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药物外治法

药物外治法,在治疗上简便、易行、价廉而效卓,是中医骨伤临床的重要治疗手段。药物外治法的内容丰富,根据剂型及适用方法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敷贴药、搽擦药、熏洗湿敷药和热熨药。

一、敷贴法

敷贴法是将药物制剂直接敷贴在患部,使药力直达病所而发挥作用。吴师机在《理瀹骈文》论其功用曰:“一是拔,二是截。凡病所结聚之处,拔之则病自出,是深入内陷之患;病所经由之处,截之则邪自断,无妄行传变之虞。”敷贴药常用剂型有药膏、膏药和药粉三种。

1.药膏

又称敷药或软膏。即用药粉和一些液态物调制成黏稠膏状物,外敷于患处以达治疗的目的。药膏按其功用可分为以下几类。

(1)活血消肿止痛类 适用于病变早期或急性损伤,肿胀疼痛剧烈以及创伤性关节炎、血友病性关节炎等。其代表方剂如下。

① 消瘀止痛膏(《现代名中医骨科绝技》)

组方:赤芍100g,生栀子100g,生川乌100g,川断500g,泽兰500g,紫荆皮500g,生南星500g,白芷500g。上药研成极细末过45目筛。取蜂蜜1000g,凡士林300g加热至70℃左右搅拌熔化后,待温度降到40℃左右加入药粉600g,逐渐搅拌混合至冷却,装入药罐,密封储藏备用,根据损伤面积的大小,取适量药膏均匀摊在棉垫上,胶布固定,绷带缠绕包扎,1~2天换药一次,3次为1疗程。

主治:治骨折筋伤早期,血脉受伤,恶血留滞,壅塞于经脉,局部肿胀疼痛难忍,或伤处红、肿、热、痛者。

② 定痛膏(《证治准绳》)

组方:芙蓉叶60g,紫荆皮、独活、天南星、白芷各15g,共为末,加鲜马蓝菜、墨斗菜各30g,杵捣极烂和药末,用生葱汁、老酒炒暖敷患处。若伤处未破而色紫黑者,加草乌、肉桂、高良姜各9g,研末姜汁调温敷患处;若紫黑色已退,则以姜汁、鸡蛋清调温敷患处。

主治:跌打损伤,筋伤骨折,瘀血留滞,红肿热痛者。

③ 双柏膏(散)(《中医伤科学讲义》)

组方:侧柏叶、大黄各2份,黄柏、薄荷、泽兰各1份,共为细末,用水、蜜、糖、米酒或凡士林调敷皆可。

主治:跌打损伤或疮疡肿毒,症见局部红肿热痛或局部包块形成而无溃疡者。

④ 消肿散(《林如高正骨经验》)

组方:黄柏、黄连各60g,侧柏叶150g,透骨草、穿山龙、骨碎补、芙蓉叶、天花粉、紫荆皮、菊花叶各90g,煅石膏240g、檀香180g,共研细末,蜜水各半调敷,每日1次,每次8h。

主治:损伤初期局部肿痛者。

(2)舒筋接骨类 适用于骨折整复后,位置良好,肿痛消退之中期患者。其代表方剂如下。

① 舒筋活络药膏(《中医伤科学讲义》)

组方:赤芍、红花、南星各1份,生蒲黄、旋覆花、苏木各1份半,生草乌、生川乌、羌活、独活、生半夏、生栀子、生大黄、生木瓜、路路通各2份共研细末,饴糖、蜂蜜或凡士林调敷。

主治:跌打损伤肿痛。

② 接骨续筋药膏(《中医伤科学讲义》)

组方:自然铜、荆芥、防风、五加皮、皂角、茜草、川断、羌活、独活各90g,乳香、没药、桂枝、骨碎补、接骨木、红花、赤芍、活地鳖虫各60g,白及、血竭、硼砂、螃蟹末各120g,共为细末,饴糖、蜂蜜或凡士林调敷。

主治:骨折、筋伤等严重筋骨损伤之中期。

③ 活血散(《骨伤方剂学》载成都中医学院附属医院方)

组方:乳香、没药、血竭、贝母、香附、甲珠、自然铜、木瓜、独活、羌活、续断、虎骨(今用狗骨代)、川芎各15g,川乌、草乌、白芷各3g,麝香1.5g,当归、紫荆皮24g,肉桂、木香各6g,厚朴、小茴香各9g。若新伤者,用开水调敷;陈伤者,用酒调敷;亦可内服,每30g活血散泡白酒500g,1周后可服用,早晚各服10ml。

