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针 灸 治 疗

针灸是中医学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通过对腧穴的适当刺激,达到疏通经络、激发正气、祛除邪气、调理气血阴阳、恢复人体正常功能,使疾病得以痊愈的目的。针灸治疗是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在“四诊”、“八纲”等辨证的基础上,运用针和灸的方法,对人体腧穴进行针刺和艾灸,以治疗疾病的具体方法。

一、针灸辨证施治的基本要求

辨证是将中医望、闻、问、切四诊(包括现代各种理化检查)所收集到的有关疾病的各种症状和体征,加以分析、综合、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论治即施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两者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地贯穿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在辨证明确的基础上确定治法,并结合针灸特点,做到理、法、方、穴、技的完整性,其基本要求如下。

(1)收集临床资料 应用中医四诊,结合必要的现代检查方法,对病人进行正确而全面的诊查。收集临床全部资料,进行分析,归纳,以判断病情、病性、病位,作为辨证的依据。

(2)辨别病性 疾病虽然变化多端,但总的来说,在疾病的过程中,离不开邪正之间的斗争,阴阳的偏盛与偏虚,从而出现寒、热、虚、实等基本病证,即称为病性。根据不同病性,然后确定温、清、补、泻等不同治法。

(3)明确病位 就是确定疾病所在部位。部位的含义较广,例如在表、在里、在气分、在血分、在经络、在脏腑等都属定位范畴。骨伤疾病,由于年龄、体质、局部解剖结构等不同,其性质程度也会有差异,因而治疗方法也不同。

(4)按部定位 就是明确疾病的所属经络。针灸治疗疾病,是按循经取穴的方法进行的,故必须在明确病位的基础上,确定所属经络,然后按经取穴。在病情复杂时,常会涉及许多经络,这就需要医者掌握标本缓急,分别进行治疗。

(5)循经取穴 在确定所治经络以后,根据所属经络,选择针对病情的有关穴位。一般可根据穴位的主治作用而确定,以少而精为原则。为了收到补虚、泻实、清热、温寒等功效,还须按照手法操作要求,选择适宜的操作方法,才能提高疗效。

(6)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中医辨证论治,着重在对证候的分析,也可以辨明病理的变化,达到辨病的目的。例如,《金匮要略》中便有肺痈、肠痈等已、未化脓的辨别,都是通过证来确诊的,这是既辨证又辨病的范例。而西医学中许多对病理变化的检查诊断,亦有助于中医特别是针灸临床上的参考,从而提高疗效。

(7)预测病势 即根据疾病的趋势,预测未来的病情变化,包括发展方向、程度、范围等,以及对病情的深浅、进退、轻重、缓急、顺逆等作出初步判断。一般是从邪正斗争的消长变化和病程的长短以及病人的体质、年龄、性别等多方面综合分析,以测其预后,做到有预见性,这也是临床治疗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

二、针灸的施治原则

古人应用针和灸的原则是很明确的。《灵枢·九针十二原》:“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宛陈则除之,邪胜则虚之。”《灵枢·经脉》:“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仁,以经取之”。施治原则,即治疗疾病时所依据的准则,这对于针灸处方选穴,以及操作方法的运用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针灸的施治原则归纳起来,有补法、泻法、温法和调法等五种。另外,疾病的证候表现多种多样,病理变化复杂多变,疾病有虚实寒热,病情有标本缓急,病人体质有弱有强,地区气候也不尽相同,所以在治疗时,还应分清主次,区别缓急,注意局部与整体,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以及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的原则,才能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三、针刺疗法

针刺疗法是指运用不同的针具,刺激机体某些特定的部位,而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针刺疗法具有较好的镇痛作用,是痛证的常用治法之一。现常用的痛证针刺疗法如下。

1.毫针疗法

(1)适应范围 毫针疗法具有激发经气、调理气血、调节脏腑功能、扶正祛邪、调整阴阳之功。凡外感内伤致气血紊乱、营卫失和所引起的各种急、慢性疼痛,均可使用本法。

(2)注意事项

① 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瘤的部位,不宜针刺。

② 患者在过于饥饿、疲劳,精神过度紧张时,不宜立即进行针刺。对身体瘦弱,气虚血亏的患者,针刺手法不宜过强。

③ 孕妇不宜针刺小腹部、腰骶部腧穴。

④ 小儿囟门未合时,头顶部的腧穴不宜针刺。

⑤ 对胸、胁、腰、背脏腑所居之处的腧穴,不宜直刺、深刺。

⑥ 针刺眼区、顶部及脊椎部的腧穴,要掌握一定的角度,不宜大幅度的提插、捻转。

2.三棱针疗法

三棱针疗法又称刺络疗法、刺血疗法或放血疗法,是用三棱针刺破患者身体上的一定部位,放出少量血液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1)适应范围 三棱针刺法具有开窍泄热,活血祛瘀,疏通经络,治疗顽固性痹证的作用,既适用于实证和热证,也可用于寒实证。

