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南地北中泰人
- 《天南地北中泰人》编写组
- 10101字
- 2020-08-28 13:18:52
我经历的烧碱厂创建岁月
——昌国福
新疆八一农学院农药厂的诞生
1958年年末,新疆八一农学院党委响应党中央大力办工业的号召,由院农学系负责,选调了四名教师和十名教学人员负责筹建农药厂。经过调查研究,选择建一座生产高效低毒的有机磷杀虫剂——敌百虫工厂,得到了院、系的同意。但考虑到资金技术等困难,先需建起一个生产烧碱的生产装置,并选择确定了1000吨年产规模的设计图纸。因为生产敌百虫农药需要氯气,所以先建生产烧碱和氯气的车间,后建农药车间。1959年年初,农学院党委正式批准建设八一农学院农药厂,并决定由农学系协理员王成玉兼任厂长,农学系教师缪龙森任副厂长,政治部干部昌国福任副厂长兼党支部副书记,同时从湖北、江苏、上海来的支边青年中分配来了约五十名工人,后又招收了十多名自流来疆的人员,又从农学院总务处派来了一名管供应的干部和一名炊事班长,这样,从领导到工人全都配齐了,建厂工作也随即开始了。自筹资金20万元,自治区化工局支持10万元。
厂址选在农学院所在地老满城西马料地的一片荒漠上,除东边和北边有几十户农民和耕地外,再无任何建筑。先选了建厂房和生活设施各一块地,并报土地管理部门划了红线。
经建厂领导研究决定,从三个方面齐头并进。首先,由李复中老师带领10名骨干去天津农药厂进行短期的参观学习;其次,由缪龙森副厂长、周尚志老师负责联系建筑单位修建厂房,架设高压输电线,订购生产所需的设备和材料;再次,由昌国福副书记和另一名新任的张金应副厂长带领全体工人自力更生,修建职工宿舍、食堂等生活设施。
当时的条件是很差、很困难的,资金短缺、没有交通工具、缺少技术人员,工厂的职工都住在农学院,大部分人在食堂吃饭,每天吃完早餐带上工具,要走约一公里的路到工厂上班,到了厂里就开始打土块,还要到骑马山挖运石料,到农学院农场办的砖厂搬运红砖,为修建宿舍和食堂做准备。中午派人到农学院食堂给大家取午饭,饭后继续干,没有午休,晚饭一般都是回学院食堂吃。就这样连续苦干了一个月,准备好了修建的材料,在这期间,有一件特别感人的事,至今难忘。修房子的木料是从农学院南山林场拉来的,堆放在工地上,厂里新招收的一名年近花甲的木工符世荣老师傅主动提出由他在工地制作门窗并看管木材,没有房子住,他自己搭了一个简易的窝棚,晚上就住在窝棚里看守木材,还要自己做饭吃。他一个人没白没黑地拼命赶做门窗,以保证宿舍和食堂的修建工作顺利进行。类似这样的感人事例还有很多很多,打土块的女职工长时间挖碱水和泥巴,灼伤了手扔在坚持干着,并相互开展竞赛,争取多打土块。搬运石头和红砖的男职工,也在互相竞争,一个比一个担得多,大家的目标就是早日建好宿舍和食堂,住自己工厂的宿舍、吃自己工厂食堂的饭,做工厂的主人。新任副厂长、共产党员张金应同志是来自湖北农村的一名乡干部,他以身作则带领职工大干苦干,真正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
修建房屋对来自南方农村的农民和教学单位的职工都是陌生的。因此,请来了农学院农场的技术工人作指导,大家就动手干起来了。为了赶在入冬前把宿舍和食堂建好,大家齐心协力,苦干一个多月,就建成了20间平房宿舍、15间窑洞和100多平方米的食堂、厕所、菜窖等生活设施。这期间因为材料和资金的短缺,李复中老师提出建议,修建15孔省材料的窑洞作为宿舍和办公用房,并亲自设计、指导施工,当第一孔窑洞建成后,他又亲自爬上去试验顶棚承受力,结果窑洞的顶棚垮塌了,但他并没有泄气,继续研究找出原因,原来是用红砖搭的圆拱,中间用的泥土黏合承受力不强造成的,改用水泥黏合后,增强了承受力,第一孔窑洞就建成了,接着又连续建了多孔窑洞,对此,干部、职工们都赞扬李老师聪明能干。
