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品种选择与繁殖技术

第一节 品种的选择与引进

1.什么是好品种?

从养猪来说,好的品种指要有好的商品回报,即好的利润。我们从商品猪饲养过程中知道,利润主要和猪的增重或生长速度、抗病能力、饲料回报,以及肉质风味等有着重要的关系。生长周期短、瘦肉率高、饲料摄入相对较少、增重速度相对快的都可以定义成好品种的标准。但很多养殖业者将这一要求当作好品种的唯一标准,这显然是盲目的、片面的,也是不科学的。

好品种要从三个方面来衡量。

(1)适应能力 一头猪,一个猪群如果想在一个地方生存首先要适应当地的气候组成、营养结构、疾病构成以及其他自然与人工环境,所谓适者生存,生存不是以谁长得快为前提的,而是以谁能适应为前提的,如果猪群适应性低,那么就会导致引种后的应激反应,降低其自身效益,甚至导致群体的报废。

(2)繁殖能力 适应能力强的猪群如果加之稳定的繁殖能力,这个猪群就可以在本地长期存在。

(3)生长潜力 潜力不是能力,因为潜力是要挖掘的,能力是自身带有的。很多猪场根本没法发挥猪群自身的生长能力,就更不要说发掘生长潜力了,有多少猪真正达到3.0的料肉比了呢?可以这么说:自繁自养的猪场都没有根本解决前述的两个问题,外购仔猪的猪场通常更忽视了猪群的适应力以及其因繁殖能力而遗传下来的生长潜力。

所以说,作为养猪业者要想在这个行业存活发展,首先要考虑自繁自养,并且一定要考虑猪群的适应能力、繁殖能力以及生长潜力。

2.为什么要选择好品种?

好品种具有好的适应能力、好的繁殖能力、好的生长潜力,这些是创造养猪最大效益的必要前提。

3.种猪场销售给我的是好品种吗?

种猪场是以繁育种猪为目的的猪场,同时也要从其繁育的种猪上面获取利益,那么这个利益的获取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品种血缘的利润,常规的商品猪种猪品种无外乎兰德瑞斯(长白)、大约克(大白)、杜洛克等,这些品种各具特色,而品种下面又分成各种品系,如丹系、美系、英系、法系等。由于国别、民族习性、育种方向的差别致使每个品种的不同品系都具有经济价值上的区别。一些品系主要作为繁殖用母本,那么这个品系的繁殖性能就较为突出些,一些品系主要作为商品猪母本,那么这个品系的生长潜力较为突出些,但无论父本作为繁殖还是商品用途,其不可或缺的就是生长潜力。由此可见公猪对商品猪场猪群生长的影响。

但近年来,我国一些地区的消费者对红肉需求较大,促使了种猪繁育与引进朝着瘦肉型,甚至绝对瘦肉型发展,那么从品种上说常规品种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个别猪场选择那种瘦肉超多的种猪作为父本和母本,繁育出的种猪体型健美,肌肉发达,但这种猪由于瘦肉率过高,体内的脂肪以及一些原本存在脂肪的器官、系统发育受到了影响,特别是生殖系统。另外由于胎儿的生长发育在子宫完成,要求子宫具有良好的伸缩性,同时也要求腹腔具有足够的空间延展性,而瘦肉率过高的母猪腹部紧绷,腹腔空间延展受到限制,胎儿生长受到限制,产道活动性降低,极易导致难产。同时由于体内脂肪数量少,激素系统也受到影响,繁殖机能严重下降。很多母猪都是3胎左右就淘汰了。

另外,近年来我国不断引进新外系品种猪,种猪价格国内销售甚至在每头5000元以上。对此我个人认为并没有太大的必要。因为国外种畜供应商首先考虑的是种畜销售利润,这就要求有合适的引种周期,那么作为专业销售种猪的供应商来说,销售出的种猪如果可以达到自己的繁殖效力,那么未来利润就会很低。所以很多新美系的种猪到达国内繁殖几代后,其本身与后代都存在着生产能力退化的迹象。而我国近些年已经不止一次地从国外引进相同的品系,其结果是要么品种退化,要么无法繁殖。

我们可大力发展本地品种为主的母猪群,稳定引进常规品种品系母猪。

首先,本地品种或者称本地繁育品种,这样的母猪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对当地的气候、饲料组成等能很好地适应。同时因其在本地长期存在,所以具有良好的繁殖能力。

其次,常规品种与本地品种具有比较稳定的疾病抵抗能力,对本地实际疾病构成具有很好的适应性,加之合理的管理,能创造较好的效益。

再次,引种成本较低,风险也较低。养猪是长期稳定的投资与回报,炒作品种永远不能成为其保值的手段。

4.我国地方猪种与国外猪种有什么区别?

