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科学的饲养管理

科学的饲养管理可以增强猪群的抵抗力和适应力,从而提高猪体的抗病力。

(一)满足营养需要

营养物质不但是维持动物免疫器官生长发育所必需的,而且是维持免疫系统功能、充分发挥免疫活性的决定因素。多种营养素如能量、脂类、蛋白质、氨基酸、矿物质、微量元素、维生素及有益微生物等几乎都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了免疫过程。营养素的缺乏、不足或过量均会影响免疫力,增加机体对疾病的易感性。生产中,寻找猪免疫失败和发病率上升原因时,只考虑疫苗接种、病原感染等直观因素,往往忽视生产过程中饲料营养所可能引起的动物机体免疫力下降、免疫失败的因素。饲料为猪提供营养,猪依赖从饲料中摄取的营养物质而生长发育、生产和提高抵抗力,从而维持健康和正常的生产。规模化猪场的饲料营养与疾病的关系更加密切,对疾病发生的影响更加明显,成为控制疾病发生的最基础的一个重要环节。

1.不同类型猪的生理特点和营养要求

(1)仔猪的消化生理特点及营养要求 仔猪的主要生理特点是生长发育快,代谢机能旺盛,利用养分能力强,因此,仔猪对营养物质需要数量多,对营养不全的饲料反应特别敏感,必须保证各种营养物质的合理搭配供应。仔猪消化器官不发达,特别是肠胃消化道发育不完善,容积小,消化酶系统发育不完善,消化机能差。仔猪出生时胃内仅有凝乳酶,胃蛋白酶很少,由于胃底腺部缺乏游离盐酸,胃蛋白酶没有活性,不能很好地消化蛋白质,特别是植物性蛋白质。这时只有肠腺和胰腺发育比较完善,胰蛋白酶、肠淀粉酶和乳糖酶活性较高,食物主要是在小肠内消化。3周龄前的仔猪分泌的酶主要用于母乳的消化,而淀粉酶、麦芽糖酶和蔗糖酶等的含量少,从而使仔猪对植物蛋白的利用率降低。所以,初生仔猪只能吃奶而不能完全利用植物性饲料,哺乳后期应当供给一些极易消化的饲料。

生长时期的仔猪其维持需要量是随着体重的增加而增加的。生长的需要量是由日增重、增重内容和营养物质的利用率决定的。其日增重从绝对量上看,从出生后就一直增加。从相对量上看,它的日增重分两种情况:在其生长转缓点之前生长速度逐渐增加;生长转缓点之后生长速度逐渐下降。在增重内容上相对地说,是水分、蛋白质随年龄、体重的增加而逐渐减少,脂肪逐渐增加。在营养物质利用上是蛋白质、矿物质等养分的利用率随年龄增加而明显降低。因此,在实际饲养中,充分利用幼龄阶段和生长前期的生长速度快,养分利用率高,维持消耗少,生产蛋白多,沉积脂肪少的特点和优势是很重要的。虽然此时对饲料条件要求较高,即可消化能值高、蛋白质含量高且品质好等,但此时体重小,采食量也少。

根据哺乳期仔猪消化生理特点,乳猪饲粮中能量要求12.59~15.15兆焦/千克,粗蛋白质为18%~20%,赖氨酸为1.0%,钙为0.75%~0.85%,磷为0.55%~0.65%,微量元素和维生素按需供给。仔猪断奶后,生长所需营养完全靠采食饲粮而获得,再加上仔猪消化能力还不十分健全,饲粮的营养直接影响仔猪的生长发育。所以,此阶段饲粮要求营养全面完善,适口性要好,易于消化,建议饲粮营养水平为:消化能12.12~12.59兆焦/千克,粗蛋白质18.0%,赖氨酸0.7%~0.78%,钙0.75%,磷0.5%。

(2)空怀、妊娠母猪的消化生理特点及营养要求 饲养后备母猪要求它能正常生长发育,保持不肥不瘦的种用体况、适当的营养水平,是后备猪生长发育的基本保证。母猪妊娠后由于妊娠代谢加强,加之胎儿前期发育慢,所以,营养物质需要在数量上相对减少,消化粗纤维的能力较强,饲粮中青粗饲料搭配可以多些。饲粮的营养水平在满足胎儿生长需要的前提下,母猪适度增长即可。妊娠期间的营养水平不宜过高,过高会降低饲料利用率。同时过高容易使母猪过肥,导致胚胎死亡率增加而减少产仔个数。再者体况过肥,会影响下一个繁殖周期,能停止发情,因此一般在妊娠以后都适当降低其营养水平。相反,如果营养不足,不仅影响产仔数和初生重,而且影响哺乳期的泌乳性能。