主治:扭伤、挫伤、跌打损伤,瘀血肿痛,或久伤不愈,肢体时作疼痛者。

④ 三色敷药(《中医伤科学讲义》)

组方:紫荆皮(炒黑)、蔓荆子各240g,全当归、五加皮、木瓜、丹参、羌活、赤芍、白芷、片姜黄、独活、天花粉、怀牛膝、威灵仙、防己、防风、马钱子各60g,川芎30g,连翘24g,甘草18g,秦艽30g,共研细末,用蜜或饴糖调敷。

主治:扭伤、挫伤局部肿痛或风寒湿痹痛者。

⑤ 外敷接骨散(《刘寿山正骨经验》)

组方:骨碎补、血竭、硼砂、当归、制没药、制乳香、地鳖虫、续断、大黄、自然铜(醋淬7次)各等份,共为细末,酒、蜂蜜或凡士林调敷。

主治:骨折。

⑥ 驳骨散(《外伤科学》)

组方:桃仁、黄连、金耳环、川红花各250g,栀子、生地黄、黄柏、黄芩、防风、甘草、蒲公英、赤芍、自然铜、土鳖各500g,侧柏叶、大黄、骨碎补各1500g,当归尾、薄荷、毛麝香、牡丹皮、金银花、透骨消、鸡骨香各1000g,共研细末,水、酒、蜂蜜或凡士林调敷。

主治:跌打损伤、骨折。

(3)温经通络、祛风除湿类 适用于各种痹证,包括损伤日久,复感风寒湿邪以及痿证、关节退行性疾病、阴证肿疡等。其代表方剂如下。

温经通络膏(《中医伤科学讲义》)

组方:乳香、没药、麻黄、马钱子各250g,共为细末,饴糖或蜂蜜调敷。

主治:骨、关节筋络损伤,兼有风寒湿外邪者,或寒湿伤筋,或陈伤劳损,骨关节酸痛,筋络不利者。

(4)清热解毒类 适用于伤后感染邪毒,局部红、肿、热、痛者。其代表方剂如下。

① 金黄膏(《医宗金鉴》)

组方:大黄、姜黄、黄柏、白芷各2500g,制南星、陈皮、苍术、厚朴、甘草各500g,天花粉5000g,共研细末,用酒、油、蜜、菊花、金银花露、丝瓜叶或生葱等捣汁调敷,或凡士林8/10、金黄散2/10调敷。

主治:感染阳证,跌打肿痛等。

② 四黄膏(《中医伤科学》经验方)

组方:黄连、黄柏、黄芩、大黄、乳香、没药各等量共为细末,凡士林调敷。

主治:热毒疮疡。

③ 五黄膏(《证治准绳》)

组方:黄丹、黄连、黄芩、大黄、黄柏、乳香各等份,共为细末,新水或饴糖调敷。

主治:挫伤热毒肿痛。

④ 消营退肿膏(《中医伤科学讲义》)

组方:大黄、芙蓉叶各2份,黄芩、黄柏、天花粉、滑石、东丹各1份,共为细末,凡士林调敷。

主治:骨折、软组织损伤初期,或疮疡,红肿作痛者。

⑤ 芙蓉散(又名玉露散《外伤科学》)

组方:木芙蓉叶适量,研极细末,用水、蜜调煮热敷,或调麻油、菊花露冷敷,亦可用凡士林8份,芙蓉散2份调敷。

主治:创伤并发感染。

⑥ 消毒定痛散(《医宗金鉴》)

组方:炒无名异、炒木耳、大黄各15g,共为细末,蜜调敷患处。

主治:跌仆损伤,局部红肿热痛者。

(5)生肌拔毒长肉类 适用于创伤止血后,创面清洁或感染者骨痈疽、骨痨已破溃,但创面尚未愈合者,其代表方剂如下。

① 象皮膏(《疡科纲要》)