(1)繁殖力 我国地方猪种性成熟早,排卵数多。据对东北民猪、金华猪、嘉兴黑猪、内江猪等9个品种的统计,性成熟时间平均130日龄,排卵数初产猪平均17.21个,经产猪21.58个。外国猪种性成熟一般在180日龄以上,排卵数也较少。地方猪种产仔数多,上述几个品种初产平均10.54头,经产平均13.64头。国外繁殖力高的品种长白猪、大白猪初产平均9.25头,经产平均11头。相比较而言,地方猪种还具有乳头数多、发情明显、受胎率高、护仔能力强、仔猪育成率高等优良繁殖特性。

(2)肉质 地方猪种虽然脂肪多、瘦肉少,但肉质明显优于外国猪种。国外一些改良选育的瘦肉型品种,PSE肉(即肉色苍白、质地松软、切面渗出的劣质肉)发生率高,我国地方猪种肉质优良,肌肉嫩而多汁,肌纤维较细,密度较大,肌肉大理石纹分布适中,肌纤维间充满脂肪颗粒,烹调时能产生特殊的香味。

(3)适应性 在长期的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过程中,地方猪种具有良好的抗寒、耐热、抗病、耐低营养和适应粗纤维饲料的能力。

(4)生长速度 在生长速度上,外国猪种明显高于我国本地猪种。在生长肥育期内,我国地方猪种如东北民猪、金华猪、太湖猪平均日增重453克,外国猪种长白猪、杜洛克猪、大约克夏猪平均日增重667克。外国猪种180日龄可达90千克以上,而我国地方猪种达90千克则远远超过180日龄。

(5)饲料利用率 我国地方猪种东北民猪、金华猪、太湖猪平均料肉比为3.5∶1,外国猪种长白猪、杜洛克猪、大约克夏猪的平均料肉比为3∶1。外国猪种的饲料利用率高,可节省饲料,降低饲养成本。

(6)瘦肉率 外国猪种的胴体瘦肉率高于我国地方猪种,外国猪种体重90千克时胴体瘦肉率达55%以上,我国地方脂肪型猪90千克时胴体瘦肉率在45%以下。

5.养猪场品种选择应遵循哪些原则?

(1)根据技术水平选择品种 技术水平高、规模大的猪场,最好选从国外引进的品种,因为这些品种的生长速度快,瘦肉率较高。而地方品种适应性强,耐粗饲,母性好,发情明显。

(2)根据饲料资源选择品种 使用全价饲料养猪的,最好选择引进的外血品种,而采用大量廉价青粗饲料的,可以选择地方或杂交品种。据经验,地方品种对粗纤维等粗饲料的消化率明显高于引进品种,而如果使用全价饲料,引进品种的饲料报酬优于地方品种。

(3)根据销售目标地选择品种 养大肥猪的:如果是以本地或农村销售为主的,可以考虑选地方品种或杂交品种,因为这些品种肉质较好,适合农村的消费习惯。而运销大城市的就要选瘦肉率相对较高的引进品种才能卖得好价钱。

(4)根据出栏规格选择品种 销售乳猪做烤猪的,宜用产仔多管理相对容易而且比较早熟的地方品种,如太湖猪、梅山猪等。或者用这些品种的一代杂种(既能保持产仔多的特性,又改变了毛皮的色泽)。供肉联厂加工中猪的(45千克左右),可选择杂交种。因为杂交种体型和瘦肉率均能达到做中猪的要求,而且管理技术相对容易些。但养大肥猪出售的宜选用成熟晚一点的,体型大一点的品种,这些品种一般因为生殖发育迟,后期生长速度和饲料报酬要优于早熟小型品种。

6.不同养殖模式下如何选择适合自己需要的品种?