由于母猪采食量低、食糜流通速度慢,从而导致母猪肠道后段有很强的发酵能力,成猪体内纤维分解菌的数量约为生长猪的6.7倍;且母猪的采食潜力很大,远大于其妊娠所需的量,因此在配制饲料时应提高粗纤维的含量。猪日粮中添加高纤维物质可增进动物健康。纤维可提高食糜通过胃肠道的速度,因而可作为缓泻剂,饲喂高纤维日粮的猪,其回肠末端食糜的流通速度提高了5~6倍,从而降低了胃溃疡的发生,妊娠期饲喂母猪高纤维日粮可显著降低便秘的发生率,提高肠道蠕动速度约40%,控制便秘可增加母猪的舒适感。

空怀和妊娠母猪的营养水平应控制在消化能10.88~11.28兆焦/千克,粗蛋白质13%~14%,赖氨酸0.6%,钙0.7%~0.8%,磷0.55%~0.65%,每日每头采食量可以控制在1.5 千克以内。

(3)哺乳母猪的消化生理特点及营养要求 哺乳母猪的营养需要一般较高。因为它既要维持自己的生命需要,产后需要恢复产前的体况,又要泌乳供给仔猪。猪是多胎动物,因此需要的奶量多,所以哺乳期间对母猪应供给高营养的日粮。哺乳母猪所需营养物质比妊娠母猪高,因为产乳营养比供给胎儿的要高,哺乳母猪除本身的生命活动需要营养外,每日还要产乳4~6千克。乳的质量和数量取决于母猪采食的饲粮及所提供乳所需的营养物质。

哺乳母猪饲粮的营养水平为消化能11.14~12.56兆焦/千克,粗蛋白质16%~17%,赖氨酸0.9%,钙0.70%~0.75%,磷0.50%~0.60%,其每头每日采食量根据产仔数多少和母猪体况,一般在1.5~2.0千克。母猪采食量和消化能摄入量提高14%,窝增重提高11%。适当粉碎对哺乳母猪很重要,一方面母猪分娩后,消化机能下降,适当粉碎对减少消化道负担很有好处,另一方面泌乳母猪体内营养物质代谢旺盛,适当粉碎有利于利用吸收,增加营养供给。

(4)种公猪的消化生理特点及营养要求 种公猪的日粮营养水平相对较低。因为要求种公猪应有一个良好的体况,健康、不肥胖。配种对它来说是一种生产,但对于个体来说又是一种生理机能,所以它不需要过高的营养水平。日粮结构:公猪应以精料为主,饲粮结构根据配种负担而变动,配种期间的饲粮中,能量饲料和蛋白饲料应占80%~90%,其他种类饲料占10%左右;非配种期间,能量蛋白饲料应减少到70%~80%,其余可由青粗饲料来满足。对于采用季节性产仔和配种的猪场,在配种季节到来之前45天,要逐渐提高种公猪日粮的营养水平,最终达到配种期饲养标准。配种季节过后,要逐渐降低营养水平,供给仅能维持种用膘情的营养即可,以防止种公猪过肥。

(5)生长育肥猪的消化生理特点及营养要求 根据育肥猪的生理特点和发育规律,按猪的体重将其生长过程划分为两个阶段,即生长期和育肥期。体重20~60千克为猪的生长期,此阶段猪的机体各组织、器官的生长发育功能不很完善,尤其是刚达到20千克体重的猪,其消化系统的功能较弱,消化液中某些有效成分不能满足猪的需要,影响了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并且此时猪只胃的容积较小,神经系统和机体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也正处于逐步完善阶段。这个阶段主要是骨骼和肌肉的生长,而脂肪的增长比较缓慢。体重60千克~出栏为猪的肥育期,此阶段猪的各器官、系统的功能都逐渐完善,尤其是消化系统有了很大发展,对各种饲料的消化吸收能力都有很大改善;神经系统和机体对外界的抵抗力也逐步提高,逐渐能够快速适应周围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的变化。此阶段猪的脂肪组织生长旺盛,肌肉和骨骼的生长较为缓慢。