组方:真象皮90g(无真者则驴马剔下之爪甲代之,用量120~150g),当归、壮年人发各60g,大生地、龟甲各120g,真麻油2500g,先煎生地、龟甲、象皮。后入人发、当归,熬枯去渣,入黄蜡、白蜡各180g,川连汁煅制上炉甘石细末250g、生石膏细末150g,文火调匀。摊脱脂棉或油纸上外敷:2日一换,脓水少者,三四日一换。

主治:顽疮,脓水清稀,皮肤湿痒,久不收口者。

② 生肌玉红膏(《外科正宗》)

组方:当归60g,白芷15g,白蜡60g,轻粉12g,甘草36g,紫草6g,血竭12g,麻油500g,将白芷、当归、紫草、甘草入油中浸3日,慢火熬微枯,细绢滤清,再煎油至滚后下整血竭化尽,次下白蜡,微火化开。将膏倾入预放水中的盅内,候片刻,把研细的轻粉放入,搅拌成膏。用时摊纱布上,敷于患处。

主治:痈疽、发背、诸般溃烂等,症见溃疡脓腐不脱,新肌难生。

③ 红油膏(《中医伤科学讲义》)

组方:九一丹(熟石膏9份、升丹1份)10份,东丹1份半,凡士林100份,先将凡士林加热至全部呈液状,然后把两丹药粉调入和匀,用时摊在敷料上敷于患处。

主治:溃疡不敛。

2.膏药

膏药按功用分为以下几类。

(1)治疗损伤与寒湿类 这类膏药中的药物主要由祛风湿药、活血化瘀药、强筋壮骨药等组成。代表方剂如下。

① 坚骨壮筋膏(《中医伤科学讲义》)

组方:第一组为骨碎补、川断各90g,马钱子、白及、硼砂、生川乌、生草乌、牛膝、苏木、杜仲、伸筋草、透骨草各60g,羌活、独活、麻黄、五加皮、皂角核、红花、泽兰叶各30g,虎骨(以狗骨代)24g,香油5000g,黄丹2500g;第二组为血竭、丁香、白芷、乳香、没药各30g,肉桂、甘松、细辛各60g,麝香1.5g,冰片15g。第一组药,熬成膏药后温烊摊贴。第二组药,共研为细末,临贴时撒于膏药上外贴。

主治:骨折伤筋后期。

② 狗皮膏(《中医伤科学讲义》):成药(组方略),主治陈伤筋骨酸痛,风寒湿痹。

③ 伤湿宝珍膏(《中医骨伤科学》):成药(组方略),主治风湿性关节痛及跌打损伤疼痛。

④ 万灵膏(《医宗金鉴》)

组方:伸筋草、透骨草、紫丁香根、红花、当归(酒洗)、自然铜(醋淬7次)、瓜儿血竭、没药各30g,川芎24g,赤芍60g,半两钱(1枚,醋淬7次)15g,红花30g,川牛膝、五加皮、石菖蒲、茅山、苍术各15g,木香、秦艽、蛇床子、肉桂、川附子、半夏、石斛、萆薢、鹿茸各9g,虎胫骨(以狗骨代)120g,麝香6g,除血竭、麝香、没药外熬膏药肉后,待药温将血竭、没药、麝香研成的细末掺入搅匀。

主治:跌打损伤,麻木风痰,寒湿疼痛。

⑤ 损伤风湿膏(《中医伤科学讲义》)

组方:生川乌、生草乌、生南星、生半夏、当归、黄荆子、紫荆皮、生地、苏木、桃仁、桂枝、僵蚕、青皮、甘松、木瓜、山柰、地龙、乳香各4份,没药、羌活、独活、川芎、白芷、苍术、木鳖子、山甲片、续断、栀子、地鳖虫、骨碎补、赤石脂、红花、丹皮、落得打、白芥子各2份,细辛1份,麻油320份,黄铅粉60份,用麻油将药浸泡7~10天后文火煎熬,至色枯,去渣,再将油熬炼,约2h,滴水成珠,离火,将黄铅粉徐徐筛入搅匀成膏,摊用。

主治:陈旧性损伤兼感受风寒湿邪,肢体麻木,筋骨疼痛。

⑥ 万应膏(《中医伤科学讲义》):成药(略),主治跌打损伤,负重闪腰,筋骨疼痛,胸腹气痛,腹胀寒痛等症。

⑦ 化坚膏(《中医伤科学讲义》)