不同的养殖模式,需要选择适合的品种进行饲养。在选择时,要把握以下几点。

(1)了解不同品种猪的繁殖性能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母猪品种 相比而言,地方品种和培育品种母猪的繁殖性能优势较引进品种明显。不少地方猪种性成熟早、泌乳力强,发情症状明显,好配种,繁殖力高。相反,引进品种母猪发情症状不明显,配种时间不易掌握,因不发情、屡配不孕、产仔少或头胎猪断奶后不发情等原因引起的淘汰率高,泌乳力、护仔性等方面也不如国内地方猪种,但其生长、育肥等生产性能高。广大养殖户可根据自身情况灵活确定饲养的母猪品种。

(2)要以市场为导向进行选择 市场化养猪的目的,已不仅仅是为满足消费需求,而是以营利为目的。因此,要根据不同市场的猪肉消费需求特点,选择适销对路的品种尤其关键。如果运往大中城市消费,或者与大型屠宰加工企业合作,一般要求育肥猪屠宰率高、胴体瘦肉率高,就要选瘦肉率相对较高的引进品种及其杂交组合饲养。如果以本地货农村销售为主,可以考虑选养地方品种或土洋结合的杂交组合(以引进品种为父本,以地方猪为母本杂交),或者是饲养培育品种,因为这些品种肉质较好,适应性强,适合农村的消费习惯。当然,现在大中城市出现一批高档肉消费群,他们对肉的质量要求更高。在调查研究基础上,也可以饲养特色地方品种猪,或者是以地方品种猪为基础的杂交组合,提高猪肉销售价格,也能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3)以自身技术水平和饲养管理条件为参考选择品种 对已经具备一定生猪养殖经验,有一定知识积累的专业化养猪户,可以选择外来品种杂交组合进行饲养育肥,如选择“杜长大”(杜洛克猪、长白猪、大白猪三元杂交),也可以选择一些配套系猪饲养。对饲养量在3000头以上的中等规模猪场,技术力量相对雄厚,可选择生长快、饲养报酬高、饲养技术要求比较严格的外三元品种或高效配套系。如果是和公司合作,以“公司+农户+基地”或“公司+养殖小区”等模式组织生猪生产,饲养的品种或组合一般由公司决定,不需要过多考虑品种选择的问题。

对农户散养、专业户养殖等中小规模养殖户,从业人员如果没有经过专门化的养猪技术培训,专业知识略显欠缺,没有多少养猪经验的情况下,宜选择适应性好、生长育肥性能较高、抗病抗逆性能较强的培育猪种及其配套杂交组合,也可以选择引进品种作为父本,与本地地方品种杂交,生产杂交一代,育肥出售。待有一定养猪技术和知识积累后,可更换为引进品种饲养。如果是为了生产优质猪肉,市场价格看好,地方品种或是特色培育品种,也是不错的选择。

另外,选择饲养品种还要考虑饲养条件,尤其是饲料资源条件。一般引进品种对饲料的要求较高,营养、饲养环境条件跟不上,生长潜力就很难发挥,造成生长缓慢、抗病力差,经济效益就低。地方品种猪对青粗饲料的消化率明显高于引进品种。所以,如果是用全价饲料养猪,则可以选择引进品种。如果是想充分利用当地饲料资源,特别是农副产品和青饲料资源,则宜选择地方品种及其杂交种或培育品种。

7.如何选择后备母猪个体?

后备母猪适宜选择4~5月龄,体重50~75千克的个体。此阶段的猪生长发育、体型外貌、生殖器官及乳头状况等基本定型,易于外观选择。选择后备母猪的主要外貌特征要求是:品种特征明显(毛色、头型、耳型等),体形良好、面目清秀、头颈较轻、体格健壮、背线平直;乳头排列均匀整齐,有一定间距,没有瞎乳头、副乳头,有效乳头6对以上;生殖器官发育良好,外阴较大且下垂;肢蹄结实,无明显跛行和蹄裂。

8.猪良种有什么要求?