1959年9月,住农学院集体宿舍的职工全部搬到工厂的新宿舍,工厂的食堂也相继开火运行了,工作人员也有办公的场所了,大家都非常高兴。但工作生活的条件还是很差的,特别是入冬后,因为新建的宿舍没有干透,室内虽然生着火炉,屋顶和墙壁上还是在渗水,床铺上都要盖雨布,即使这样,大家都没有怨言。食堂的管理员很辛苦,每天要挑上担子,走上几公里去市里买菜、买食品,厂里还安排两名职工定期拉着人力车到10公里以外的面粉厂去买面粉。
不久,建筑公司承建的两幢主厂房和附属建筑也都建成了,从农学院架设到厂里的高压输线也通了,厂里有电了,还打了一口水井,在外订购的设备、材料也都陆续到厂了,为翌年的安装和试生产创造了条件。
1959年冬季,厂里把工人编成五个班,由培训的骨干担任班长和副班长,每天对工人进行文化教育和氯碱生产知识方面的培训,教材都是他们和农学院来的老师自编的。厂里的干部也按农学院党委的安排定期组织学习。厂里有了办公室,各项工作也有专人负责了。之前厂里财务管理和职工的工资发放都是由农学院有关部门代办的,厂里自配备了专职会计后,也逐步由厂里管理了,但困难也跟着来了,农学院因为工厂的各项开支已超出预算,再给厂里钱已很困难了,需要工厂自己想办法筹措资金,为此,厂里的书记、厂长向农学院所属的工厂、农场和兄弟单位借款,以保证职工工资按时发放和生产必要的开支。
1960年开始安装生产车间的设备,先按照生产工序划分整流、盐水、电解、蒸发、盐酸、漂液六个工段和一个化验室,并配备了人员,由培训的骨干分别担任各工段的工段长。整流工段的设备由建筑公司安装,但当时由于从上海采购来的380千瓦直流发电机,个大体重,拉到厂里时因没有吊车,在距厂房约50米的一个斜坡上挖了一个坑,用人一米一米拉下来,在拉的过程中,需要垫上枕木,再用钢管做撬杠撬,一步步拉到厂房前。建筑公司不愿意承担,厂里就组织了三十个男职工,由张副厂长指挥,用了五天的时间才把那个“大家伙”拉进厂房就位。电解工段的三十个水平电解槽是按图纸请农学院农机工厂的工人来厂里现场制作和安装的。另外,一些管道、导电铜排的连接,输送盐水的泵,盐酸工段的吸收塔和氯氢气输送泵、管道都是由我们自己安装完成的。化验室是在厂里组织部分职工抢时间突击修建的,在化验室几十平方米的房间里,由欧阳连老师带人完成了设备布置、配套的供水系统和供热系统的简易安装。与此同时,厂里找汽车运回了几十吨原盐,盐水工段就提前开始化盐水,化的是精制盐水,以备开车生产烧碱用。1960年10月下旬,一切准备就绪,厂长下令开车试生产,全厂职工非常激动,工厂终于可以生产了。当电解槽加入盐水通电后,分解出来的烧碱液、氢气、氯气都出来了,但是因为氯气输送管道和泵的密封不好,泄漏的很严重,再加生产漂白液的石灰乳池不能充分吸收生产出来的氯气,盐酸也就不能投入生产,一时造成生产车间和周围氯气弥漫,使人呼吸都困难、甚至窒息。鉴于此种情况,厂长立即下令停车,此次开车生产虽然没有成功,但主要设备还是生产出了烧碱、氯气和氢气,说明研究出来的生产工序还是成熟可用的,只是配套设施不完善而已。
全厂职工艰苦奋斗了两年,建成的工厂不能正常生产,大家都有点泄气了,部分职工不安心在厂里工作了,少数湖北支边青年偷偷地离开工厂回了老家,有的职工自动离职到外单位工作去了,一些农学院调来的职工也回到农学院去工作了。
工厂生产没成,资金也没有来源,厂领导经过调查,决定利用厂里的设备和储备的原盐,加工生产精制食用盐投放市场,勉强解决了职工的工资和冬季取暖的费用,艰难地度过了1960至1961年的冬季。1961年春,农学院党委决定,农药厂停建,除留缪龙森副厂长等十个人看守工厂外,其他职工由昌国福副书记带领去农学院农场做实习工作。
新疆烧碱厂的诞生和发展