组方:白芥子、甘遂、地龙肉各2份,威灵仙、急性子、透骨草2份半,麻根、细辛各3份,乌梅肉,生山甲各4份,血余、巴豆、全蝎、防风、生草乌各1份,紫硇砂半份(后入),香油80份,东丹40份,将香油熬药至枯,去渣。炼油滴水成珠时下东丹,将烟搅尽后再下硇砂。

主治:损伤后期软组织硬化或粘连等。

(2)提腐拔毒生肌类 适用于创面溃疡者,一般常在创面另加药粉。这类膏药在颈肩腰腿痛诸病的外治中,很少用到。只是在合并有创面皮损时才用到。其代表方剂如下。

太乙膏(《外科正宗》)

组方:玄参、白芷、当归身、肉桂、赤芍、大黄、生地黄、马钱子各60g,阿魏9g,轻粉12g,柳槐枝各100段,血余30g,东丹1200g,乳香15g,没药9g,麻油2500g,常规熬膏。

主治:一切疮疡已溃或未溃者。

另外,名为太乙膏者尚有《证治准绳》、《伤科补要》中二方。前方主要用于拔毒生肌,用于痈疽疔疖;后者主要用于生肌,治伤口不收者。

3.药粉

药粉又称药散或掺药,将药物碾成极细的粉末,使用时可直接掺于伤口上或加在敷药或膏药上应用。现在,又有将药粉直接敷于某些特定穴位,如神阙穴、命门穴及足少阴肾经、足少阳胆经的某些穴位,通过皮肤穴位的直接吸收作用。使药力通达病所,以发挥强筋壮骨,行气活血化瘀的作用。药粉按功能可分为如下几类。

(1)止血收口类 适用于一般创伤出血。其代表方剂如下。

① 桃花散(《外科正宗》)

组方:白石灰250g,大黄45g。二药同炒,石灰变红色为度。去大黄,筛细备用(近代将大黄煎汁,泼入白石灰内再炒,以石灰变红为度)。

主治:创伤出血,有止血之功。

② 花蕊石散(《和剂局方》)

组方:硫黄120g,花蕊石30g。二药和匀,放入瓦罐内煅,研为细末,外用。

主治:一切金刃损伤,跌仆损伤,猫狗咬伤所致出血。亦可内服,每服3g,童便调下。

③ 止血散(《刘涓子鬼遗方》)

组方:乌樟根90g,白芷、当归、川芎、干地黄(蒸焙)、续断各30g,鹿茸0.6g,捣筛令匀。

主治:金疮出血。

④ 如圣金刀散(《外科正宗》)

组方:松香210g,枯矾、生矾各45g,共为细末。

主治:各种创伤出血。

⑤ 云南白药(《跌打骨科学》):成药(组成略)。此药外敷治红肿疮毒及创伤出血。亦可内服,治跌打损伤及出血,毒疮初起。

(2)祛腐拔毒类

① 九一丹(《医宗金鉴》)

组方:熟石膏9份,黄灵药(即升丹)1份。

主治:疮疡溃后不收。

此方名是以熟石膏和升丹的用量比例来命名的。因而把二者用量的比例改变,则此药名按变化的比例改为八二丹、七三丹、五五丹等。升丹比例越大,则其腐蚀力越强。

② 红升丹(《医宗金鉴》)

组方:朱砂15g,雄黄15g,水银30g,火硝120g,白矾30g,皂矾18g。外敷或制成药条插入深部脓肿引流。

主治:一切疮疡溃后,疮口坚硬,肉暗紫黑者。

③ 白降丹(《医宗金鉴》)

组方:朱砂、雄黄各6g,水银30g,硼砂15g,火硝、食盐、白矾、皂矾各45g。外用方法同红升丹。

主治:疮疡溃后不收之症。

红升丹和白降丹,相差食盐、硼砂二味,均有祛腐拔毒生肌之功,用治疮疡溃后不收,但红升丹的腐蚀效力较白降丹稍差,不作破疮溃脓之用;白降丹腐蚀力较红升丹强,既可用于痈疽发背,一切疔毒初起成脓者,又可用于痈疽腐烂溃后,故称白降丹为“夺命之灵丹”。

上述二药在应用时,应注意保护健康组织,以免损伤引起疼痛;亦应注意使用时间,防止汞中毒。

④ 千金散(《中医外科学》)

