力,诗歌创作中还经常为人们所运用。其中,以律诗的要求比较严格,因此,我们在论述中以唐代和唐以后的律诗为重点,也附论古体诗的有关问题。
本书力图从写作和实用的角度出发,对律诗和古体诗创作中正反两方面的实例作一些对比和分析。前代诗家的诗话诗评浩如烟海,但多支离破碎,迷离惝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诚如清代诗家叶燮在《原诗∙外篇》中所说:“唐宋以来,诸评诗者,或概论风气,或指论一人;一篇一语,单词复句,不可殚数。其间有合有离,有得有失。”我们在论述中择取其中比较实在的、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的诗论,结合介绍和讨论。
为便于习作者掌握和运用律诗、古体诗写作的有关知识,我们在论述中多以通例常例为主,尽可能使古典诗歌特别是律诗的习作者了解一定的写作门径。这也就是前人所说的“法”。宋代学者朱熹在《跋病翁先生诗》中说:“然余尝以为天下万事皆有一定之法,学之者须循序而渐进。如学诗则且当以此等为法,庶几不失古人本分体制。向后若能成就变化,固未易量。然变亦大是难事,果然变而不失其正,则纵横妙用,何所不可?……变不可学,而不变可学,故自其变者而学之,不若自其不变者而学之。”明代诗论家胡应麟在《诗薮∙内编》卷五中说:“(作诗)体格声调有则可循,兴象风神无方可执……故法所当先,而悟不容强也。”我们所要着重介绍的,也就是“有则可循”“自其不变者而学之”的“法”。
当然,要写好一首古典形式的诗歌,不是单靠具备它的知识就可以援笔成篇的。清人吴雷发《说诗菅蒯》说:“笔墨之事,俱尚有才,而诗为甚。然无识不能有才,才与识实相表里。作诗须多读书,书所以长我才识也。”清人李沂《秋星阁诗话》把学诗概括为八个字,曰:“多读,多讲(按,指讲求研讨),多作,多改。”他还说:“然非多读古人诗,即多作亦无用,譬无源之水,立见其涸矣。”
末了,还附带“正名”一下。这本书名为《中国古典诗歌写作》,古典诗歌的体裁甚多,书中所论述的实际上主要是律诗和古体诗,但不妨可以说,这两种诗是古典诗歌中最主要的诗体。因外国诗有的也有古典形式,所以冠以“中国”二字,以示区别;而中国有些少数民族也有自己的古典诗歌,这里讲的只是用汉语写成的古典诗,准确点说应叫“汉诗”。这在日本语中有此说法,但在汉语中似无此称呼,所以书名姑且僭忝此大号。个人之意,并无哗众取宠之心;篇内所言,难免见寡识浅之谬。惟有道及同好正之。
经本植
1992年8月于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