1962年,正处在全国贯彻执行党中央制定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时期,缪龙森副厂长针对农学院已无能力继续办农药厂的困难,主动找自治区化工局领导和职能部门的领导、技术员详细介绍八一农学院农药厂建厂的情况,并建议自治区化工局接管农学院的农药厂,提出的条件是,只需适当投资加以填平补齐,就可生产烧碱、盐酸和漂白液三种化工产品,由此填补自治区的空白。化工局领导考虑到由他们投资建设的第二化工厂(在乌鲁木齐市卡子湾生产氯碱产品)已停建,八一农学院的农药厂虽小,但已具备了生产条件,若接受下来,既减少了损失,也为自治区增添了三种化工产品。即派技术人员进行了考察,随后表示愿意接受。缪龙森副厂长立即向农学院领导做了汇报,并建议将农药厂交给化工局。农学院领导经过研究,决定把农药厂移交自治区化工局。后经双方协商,农学院领导顾全大局,同意将农药厂和农药厂的职工无偿交给化工局(包括农药厂欠农学院兄弟单位的债务)。在此期间,正赶上国家精简下放人员,农药厂的部分职工也被精简下放了,厂里剩下的职工也就不多了。
化工局接受农药厂后,改名为新疆烧碱厂,并任命缪龙森同志和黄汝骏同志担任副厂长,后调来陈悦然同志担任党支部副书记。1963年年初,陈悦然同志调走,由昌国福同志接任党支部副书记,此时化工局面临精简下放职工的困难,正好赶上新疆烧碱厂需要补充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工人,化工局从化工设计院、停办的化工学校及停建的第二化工厂、精河造纸厂等单位调来了数名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工人,还把化工学校毕业的三十名学生都安排到了烧碱厂,这样烧碱厂的人员增多了,人员素质也相对提高了,为烧碱厂建成投产和以后的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也为化工局保留了一批专业技术人才。后来又从化工局直属单位和停建的厂调配来9辆汽车,解决了厂里运输困难的大问题。
接着,厂领导组织技术人员对厂里的生产装置进行了研究,制定了填平补齐的项目和投产的步骤,并报化工局批准,以此获得了相应的投资。填平补齐项目主要有四项:新建一个水塔、新建一个锅炉、新建一座浓缩液碱的厂房及设备配备和新建生产漂白液的厂房及购置一个简易生产漂白粉的装置。鉴于一次性按年产一千吨烧碱规模投产有困难,决定新购置一台135千瓦的直流发电机,先开十五台电解槽生产,正常后再增开其他电解槽,最后达到满负荷生产。
在兄弟单位和全厂职工近一年的努力下,终于在1963年4月完成了各项建设安装任务,并一次投产成功,生产出了合格的烧碱、盐酸和漂白液,为此,厂里还召开了投产成功庆功大会,并邀请上级领导和兄弟单位的代表参加,极大地鼓舞了全厂职工的积极性。在这个过程中,新来厂的工人和化校的学生付出了很大的辛劳,他们承担了全部挖填土方和搬运设备材料的工作,确保了项目建设的按期完成。化校的学生凭着他们所学的专业知识,被分配到各生产岗位后很快掌握了生产操作技术,对顺利投产起到了重要作用。
烧碱厂投入生产后,遇到的第一个困难就是产品销售问题,因为之前新疆需要的烧碱、盐酸、漂白粉都是由内地运来的,且内地的烧碱和漂白粉都是固体的,而我厂生产的烧碱、漂白液却是液体的,运输和使用都不同,为此,厂里派人到各主要用户去宣传推销,并送货上门。当用户知道我厂生产液体烧碱和漂白液价格低于内地,而且使用也方便后就乐意使用了,从而逐步打开了销路。在此期间还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几家食品厂使用我厂生产的盐酸后,反映不好用,这是怎么回事呢?厂里及时派技术人员前去查找原因。原来他们以前使用的盐酸从内地运来时是罐装运输的,经过长途运输,氯化氢的含量已降低,因此使用量要大,而我们厂生产的盐酸含氯化氢31%,是符合国家标准的,若按同样的数量使用当然不行,减少用量后就解决了这个问题,用户减少了使用成本当然非常满意了,就用上了价廉物美的盐酸。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产品销路打开了,新疆烧碱厂的名声也宣扬出去,全疆各地的用户都来购买。产品有了销路,扩大生产就迫在眉睫了,厂领导班子立即组织人员开动380千瓦直流发电机和30个电解槽生产,1963年只生产烧碱300多吨,1964年就达到了一千吨的规模,与此同时把生产漂白液的装置移到车间外新建的小厂房里生产,并利用原车间自制了10个水平式电解槽和几个虎克式试验电解槽,又购置了一台225千瓦直流发电机,进一步扩大了生产规模。