组方:煅白砒6g,制乳香、制没药、轻粉、飞朱砂、赤石脂、炒五倍子、煅雄黄、醋制蛇含石各15g。

主治:一切恶疮顽肉腐不脱者,外敷或制药条插入瘘管内。此药可用于升丹类过敏者。

(3)生肌长肉类 适用于脓水稀薄,新肉难长的疮面。也可和祛腐拔毒类散剂掺合在一起应用,具有促进新肉生长,疮面收敛,创口愈合的作用。其代表方剂如下。

生肌八宝丹(《中医伤科学讲义》)

组方:煅石膏、赤石脂、轻粉3份,东丹、龙骨、血竭、乳香、没药各1份。

主治:各种创口,有生肌收口之功。

(4)温经散寒类 适用于损伤后期,局部寒湿侵袭,气血凝聚疼痛者。此类方药具有温经活血,散风逐寒的作用,亦可作为一切阴证的掺药。其代表方剂如下。

① 丁桂散(《中医伤科学讲义》)

组方:丁香、肉桂各等份,共研细末,加在膏药上,烘热后贴患处。

主治:有祛风散寒,温经通络之功,用于阴证肿疡疼痛。

② 桂麝散(《药蔹启秘》)

组方:麻黄、细辛各15g,肉桂、丁香各30g,皂角9g,生半夏、天南星各24g,麝香0.9g,冰片1.2g,共研细末。

主治:阴疽、流注等疮疡未溃者。

(5)活血止痛类

① 四生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方:生半夏210g,生川乌15g,生南星90g,生白附子60g,共为细末,蜜、醋调敷皆可。

主治:跌打损伤。

② 川筠散(《中医骨伤科学》)

组方:川乌、草乌、南星、吴茱萸、桂枝、麻黄、苍术、羌活、细辛、白芷、紫苏、生半夏、白及、炮姜、白附子(原书未注明用量)。适当比例共为细末,温水调敷患处。

主治:陈旧性损伤急性发作或新伤更兼夹风寒湿者。

二、搽擦法

搽擦法始见于《素问·血气形志篇》;“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醪药是配合按摩而涂擦的药酒,搽擦药可直接涂擦于伤处,或在施行理筋手法时配合推擦等手法使用。搽擦药主要有酒剂、油膏与油剂两大类。

1.酒剂

又称外用药酒或伤药水,是用药与白酒、醋浸制而成,一般酒醋之比为8∶2,也有单用酒浸或乙醇浸泡的。常用的有活血酒、伤筋药水、息伤乐酊、正骨水等,具有活血止痛,舒筋活络,追风祛寒的作用。

① 活血酒(《中医正骨经验概述》)

组方:乳香、没药、血竭、羌活、生香附、甲珠、煅自然铜、独活、续断、狗骨、川芎、木瓜各15g,贝母、厚朴、小茴香(炒)、肉桂各9g,木香6g,制川乌、制草乌各3g,白芷、紫荆皮、当归各24g,麝香1.5g,共研细末,每15g药放入白酒500ml中,浸7~10天即成。

主治:陈旧性损伤,寒湿偏盛之腰腿痛。

② 活络水(《福建中医学院附院经验方》)

组方:牛膝、红花、当归、续断、生川乌、生草乌、木瓜、五加皮、三棱、骨碎补、伸筋草、樟脑、薄荷脑适当用量(原方无量),70%酒精1500ml,浸泡密封1个月。用时擦患处,每天2~3次。

主治:跌打损伤及风湿痹痛者。

③ 舒筋止痛水(《林如高正骨经验》)

组方:三七粉18g,三棱18g,红花30g,生草乌12g,生川乌12g,归尾18g,樟脑30g,五加皮12g,木瓜12g,怀牛膝12g,70%酒精1500ml或高粱酒1000ml,密封1个月后备用,外擦患处。

主治:跌打损伤局部肿痛。

2.油膏与油剂

用香油把药物煎熬去渣后制成油剂或加黄蜡、白蜡收膏炼制而成油膏。具有温经通络、消散瘀血的作用。适用于关节筋络寒湿冷痛等症。也可配合手法练功前后作局部搽擦。常用的方剂如下。

① 活络油膏(《中医伤科学讲义》)