为满足生长期猪的肌肉和骨骼的快速增长,饲粮营养要求含消化能12.97~13.97兆焦/千克,粗蛋白质水平16%~18%,钙0.5%~0.6%,磷0.41%~0.5%,赖氨酸0.63%~0.75%,蛋氨酸+胱氨酸0.37%~0.42%。对肥育期猪要控制能量,减少脂肪沉积,饲粮要求含消化能12.30~12.97兆焦/千克,粗蛋白质水平13%~15%,钙0.46%~0.5%,磷0.37%~0.4%,赖氨酸0.63%,蛋氨酸+胱氨酸0.32%。其他维生素和微量元素也要保证。

2.减少饲料污染

(1)减少饲料霉菌污染 饲料被霉菌污染,可以导致饲料霉变。霉变饲料可导致人畜的急性和慢性中毒或癌肿等,许多原因不明的疾病被认为与饲料或者食品的霉菌污染有关,因此,霉菌和霉菌毒素成为饲料卫生中的一类主要污染因素。

饲料污染霉菌后主要引起发热、变色、发霉、生化变化、重量减轻以及毒素生成等。霉菌可破坏饲料蛋白质,使饲料中所有氨基酸含量减少,而赖氨酸和精氨酸的减少比其他氨基酸更加明显。同时,由于霉菌生长需要大量维生素,所以霉菌大量生长可使饲料中这些维生素含量大大减少。生长霉菌除破坏饲料中营养成分外,还可引起饲料结块,使饲料保管更加困难。

(2)减少有毒有害物质污染 饲料被农药污染(饲料作物从污染的土壤、水体和空气中吸收,对作物直接喷洒农药以及饲料仓库用农药防虫、运输饲料工具被农药污染等),猪采食后可能引起中毒。

(3)减少饲料脂肪酸败 现在,油脂在饲料工业中得到了广泛的使用,但是油脂的易氧化性往往被饲料生产者所忽视。饲料脂肪氧化酸败,可能给养殖户和生产厂家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油脂酸败后,油脂的适口性降低,油脂中的营养成分遭到破坏。而添加到饲料中的酸败油脂,不仅能破坏饲料中的营养素,其氧化产物还会干扰动物机体的酶系统,引起动物机体的代谢紊乱,使生长发育迟缓。此外,酸败油脂还能影响动物的免疫机能、消化功能,高度氧化后的油脂还能引起癌肿。氧化产物本身具有毒性,比如亚油酸,其过氧化物在过氧化物值达到最高后的下降期,生成量最多,因而对机体造成不良影响。

(4)正确使用饲料添加剂 饲料中使用饲料添加剂,主要是为了补充饲料的营养成分,防止饲料品质劣化,提高饲料适口性和利用率,增强抗病力,促进生长发育,提高生产性能,满足饲料加工过程中某些工艺的特殊需要。饲料添加剂使用剂量极小而作用效果显著,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由于部分饲料添加剂具有毒副作用,加之过量的、无标准的使用,不仅不能达到预期的饲养效果,反而会造成猪中毒,轻则造成生产性能下降,重则造成动物大批死亡。特别是抗生素和化学合成药的滥用以及一些违禁及淘汰药的非法使用,不仅危害猪的健康,也危害人的健康。

(5)减少饲料中的抗营养因子 根据抗营养因子对饲料营养价值的影响和动物的生物学反应,可以将抗营养因子分为如下几类:对蛋白质的消化和利用有不良影响的抗营养因子,如胰蛋白酶和凝乳蛋白酶抑制因子、植物凝集素、酚类化合物等;对碳水化合物消化有不良影响的抗营养因子,如淀粉酶抑制剂、酚类化合物等;对矿物元素利用有不良影响的抗营养因子,如植酸、草酸、棉酚、硫葡萄糖苷等;维生素拮抗物或引起维生素需要量增加的抗营养因子,如双香豆素、硫胺素酶等;刺激免疫系统的抗营养因子,如抗原蛋白等;综合性抗营养因子对多种营养成分利用产生影响,如水溶性非淀粉多糖、单宁等。