在扩大生产规模的基础上,工厂还完善了管理机构和生产车间的设置,配备了领导干部,设立了生产、财务、供销三个股和一个办公室,划分了一、二、三车间,分别管理动力、电解和氯产品生产。从化工学校来的回族干部金国祥同志担任了厂里的会计,后担任财务股的股长,他为厂里的财务工作做出了很大贡献。当时他家住市里,每天他都骑自行车上下班,厂里没有民族食堂,一间小小的窑洞既是办公室又是宿舍,并且还要自己做饭,但他从无怨言。
新疆烧碱厂的投产为新疆市场提供了本土的优质烧碱、盐酸和漂白液,填补了自治区的空白,从而引起了自治区领导的重视,自治区经委主任亲自到工厂来视察,看到工厂职工的生活条件很差,指示厂里领导立即向上级申请资金,为职工建宿舍、食堂、托儿所及洗澡堂。1964年新的三幢职工宿舍、一个托儿所、一个职工食堂和浴室建好了,职工的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1964年年底,烧碱厂的一期项目建设圆满完成了,工厂也有盈利了。1965年,工厂准备建敌百虫农药生产车间,得到了上级有关部门的批准,并按设计预算给予了投资,项目正式列入了国家计划,改变了以前由单位自筹资金、小打小闹的状况。厂里抓住时机立即选派部分职工进行培训,参与设计部门的设计,找建筑公司修建厂房,订购专用设备和材料等,积极推进农药生产车间的建设。为了节省资金,厂里决定自己承担所有厂房建筑挖地基的土方工程,并把任务按人头分配到部门和车间,动员大家利用下班后时间,按照规定的时间节点完成任务。全厂职工立即行动起来,那个热火朝天的场面非常令人感动。在这个过程中,工人刘堂应同志表现较突出,他除完成自己的任务外还主动帮助女同志和体弱的同志挖土方,每天挖个不停,受到大家的一致赞扬,有力地促进了建筑工程的进度。与此同时,配套设施和设备制作安装工作也在有序地进行,还新招收了一批工人,经过短期培训,分配到各生产车间工作,为农药车间抽调生产人员创造了条件。
边生产边建设农药车间,任务确实是繁重的,但经过全厂职工和兄弟单位的共同努力,到1966年年底,农药车间基本建成,液氯生产工序已生产出合格的液氯产品。在建农药车间的同时,为了扩大烧碱的产量,还新建了一个大的电解车间(包括整流、电解、盐酸、双效蒸发等)、一个大的锅炉房和一个新的化验室,并购进了两台新的锅炉。这期间也有一个生动的故事。厂里在天山锅炉厂定制了两台卧式大型锅炉,要拉回厂里安装,如果请吊车和大型运输车不但非常困难,收费还很高,当时正是初春,路上还有冰雪,厂里的技术人员经过研究,决定自制专用爬犁,用自己的拉货卡车把锅炉拖回厂里。开始时还很顺利,但到了妖魔山(现在的雅玛里克山)下的路段时冰雪有点化了,汽车拉不动,路经这里给厂里运盐的盐湖化工厂红头大卡车主动帮忙拉,还是拉不走,这件事惊动了自治区交通厅的领导,立即打电话调来了交通厅的一辆吊车,帮我们把锅炉拉到厂里,运费也没有要。烧碱厂的干部职工不但在生产和生活逐渐好转的情况下继续保持了艰苦奋斗的精神,而且勇于创新,不断采用先进的技术,先后采用半导体整流器代替了笨重耗电高的直流发电机,为电解槽供应直流电;用喷射泵抽盐酸、吸收塔的尾气,取代了氯气泵和鼓风机;喷射泵代替漂白液生产中的吸收塔,避免了因吸收塔堵塞而影响正常生产。
特殊时期的坚持
1966年,厂里的生产由于运动受到影响,但是大多数职工响应党中央抓革命、促生产的号召,坚守生产岗位,不但保证了氯碱车间生产的正常进行,还在山东农药厂来人的帮助下,使农药车间顺利投入生产。农药车间投产后,急需要十几名包装工,职工们因怕农药伤害身体,不愿意去干,厂里动员了十几名年轻的职工家属去做包装工作,他们为农药生产作出了贡献。农药车间的投产,实现了建厂的初衷,也算给八一农学院和自治区领导有了一个交代。
