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仁第四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 语译-孔子说:“人能安居于有仁德风气之地才是最好的。如果择身所居而不选择仁,怎能算得上聪明呢?”

◎ 和解

《荀子·劝学》:“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 语译-孔子说:“不仁的人不能够长期处于穷困中,也不能长期处于逸乐中。有仁德的人安于仁道,聪明人利用仁道。”

孔子说:“只有有仁德的人才能够喜爱好人,厌恶坏人。”

孔子说:“一个人假如存心于仁道,便不会做恶事了。”

孔子说:“发财和做官,这是人人所向往的事,但如果不是以正当的途径得到的富贵,君子是不安于这种富贵的。贫困和低贱,这是人人所厌恶的事,但如果不是以正当的缘由摆脱贫贱,君子是不会去摆脱这种贫贱的。君子如果抛弃了仁德,又怎么叫作君子呢?君子没有哪怕一顿饭的工夫背离仁德,匆促急遽之时仍是与仁德同在,颠沛流离之时也与仁德同在。”

◎ 和解

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仅当财富诱使人无所事事,沉溺于罪恶的人生享乐之时,它在道德上是邪恶的;仅当人为了日后的穷奢极欲、高枕无忧的生活而追逐财富时,它才是不正当的。但是,倘若财富意味着人履行其职业责任,则它不仅在道德上是正当的,而且是应该的,必须的。关于有位仆人因拒绝发展上帝赐予他的才能而被革出教门的寓言直接挑明了这点。清教徒时常争辩说,期待自己一贫如洗不啻是希望自己病入膏肓;它名为弘扬善行,实为贬损上帝的荣耀。特别不可容忍的是有能力工作却靠乞讨为生的行径,这不仅犯下了懒惰罪,而且亵渎了使徒们所言的博爱义务。”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 语译-孔子说:“我从未见过喜爱仁的人,也未见过厌恶不仁的人。喜爱仁的人,他会认为世上没有什么东西能胜过仁;厌恶不仁的人,是为了不使不仁的东西加在自己身上。有谁能花一天的时间把力量用在仁上呢?我没有见过力量不够的。或许有这样的人,但我从未见到过。”

孔子说:“民众的过错,按照人的各种各样而各分其类。只需看这人的过错,便可以知道他是什么样的人了。”

孔子说:“早晨懂得真理,就是当晚死去也值得了。”

孔子说:“一个读书人既然已经立志献身于真理,却又以自己饮食粗劣、衣衫破旧为耻辱,这种人不值得同他讨论仁德问题。”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 语译-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情,没有一定要这样做的,也没有一定不这样做的,唯求合乎道义。”

孔子说:“君子常常惦记道德,小人常常惦记乡土;君子常常关心法制,小人常常关心恩惠。”

孔子说:“一切依照个人利益行事,这种人便容易招致怨恨。”

◎ 和解

无适无莫。牟宗三、唐君毅、徐复观等《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西方人应向东方人文化学习之第二点,是一种圆而神的智慧……所谓‘圆而神’,是中国易经里的名词,与‘方以智’对照的。我们可说,西方之科学哲学中,一切用理智的理性所把握之普遍的概念原理,都是直的。其一个接一个,即成为方的。这些普遍的概念原理,因其是抽象的,故其应用至具体事物上,必对于具体事物之有些方面,有所忽略,有所抹杀。便不能曲尽事物之特殊性与个性。要能曲尽,必须我们之智慧成为随具体事物之特殊单独的变化,而与之宛转俱流之智慧。这种智慧之运用,最初是不执普遍者,把普遍者融化入特殊以观特殊,使普遍者受一特殊之规定。但此受某一种特殊之规定之普遍者,被人自觉后又成一普遍者。又须不执再融化入特殊中,而空之。于是人之心灵,可再进一步以使其对普遍者之执,可才起即化。而只有与物宛转之活泼周遍之智慧之流行。因此中之对普遍者之执才起即化,即如一线之才向一方伸展,随即运转而成圆,以绕具体事物之中心旋转。此即为圆而神之智慧,或中国庄子思想所谓‘神解’‘神遇’,孟子所谓‘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此神非上帝之神,精神之神。神者,伸也,人只以普遍之抽象概念原理观物,必有所合,亦有所不合。有不合处,便有滞碍。有滞碍则心之精神有所不伸。必人能于其普遍抽象之概念原理,能才执即化,而有与物宛转俱流之圆的智慧,而后心之精神之运,无所不伸。故谓之圆而神之智慧……而中国人则随处以此圆而神之智慧体会自然生命,观天地化几,欣赏赞美活的人格之风度,以至以此智慧观时代之风会气运之变,并本此智慧以与人论学,而应答无方,随机指点,如天籁之流行。”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 语译-孔子说:“能够用礼让来治理国家吗?这有什么困难呢?不能用礼让来治国,空谈礼仪又有什么意义呢?”

孔子说:“不发愁没有职位,只愁自己没有足以胜任的能力。不愁没人知道自己,应该追求自己能有什么可以使人知道的。”

孔子说:“参呀!我的学说可以用一个原则贯穿。”曾子说:“是的。”

孔子出去以后,别的学生便问曾参说:“这是什么意思?”曾子道:“先生的学说,就是忠和恕啊。”

孔子说:“君子懂得的是义,小人明白的是利。”

孔子说:“看见贤人,应该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应该反省自己,看有没有跟他一样的毛病。”

◎ 和解

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这种世俗的新教禁欲主义与自发的财产享受强烈地对抗着;它束缚着消费,尤其是奢侈品的消费。而另一方面它又有着把获取财产从传统伦理的禁锢中解脱出来的心理效果。它不仅使获利冲动合法化,而且把它看作上帝的直接意愿。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它打破了获利冲动的束缚。”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子游曰:“事君数(shuò),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 语译-孔子说:“子女侍奉父母,如果父母有不对的地方,应当婉转地劝谏,把自己的意见表达出来,父母没有听从自己的意见,应当照常恭敬,不要触犯他们,虽然忧心,但对父母却不怨恨。”

孔子说:“父母在世时,孩子不出门远行,若不得已要远行,也应有确定的去处。”

孔子说:“父亲去世了,如果他能长期地遵守父亲生前的行为准则而不改变的话,就可以说是做到孝了。”

孔子说:“父母的年纪,不可不时时记在心上。一方面由于他们长寿而高兴,一方面又为他们的日益衰老而忧惧。”

孔子说:“古人不肯轻易许诺,因为他们认为实现不了诺言是可耻的呀!”

孔子说:“经常用礼对自己进行约束还犯过失的人是很少有的。”

孔子说:“君子说话要谨慎小心,做事则要勤奋敏捷。”

孔子说:“有道德的人不会孤单,一定会有人去亲近他。”

子游说:“事奉君王过于烦琐,就会遭受羞辱;朋友交往中过于烦琐,就会招致疏远。”

◎ 和解

尼采:“只有野兽和圣人能够承受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