所谓良种,一般指生长快、品质好、抗逆性强、性状稳定和适应一定地区自然条件,并适用于规模化养殖的品种。但具体到养殖户,则应根据本身饲养的目的来确定。如果其生产目的是以生产肉质优良的产品为主,则我国许多地方猪种,如蓝塘猪、太湖猪、宁乡猪等就是良种;如其生产是以盈利为目的,则杜洛克猪、长白猪、大白猪,以及瘦肉型猪配套系就是良种。

9.我国地方猪种主要有哪些?种质特性如何?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自然气候、饲料资源、膳食习惯等千差万别,人们选种的要求不一样,经过长期的自然与人工选择,形成了许多各具特色的地方猪种。根据其起源、生产性能、外貌特点和生活环境等,将其分为六大类型,分别是华北型、华南型、华中型、江海型、西南型和高原型。

(1)华北型 分布于淮河、秦岭以北。此类型体质健壮,骨骼发达,四肢粗壮,背腰狭长,腹不太下垂,肌肉发达。头较平直,嘴筒长,耳大下垂,毛粗密,多为黑色。母猪性成熟早,繁殖性能强,窝产10~12头,乳头8对左右。耐寒、耐粗饲,但增重较慢,板油多,屠宰率较低,一般为60%~70%。代表品种有东北民猪、西北的八眉猪、黄淮海黑猪、汉江黑猪和沂蒙黑猪等。

(2)华南型 分布于南岭和珠江以南地区。表现为“矮、短、宽、圆、肥”的外部特征,腹大下垂。头相对较短宽,嘴短、耳小,毛多为黑白花。母猪性成熟早,但繁殖性能稍差,窝产8~9头。耐热,早熟易肥,皮薄肉嫩,属脂肪型猪种,屠宰率75%。代表品种有蓝塘猪、陆川猪、香猪、五指山猪、粤东黑猪、槐猪和滇南小耳猪等。

(3)华中型 分布于长江和珠江之间的广大地区。体型与华南型相似,但体型较大,生产性能介于华南型与华北型之间。母猪产仔数10~12头,乳头6~7对。生长较快,经济成熟较早,肉质细嫩,屠宰率在70%左右。本类型猪较多,代表品种有浙江金华猪、大花白猪、宁乡猪、皖浙花猪、武夷黑猪、莆田猪和大围子猪等。

(4)江海型 主要分布于长江下游和沿海地区,地处华北型和华中型分布区中间狭长的过渡地带。主要由华北型与华中型杂交选育而成,外形和生产性能因类别不同而差异较大。共同特点为毛黑色或有少量白斑,头中等大,耳大下垂。性成熟早,繁殖率高。母猪平均窝产13头以上,乳头8对以上,经济成熟早,增重快,屠宰率在70%左右。代表品种有太湖流域的太湖猪、姜曲猪,安徽的圩猪、虹桥猪等。

(5)西南型 主要分布于云贵高原和四川盆地。头大,腿粗短,毛以全黑或“六白”为主,也有黑白花和红毛猪。繁殖率中等,窝产仔数8~10头,乳头5~6对。肥育能力强,屠宰率在65%~79%,多属肉脂兼用型。代表品种有荣昌猪、内江猪、成华猪、乌金猪和雅南猪等。

(6)高原型 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等高海拔地区。体型小,似野猪,头狭长呈锥形,腹小而紧收,臀倾斜。毛为全黑或黑白花。繁殖率低,乳头5对居多,窝产仔5~6头,哺育率不高。成年体重小,属晚熟品种。肉味醇香,但屠宰率较低,仅65%左右。代表品种有青藏高原的藏猪和合作猪。

10.我国饲养的瘦肉型猪种有哪些?典型特征和生产性能如何?