(2)注意事项

① 由于三棱针刺后针孔较大,必须严密消毒,防止感染。

② 由于三棱针刺激强,治疗时患者体位要舒适,预防晕针。同时身体虚弱者,不宜使用。

③ 点刺、散刺必须做到浅而快,切勿刺伤动脉,出血不宜过多,以数滴为宜,针后用消毒棉球或纱布压住针孔止血。

3.皮肤针

皮肤针又叫梅花针、七星针。是用5~7枚不锈钢针集成一束,或如莲蓬形固定在针柄的一端而成。运用皮肤针叩刺皮部,可激发调节脏腑经络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1)适应范围 本疗法具有疏通经络,行气活血,调节脏腑功能之功,故凡脏腑功能失常,经络阻滞不通,气滞血瘀所致的多种急慢性痛证,均可使用本法。

(2)注意事项

① 皮肤针针尖必须平齐,无钩,针柄与针头联结处必须牢固,以防叩刺时滑动。

② 叩刺时针尖须垂直而下,每隔1cm左右叩刺一下,可循经叩刺8~16次。

③ 叩刺局部皮肤,如有出血者,应进行压迫止血及消毒,以防感染。

④ 局部皮肤有溃疡或破损处不宜使用。

4.皮内针

皮内针刺法又叫“埋针”,是将特制的图钉型或麦粒型针具刺入皮内,固定留置一定时间,给皮部以弱而长时间的刺激,调整经络脏腑功能,达到防治疾病目的。

(1)适用范围 用于某些需要久留针的慢性顽固性疾病和经常发作的疼痛性疾病。

(2)注意事项

① 关节附近及胸腹部不可埋针,因活动或呼吸时产生疼痛或折针。

② 皮肤溃疡、化脓处不可埋针。埋针后,如患者感觉疼痛或妨碍肢体活动时,应将针取出,改选穴位重埋。

③ 埋针期间保持清洁,针处不可着水,避免感染。热天埋针时间不宜过长,以防感染。

5.电针

电针是在针刺腧穴“得气”后,在针上通过接近人体生物电的微量电流以防治疾病的一种疗法。针与电刺激相结合,能提高疾病的治疗效果。

(1)电针的适应证 电针具有调整人体功能,加强止痛、镇静,促进气血循环,调整肌张力等作用。临床常用于治疗各种痛证,痹证,痿证,肌肉、韧带、关节的损伤性疾病。

(2)注意事项

① 使用前须检查性能是否良好,电池充电是否充足。

② 调节电流量时,应逐渐从小到大,防止引起肌肉强烈收缩,造成弯针、断针、晕针等意外。

③ 有心脏病者,电流输出量宜小,切勿通电过大,造成意外。

四、灸法

灸法是借灸火的热力给人体以温热性刺激,通过经络腧穴的作用,以达到治病、防病目的的一种方法。施灸的原料多以艾叶为主,艾叶易燃,具有温通经络,行气活血,祛湿逐寒,消肿散结,回阳救逆及防病保健的作用。

(1)适应范围 灸法可温通经络,行气活血,祛湿散寒,扶正祛邪。适用于寒邪所致的各种痛证,属某一经络或部位气滞血瘀、经络阻滞引起的麻木、疼痛,气虚血亏而致的各种虚性疼痛。

(2)注意事项

① 施灸一般先是灸上部,后灸下部,先灸阳部,后灸阴部。

② 对实热证、阴虚发热者不适宜灸法。

③ 施用灸法时,体位要正,以防艾炷滚落或燃灰脱落。对颜面、五官和有大血管的部位不宜采用瘢痕灸。

④ 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也不宜施灸。

(3)灸后的处理

① 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正常现象,无需处理。

② 若旋灸过量,时间过长,局部出现小水疱,可任其自然吸收。如水疱较大,可放出水液或用注射针抽出水液。

③ 若用化脓灸者,要注意休息,保持局部清洁,以防污染。

五、针灸的宜忌

针灸治疗骨伤疾病,广泛的运用于痹证、痿证、筋挛、骨关节退行性疾病、骨软骨病及代谢性骨病的治疗。针灸治病如按常规操作,一般是较安全的,但也不是毫无禁忌的。只有掌握其宜忌,才能确保安全。

(1)病症的禁忌 热势炽盛,大汗不止,脉象混乱,脉症不符等病情危重的患者,应慎针刺。骨关节急性感染、结核、恶性肿瘤忌用针刺。

(2)针刺部位的禁忌 人体重要脏腑、器官、脑髓、大动脉、某些大关节等处所分布的穴位,都有严格的针刺禁忌,下针时应十分慎重,注意安全。对骨痈疽、骨痨部位、骨肿瘤、血友病性关节炎以及工业性骨中毒,均禁忌针灸。

(3)生活禁忌 对于身体过分疲劳和情绪过分激动者以及醉饱之后,宜避免针刺,否则易于引起晕针等事端。骨关节疾病发生后,常引起肢体运动功能障碍,不能主动运动,有些疾病可做一些被动运动,促进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