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第二次直奉战争后的北京政治

1924年春至1926年夏是近代中国政治发生重要转变的时期,北、南两方的政治军事力量在此期间呈现出此消彼长的变化。曹锟以贿赂当选总统,取得统治的“合法”地位之后,直系的统治地位得到加强。自是以还,吴佩孚依靠英、美借款的帮助,整军经武,扩充实力,进一步实施“武力统一”的政策。但反直浪潮亦随之而起,并演化成奉张、浙卢、粤孙“三角同盟”共同推倒曹、吴的第二次直奉战争。直系在中央的统治结束后,韬光养晦的段祺瑞应运而出。段氏担任“临时执政”之初,曾企图通过善后会议,联络各方实力派,推进“和平统一”,试图利用军阀之间的暂时“均势”,对北洋体系从内部作一番整合。在此期间,中国政治发生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重要变化:由于段祺瑞在否定旧的“法统”和国会之后未能如愿召开国民会议,实现国会制度的新旧过渡,民元以来国人追求的议会民主制度寿终正寝。中国政治中的文武关系亦呈现出弛张变化,既存政治力量中的“文治派”逐渐兴起,军人不得干政的呼声越喊越响亮,“武力中心主义”开始失去信仰。随着中央政权支配力量减弱,地方意识逐渐增强,中国政治呈现出区域化的明显特征,这反过来又进一步削弱了中央政府的统治力量。中央政府曾做出努力,试图改变这一状况,但事与愿违。由于段祺瑞政府整合北洋体系的努力未著成效,“和平统一”失败,军阀间又重启战端。国民党在这一阶段的国内战争中基本上置身事外,致力于自身的建设及根据地的巩固,养精蓄锐,而北方军阀却因征战而彼此削弱,逐渐走上末路(1)。后来国民党以相对弱小的军事力量取得北伐的巨大成功,大致可以从这一阶段中国政治的变化中得到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