组方:红花、没药、白芷、紫草、栀子、甘草、刘寄奴、丹皮、梅片、制乳香、露蜂房各60g,当归、生地各240g,钩藤120g,白附子、黄药子各30g,大黄120g,白药子30g,麻油4.5kg,用文火将药炸透存性,过滤去渣,再入锅内武火煎熬,放入黄蜡1.5kg,梅片60g,用木棍调匀备用。

主治:损伤后期软组织硬化或粘连。

② 伤油膏(《中医伤科学讲义》)

组方:血竭60g,红花、乳香、没药、儿茶、冰片各6g,琥珀3g,香油1.5kg,黄蜡适量,除冰片、香油、黄蜡外,共为细末,后入冰片再研,将药末溶化于炼过的油内,再入黄蜡收膏。

主治:具有润滑的作用,多用于施行理伤手法时,涂擦在患处。

三、熏洗湿敷法

(1)热敷熏洗 是伤科临床比较常用的一种外用药物治疗法,古称之为“淋拓”“淋渫”“淋洗”或“淋浴”, 将药物置于锅或盆中加水煮沸后,先用热气熏蒸患处,候水温稍减后用药水浸洗患处的一种方法。具有舒松关节筋络,疏导腠理,流通气血,活血止痛的作用,适用于关节强直拘挛,疼痛麻木或损伤兼夹风湿者,多用于四肢关节,对腰背部也可酌情应用。

新伤瘀血积聚者,用散瘀和伤汤、海桐皮汤、舒筋活血洗方,陈伤风湿冷痛及瘀血已初步消散者,用八仙逍遥汤、上肢损伤洗方、下肢损伤洗方等。每贴药可熏洗数次,如药液因蒸发而浓缩减少,可酌情加适量水再煮沸熏洗。代表方剂如下。

① 散瘀和伤汤(《医宗金鉴》)

组方:马钱子(油炸去毛)、红花、生半夏各15g,骨碎补、甘草各9g,葱须30g,醋60g,先用水煎药,沸后加醋再煎。

主治:跌打损伤,瘀血积聚,肿痛剧痛。

② 海桐皮汤(《医宗金鉴》)

组方:海桐皮、透骨草、乳香、没药各6g,当归(酒洗)4.5g,川椒9g,川芎、红花各3g,威灵仙、白芷、甘草、防风各2.4g。

主治:跌打损伤,筋翻骨错,疼痛不止。

③ 舒筋活血洗方(《中医伤科学讲义》)

组方:伸筋草、海桐皮、秦艽、独活、当归、钩藤各9g,乳香、没药、川红花各6g。

主治:损伤后筋络挛缩疼痛。

④ 八仙逍遥汤(《医宗金鉴》)

组方:防风、荆芥、川芎、甘草各3g,当归(酒洗)、黄柏各6g,苍术、牡丹皮、川椒各9g,苦参15g,装布袋内,扎口,水煎。

主治:跌仆损伤,肿硬疼痛及风湿,筋骨血肉肢体酸痛诸症。

⑤ 上肢损伤洗方(《中医伤科学讲义》)

组方:伸筋草、透骨草15g,荆芥15g,防风9g,红花9g,千年健12g,刘寄奴9g,桂枝12g,苏木9g,川芎9g,威灵仙9g。

主治:用于上肢骨折、脱位、扭挫伤后筋络挛缩酸痛。

⑥ 下肢损伤洗方(《中医伤科学讲义》)

组方:伸筋草15g,透骨草15g,五加皮12g,三棱12g,秦艽12g,海桐皮12g,莪术12g,牛膝10g,红花10g,木瓜10g,苏木10g。

主治:下肢损伤挛痛者。

⑦ 旧伤洗方(《林如高正骨经验》)

组方:生草乌、生川乌、三棱、莪术、泽兰、肉桂、当归尾、桃仁、红花、乌药各9g,羌活、独活、牛膝各15g,水煎后加醋45g洗用。

主治:久伤蓄瘀作痛。

(2)湿敷洗涤 在《外科精义》中有“其在四肢者,溻渍之,其在腰背者淋射之,其在下部者浴渍之”的记载,多用于创伤,使用方法是用脱脂棉蘸药水渍其患处。现在临床上一般把药制成水溶液,供患者使用,常用的有甘葱煎水、野菊花煎水、2%~20%黄柏溶液,以及蒲公英、金银花等鲜药煎汁,以达清热、解毒、活血、祛瘀之功效。

