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说设施桃树优质标准化栽培技术
- 冯孝严
- 1689字
- 2020-08-28 20:58:23
二、主要问题
1.设施简陋
目前,我省简陋温室和塑料大棚仍然较多。大多数为生产者自己设计,或者相互模仿采用低质建材建造,存在着采光、保温性能不佳和易倒塌、抗灾能力差等安全隐患。主要表现:①套用蔬菜大棚和温室的结构,设施类型、性能不能与桃树生长发育特点相适应。②设施简陋,屋面角小,柱多脊低,采光差;墙体薄,保温性4能不佳;棚室低矮,通风不良。受外界因素影响大。③机械化程度低,卷帘机质量差、故障多,特别上卷式卷帘机经常发生反卷扭曲等,调整过程中费时、费力,不但造成受光时间缩短,并且易发生人员伤亡事故。④缺乏换气扇、灌水设备、CO2补充装置、补光等附属配套设施。⑤缺乏温度、湿度、光照、气体等监测和自动控制设备,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差,不适于规模化生产。⑥缺乏透光、保温、抗老化的果树设施专用棚膜,保温材料多为传统草苫,保温性能差、沉重,易造成棚膜破损。
2.设施适栽品种少
缺少耐高温、多湿、弱光、低CO2的设施适栽专用优良品种,特别是优良短低温品种。在品种结构上,油桃多,普通桃和蟠桃少,果实发育期75~95天的品种占栽培面积的90%以上,70天以下的优良品种较少,原来已有的品种因为个头小、不耐贮运、品质差等原因,栽培面积逐渐减少,有的已被淘汰。成熟期集中在4~5月,缺低需冷量极早熟配合高档次设施条件能在2月上旬至3月上旬成熟的优良品种。品种单一老化,花色少,提早和延迟果实成熟时间有限,缺乏早中晚熟熟期配套的系列化设施专用品种,难以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苗木市场混乱,新品种满天飞,假冒伪劣苗木泛滥,坑农害农事件时有发生,每年都有新品种出现,果农无所适从,栽培失败多,设施桃品种更新速度过快,投入大收效低。
3.栽培技术体系不配套
尽管我国设施桃发展很快,但理论研究滞后于生产,设施条件下的桃树生物学基础、栽培技术和环境调控措施、技术体系的建立等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生产上多套用露地的栽培技术,缺乏量化指标,管理粗放,技术水平较低,地区间和果农间均不平衡,导致优质果率低,生产潜力远未充分发挥出来。只有深入研究,建立桃生长发育及其环境因子的关系模式,提出适合不同品种、不同地域的较为规范的设施栽培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模型,是实现桃树设施栽培标准化生产的前提。另外,基层科技队伍不稳定,人数少,技术素质差,没有充足的经费来源,严重影响设施桃生产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4.果品质量差
桃设施栽培,品质降低,除与设施弱光、高温、多湿环境条件和种性有关外,还与栽培技术有很大关系。大多数生产者对果品质量重视不够,有机肥投入不足,CO2施肥未引起重视。为追求高产,盲目投入大量化肥,多氮多磷少钾现象较普遍,养分供应不合理,经常发生缺素症等生理病害,同时导致树体生长过旺、产量不稳定和品质降低。
为增大果个,滥用赤霉素、细胞分裂素、吡效隆、益果灵等膨果药;为控制新梢徒长,大剂量使用多效唑、PBO、矮壮素等生长抑制剂。因为高浓度、多次数地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导致裂果、裂核、“花脸”、果面凸凹不平或长突起物等畸形果增多,果实风味淡、低糖多酸和易软爱烂等;经常发生异常落果、缺素、枝叶变形等生理病害。病虫害防治,过分依赖化学农药,导致了果品农药残留量偏高、环境污染严重、防治费用增加,甚至产生药害等。另外,栽植密度过大,留果过多,普遍提前采收,品种固有的个头、色泽及风味不能充分体现。
5.产业化程度低
设施桃产业具有高投入、高产出、高技术和高风险的特点,决定了其必须走产业化之路。然而,当前我国设施桃生产分散在千家万户,规模化生产和集约化程度低,标准化生产还处于初级阶段,许多标准欠缺,已制定的标准有待于组装集成和实施。采后商品化处理只按个头、色泽等简单分级,用纸箱或苯板箱粗略包装,不进行预冷和冷链运输,产后增值困难。没有形成稳定的产销联合体,果品大多通过小商贩销售,中间环节较多。虽有少数地区成立了专业协会或合作社,也有经纪人,但以谋利为主,服务意识不强;大部分地区果农自发生产、销售,良莠混杂,难以形成品牌,缺乏市6场竞争力。专业信息服务网络还不完善,信息滞后和不对称;生产形式单一,果品是唯一的获利方式,市场资源开发利用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