我国饲养的瘦肉型猪种主要有长白猪、大白猪和杜洛克猪等。

(1)长白猪 原产于丹麦,是世界上分布最广的著名瘦肉型品种,1964年引入我国。毛白色,头狭长,颜面直,耳大前倾,背腰长,腹线平直而不松弛,前躯窄、后躯宽,呈流线型,肋骨16~17对,大腿丰满,蹄质稍纤细。性成熟较晚,母猪初产10头左右,经产10~12头,乳头6~8对。在良好的饲养管理条件下,后备猪6月龄达90~100千克,屠宰率在72%左右,胴体瘦肉率为66%。

(2)大白猪 原产于英国北部的约克郡及其临近地区,属大型瘦肉型品种。毛白色,体格大,体型匀称,耳直立,背腰多微弓,四肢较高,后躯丰满。性成熟较晚,繁殖率强,初产10头,经产12头,乳头7~8对。后备猪6月龄达100千克,屠宰率达74%左右,胴体瘦肉率为63.5%。

(3)杜洛克猪 原产于美国东北部的新泽西州。体质健壮,抗逆性强,饲养条件要求比其他瘦肉型品种低。毛棕红色,深浅不一;头小清秀,嘴筒短;耳中等大,略向前倾,耳尖下垂;背腰平直或稍弓,体躯宽厚,全身肌肉丰满,后躯发达;四肢粗壮、结实,蹄呈黑色,多直立。繁殖性能稍低,初产8~9头,经产10头左右。乳头5~6对。前期生长慢,后期生长快,饲料利用率高,肉质好,胴体瘦肉率达68%。

11.如何制订种猪的淘汰及引种计划?

(1)种猪淘汰原则 后备母猪超过8月龄以上不发情的;断奶母猪两个情期(42天)以上或2个月不发情的;母猪连续二次、累计三次妊娠期习惯性流产的;母猪配种后复发情连续两次以上的;青年母猪第一胎、第二胎活产仔猪窝均7头以下的;经产母猪累计三产次活产仔猪窝均7头以下的;经产母猪连续二产次、累计三产次哺乳仔猪成活率低于60%,以及泌乳能力差、咬仔、经常难产的母猪;经产母猪7胎次以上且累计胎均活产仔数低于9头的;后备公猪超过10月龄以上不能使用的;公猪连续两个月精液检查(有问题的每周精检1次)不合格的;后备猪有先天性生殖器官疾病的;发生普通病连续治疗两个疗程而不能康复的种猪;发生严重传染病的种猪;由于其他原因而失去使用价值的种猪。

种猪淘汰应严格遵守淘汰标准,现场控制与检定,分周、月有计划地均衡淘汰,最好是每批断奶猪检定一次,保持合理的母猪年龄及胎龄结构。

(2)种猪淘汰计划 母猪年淘汰率25%~33%,公猪年淘汰率40%~50%;后备猪使用前淘汰率:母猪淘汰率10%,公猪淘汰率20%。

(3)后备猪引入计划 老场,后备猪年引入数=基础成年猪数×年淘汰率÷后备猪合格率;新场,后备猪引入数=基础成年猪数÷后备猪合格率,或后备母猪引入数=满负荷生产每周计划配种母猪数×20周。

12.从外地引进种猪应注意什么?

品种的形成,都是在一定地区、一定条件下,经过长期选择和人工选择的结果。因此,它们对当地的环境条件具有较强的适应性。

(1)要按杂交或培育新品种的目标来选择猪种 用于杂交时,应选择与本地杂交组合试验效果较好的猪种,或参考与当地条件相似地区的经验,再决定引进哪几个猪种。若用于改良培育新品种时,引进猪种的经济类型、生产性能等方面应符合育种工作的需要,并且要遗传力强的。要注意个体的选择,搞清血统,购入的种猪间相互没有血缘关系。考察它的亲代有无遗传缺陷,并应带猪种血统卡,保存备查。

(2)了解品种、气候、饲养管理等特点 引种时应了解所在地的气候条件、饲料资源和饲养管理方法,更应对品种的特点了解,以便确定引种后的驯化措施,创造必要的饲养管理条件。例如,南方猪引入北方,要在春末引入,让其入夏以后在气温逐渐降低的情况下度过秋冬季节,并且在入冬后要做好防寒工作,逐步增强其抗寒能力。饲粮搭配及饲喂方法应尽量符合其原来的习惯,经过缓慢的改变,使其逐渐适应当地的自然条件。

(3)要引入幼猪 猪在幼龄阶段,具有较强的适应性,较容易接受改变了的外界生活条件。所以引进猪种时最好引入五月龄左右或稍大的幼猪。

(4)按照规划有计划地引入,品种不宜过多 开始引进的猪种,不宜分散喂养,应集中在一个或几个猪场,以便于加强饲养管理和引种观察,并便于选育工作,然后逐步推广。为防止疫病传播,引进猪种必须经过检疫。由外地引入时要集中隔离饲养1~2个月,加强防疫措施,注意预防和消灭地方性寄生虫和传染病以保证安全。

13.养猪场引进种猪应注意什么细节?