(二)供给充足卫生的饮水

水是最廉价的营养素,也是最重要的营养素,水的供应情况和卫生状况对维护猪体健康有着重要作用,必须保证充足而洁净卫生的饮水。表4-1所列为猪场饮水的水质检测项目及标准。

表4-1 猪场饮水的水质检测项目及标准

1.适当的水源位置

水源位置要选择在远离生产区的管理区内,远离其他污染源(猪舍与井水水源间应保持30米以上的距离),建在地势高燥处。猪场可以自建深水井和建水塔,深层地下水经过地层的过滤作用,又是封闭性水源,受污染的机会很少。

2.加强水源保护

水源附近不得建厕所、粪池、垃圾堆、污水坑等,井水水源周围30米、江河水取水点周围20米、湖泊等水源周围30~50米范围内应划为卫生防护地带,四周不得有任何污染源。保护区内禁止一切破坏水环境生态平衡的活动以及破坏水源林、护岸林、与水源保护相关植被的活动;严禁向保护区内倾倒工业废渣、城市垃圾、粪便及其他废弃物;运输有毒有害物质、油类、粪便的船舶和车辆一般不准进入保护区;保护区内禁止使用剧毒和高残留农药,不得滥用化肥;避免污水流入水源。最易造成水源污染的区域,如病猪隔离舍化粪池或堆粪场更应远离水源,粪污进行无害化处理,并注意排放时防止流进或渗进饮水水源。

3.搞好饮水卫生

定期清洗和消毒饮水用具和饮水系统,保持饮水用具的清洁卫生。保证饮水的新鲜。

4.注意饮水的检测和处理

定期检测水源的水质,污染时要查找原因,及时解决;当水源水质较差时要进行净化和消毒处理。地面水一般水质较差,需经沉淀、过滤和消毒处理,地下水较清洁,可只进行消毒处理,也可不做消毒处理,地面水源常含有泥沙、悬浮物、微生物等。在水流减慢或静止时,泥沙、悬浮物等靠重力逐渐下沉,但水中细小的悬浮物,特别是胶体微粒因带负电荷,相互排斥不易沉降,因此,必须加混凝剂,混凝剂溶于水可形成带正电的胶粒,可吸附水中带负电的胶粒及细小悬浮物,形成大的胶状物而沉淀,这种胶状物吸附能力很强,可吸附水中大量的悬浮物和细菌等一起沉降,这就是水的沉淀处理。常用的混凝剂有铝盐(如明矾、硫酸铝等)和铁盐(如硫酸亚铁、氯化铁等)。经沉淀处理,可使水中悬浮物沉降70%~95%,微生物减少90%。水的净化还可用过滤池,用滤料将水过滤、沉淀和吸附后,可阻留消除水中大部分悬浮物、微生物等而使水得以净化。常用滤料为沙,以江河、湖泊等作分散式给水水源时,可在水边挖渗水井、沙滤井等,也可建沙滤池;集中式给水一般采用沙滤池过滤。经沉淀过滤处理后,水中微生物数量大大减少,但其中仍会存在一些病原微生物,为防止疾病通过饮水传播,还须进行消毒处理。消毒的方法很多,其中加氯消毒法投资少、效果好,较常采用。氯在水中形成次氯酸,次氯酸可进入菌体破坏细菌的糖代谢,使其致死。加氯消毒效果与水的pH值、浑浊度、水温、加氯量及接触时间有关。大型集中式给水可用液氯消毒,液氯配成水溶液,加入水中;大型集中式给水或分散式给水多采用漂白粉消毒。

(三)实行标准化饲养

着重抓好母猪进产房前和分娩前的猪体消毒、初生仔猪吃好初乳、固定乳头和饮水开食的正确调教、断奶和保育期饲料的过渡等几个问题,减少应激,防止母猪MMA综合征、仔猪断奶综合征等病的发生。

(四)减少应激发生

捕捉、转群、断尾、免疫接种、运输、饲料转换、无规律的供水供料等生产管理因素,以及饲料营养不平衡或营养缺乏、温度过高或过低、湿度过大或过小、不适宜的光照、突然的声响等环境因素,都可引起应激。加强饲养管理和改善环境条件,避免和减轻应激因素对猪群的不良影响,也可以在应激发生的前后2天内在饲料或饮水中加入维生素C、维生素E和电解多维以及镇静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