四、热熨药

热熨法是一种热疗的方法,是选用温经祛寒、行气活血止痛的药物,加热后用布包裹,热熨患处,借助其热能作用于局部,或循经通达五脏六腑,以发挥治疗各种伤筋病症,主要适用于不易外洗的腰背躯体之新伤、陈伤。主要分以下几种。

(1)坎离砂 又称风寒砂。用铁砂加热后与醋水煎成的药汁搅拌后制成,临用时加醋少许拌匀置布袋中,数分钟内会自然发热,热熨患处,适用于陈伤兼有风湿证。现代制剂经工艺改良,如止痛热敷灵,只需将纸袋一面用针刺数十个小孔与空气接触,即可使其自然发热,甚为方便。

(2)熨药 俗称“腾”药。将药置于布袋中,扎好袋口放在锅中蒸汽加热后熨患处,一般45~50℃最好,注意勿发生烫伤。适用于各种寒湿肿痛证,能舒筋活络,消瘀退肿。常用的有正骨烫药、热敷散等。代表方剂如下。

① 正骨烫药(《中医伤科学讲义》)

组方:当归、羌活、红花、白芷、乳香、没药、骨碎补、川断、防风、木瓜、川椒、透骨草各12g。

主治:新、旧伤肿痛。

② 热敷散(陕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经验方)

组方:刘寄奴12g,独活12g,防风12g,秦艽12g,红花9g,艾叶9g,桑枝30g,赤芍15g,花椒9g,川芎9g,草乌9g,生姜30g,栀子9g,五加皮15g,大葱3根,透骨草12g。用食醋将药拌湿,用纱布包裹,蒸热后热熨患处,亦可煎汤外洗患处,以不烫伤皮肤为度,敷于患处,每日2次,每次20min。

主治:四肢关节,风湿疼痛。

③ 青囊散(《实用颈背腰痛中医治疗学》)

组方:当归、草红花、骨碎补、防风、制乳香、制没药、木瓜、川椒、白芷、透骨草、羌活、独活、川断、怀牛膝、马钱子、干茄根各20g,大青盐100g,上药研粗末(10~20目),用60度白酒约60g与药末拌匀后,分3份,用青麻布袋盛装。用时放蒸笼蒸半小时,取其中一袋热敷于患处。若烫甚,先用柳枝隔开皮肤,可耐受时接触皮肤。3个青囊轮番使用,每次1h。每日2次,连续使用1周后,即弃此囊。如需第2疗程,隔5日、7日再依上法制用。

主治:各种原因所致的腰痛,唯新伤者24h内毋用。

(3)其他 如用粗盐、黄沙、米糠、吴茱萸等炒热后装入布袋中热敷患处,也有用葱姜豉盐炒热,布包掩脐上。这些方法,简便有效,经济实用,适用于风寒湿型筋骨痹痛等症。

上述不同剂型的外用药,又可以分为清热解毒、止血收口、消瘀止痛、舒筋活络、接骨续筋、温通经络和拔毒生肌7类。其中清热解毒法适用于跌打损伤和疮疡肿毒初起红肿热痛明显者;止血收口法适用于跌打损伤和刀伤出血急迫,需及时止血者;消瘀止痛法适用于跌打损伤瘀血肿痛早中期,或风湿瘀阻痹痛者;舒筋活络法适用于跌打损伤中期或风湿痹痛者;接骨续筋法适用于跌打损伤中期筋骨未坚,气血欠旺者;温经通络法适用于陈伤久瘀,风湿留滞经络者;拔毒生肌法适用于疮疡肿毒或创面渗血,疮口久而不收,腐肉不去,新肌不生,脓水不断等症。

此外,外用药的使用,亦需在辨证的基础上立法选方用药,才能取得预期的疗效。外用剂的特点是既可单独使用,亦可与内服药配合使用,内外兼治,局部与整体结合,提高治疗效果。对于病情较轻、病程较长、病势较缓的局部病灶,可单独使用治疗。在外用剂中,有一些少数方剂可以内服,但大多数方剂含有毒性药物,不可内服,以免中毒。即使是在外用过程中,亦应注意使用方式和时间,防止通过肌肤吸收过量的药毒,发生意外。若出现过敏,应立即停止使用,一般停药后,过敏反应多数能自愈,如有必要,应作相应的抗过敏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