(1)种猪选择 后备种猪的引种体重,以40~60千克为宜,体型符合本品种的外形特征,发育良好,猪只健康,无疾病。

公猪要求:反应灵敏,四肢结实粗壮,腰背平宽,后躯发达,睾丸发育良好,大小均匀,左右对称,雄性特征明显,性欲强。

母猪要求:头颈轻秀,背腰平直,四肢强健,性情温顺,有效乳头6对以上,排列均匀对称,无瞎乳头。

(2)公母猪数量 一般猪场采用本交时,公、母猪比为1∶(20~25),采用人工授精时,公、母猪比为1∶(100~400),但往往引进公猪时,相对要多于此比例,以防个别公猪不能用,耽误母猪配种,增加母猪的无效饲养日。

(3)种猪的运输及隔离 对运猪车辆,要进行严格的消毒,在车厢内铺垫料,防止种猪肢蹄在运输途中造成机械性损伤。

种猪到场后要隔离饲养,3天内少量投喂饲料,提供充足的饮水,进行适应性观察。可在饮水中添加电解多维等抗应激药物,适当加喂青饲料。引进一周内在饲料中添加阿莫西林和氟苯尼考,预防疾病的发生,引进种猪40天后,在猪群正常的情况下,可与本场猪混入饲养,使后备猪逐步接触驯化。

14.猪的杂交方式有哪些?选择杂交亲本的原则是什么?

(1)猪的杂交方式 ①二元经济杂交:是指两个纯种猪间的杂交。杂交模式见图2-1所示。二元杂交的优点:简单易行,应用广泛;缺点:母系杂种优势得不到利用。②二元级进杂交:两个品种杂交,其杂种后代连续几代与其中一个品种进行回交,最后所得的猪群基本上与此品种相近,同时亦吸收了另一品种的个别优点。级进杂交通常有两种方式:若某一品种生产低劣,可将该品种母猪与另一高产品种的公猪杂交,其杂种后代连续3~4代与高产品种回交,后代保留低劣品种个别优点,生产性能接近或超过高产的优良品种。这种级进杂交方式常称为改造杂交或改良杂交;若某一品种基本上能满足需要,但个别性状不佳,难以通过纯繁得到改进,则选择此性状特别优良的另一品种进行杂交改良。杂种后代连续3~4代与原有品种回交,可纠正原有品种的个别缺点,以提高猪群的生产性能。此方式常称为引入杂交或导入杂交。优点:可提高瘦肉率,在母猪瘦肉率太低时采用,还可以提高窝产仔数;缺点:杂种的生活力、健康水平有所下降,日增重和饲料利用率也较二元经济杂交的杂种商品猪为差。③三品种杂交:3个品种的经济杂交模式。优点:一般优于二元杂交,尤其是繁殖性能;缺点:繁育体系复杂。④双杂交:是两个品种杂交的杂种公猪与另外两个品种杂交的杂种母猪进行杂交生产杂种商品猪。优点:杂种优势明显,商品猪体重差异小,便于全进全出的工厂化生产方式;缺点:繁育体系复杂,投资较大。

图2-1 杂交模式

(2)杂交亲本的选择原则 ①对父本猪种的要求,要突出其种性的纯度,要求其生长速度和饲料报酬的性能要高,胴体性状要突出膘薄、瘦肉率高、产肉量大,眼肌面积及大腿比例都比较高。②对母本猪种的要求,特别要突出繁殖力高的性状特点,包括产仔数、产活仔数、仔猪初生重、仔猪成活率、仔猪断奶窝重、泌乳力和护仔性等性状都比较良好。由于杂交母本猪种需要量大,故还需强调其对当地环境的适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