由于一些特殊的原因,厂里的产品销售也出现了很大的困难。生产所需的原料盐、石灰也经常运不回来,特别是大宗原料盐,只好将汽车运输改由铁路承运,先把盐在盐湖化工厂装上麻袋,再送到盐湖火车站装上火车,运到乌市火车站卸下,再由运输公司运到厂里,增加了很大麻烦和运费。不久,局面就有好转,因盐湖化工厂是兄弟单位,厂里被派去装盐人的行动感动了他们。从此,装盐的活就由盐湖化工厂承担了。有时盐运到了火车站,运输公司不能及时转运到厂里,厂里就派车和“老牛队”去苦干,为了厂里的生产,大家毫无怨言。
1968年,由于种种客观原因,生产很不正常。赶巧的是,新疆八一农学院、农科院和自治区科学院的科研人员带着经费来厂,要借厂里的厂房、设备和人员研制新产品,厂里对这件事也很积极,先后配合科研人员研制出了多晶硅、单晶硅、920三种新产品,并进行小批量的生产,产品由他们去推广使用。这也说明,新疆烧碱厂具有良好的生产环境和人才优势。
新的电解车间建成后,设备安装工作一直没有进行。后来,原电解工段工段长李福泉同志主动承担了设备的制作和安装工作。虽然困难很多,但在他的带领下,经过十多名技术人员和工人的努力,几十个铁底立式电解槽和配套设备完成了。与此同时,整流工段的技术员和工人在车间副主任孙德伟同志的带领下,利用硅原件组装了适合新电解需要的硅整流器,并购置、安装配套的设备,从技术上看难度较大,但是他们成功了。当时购买配套的整流器很难,费用也大,孙德伟他们总结前面使用硅整流器的经验,自己又组装出新的整流器并安装成功,为厂里顺利生产及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农药车间投产后,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废硫酸、废盐酸无法处理,只能用罐车拉到西山偏僻处和戈壁滩上倒掉,开始时周边的人们还意识不到,后来就引起强烈的不满,纷纷状告我们,逼得厂里无法处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污水也没有排水装置,也是任意排放,对周围的农田和水库造成了污染,散发的有毒有害气体在工厂的周围蔓延,甚至扩散到了距离工厂一公里及以外的农学院和友好商场周边,引起了公愤。附近农民的庄稼受到损害,状告工厂要求赔偿损失。再加上生产的敌百虫农药滞销,自治区农贸公司拒绝收购,而且农药生产成本高,工厂亏损严重,厂里只能停止了农药车间的生产。停产后,农药车间的职工只能另找新的产品,他们先后生产了无水氯化钙和亚硫酸二正丁酯(是生产润滑油的添加剂),但受销路的限制,生产量不大。
1972年上级领导重新调配了烧碱厂的领导班子。新的领导班子主持工作后,首要任务是整顿和恢复生产,当时农药车间已停产,厂里集中主要精力抓新电解车间和配套设施的投产,以扩大烧碱、盐酸、漂白液的生产能力和新增固体烧碱的投产。经过全厂职工的努力,1973年新建的年产1万吨烧碱装置投产了,生产的品种增加到了五个,有30%的液体烧碱、80%的固体烧碱、31%的盐酸、含5%有效氯的漂白液和液氯,极大地满足了新疆经济发展的需要。记得当时独山子炼油厂还给厂里送来了一面感谢的锦旗。生产规模虽然达到了年产万吨烧碱的能力,但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年产量也只有3千吨或5千吨。
1974年,自治区化工局先后调来张树邦同志任厂长、李文学同志任副厂长、王永喜同志任办公室主任、郭百余同志任供销科科长、王炳光同志任财务科科长、康玉宏同志任党委办公室主任、余伯群同志任人事科科长等,以充实和加强烧碱厂的领导力量。其中张树邦同志曾担任过第二化工厂的厂长、盐湖化工厂的厂长,有着丰富的企业管理经验。他担任厂长后,除抓日常生产外,针对烧碱厂在管理上存在的问题陆续做了几件大事:一是经与城管部门协商,修建了一条长达十几公里的排水管道和污水处理池,解决了烧碱厂污水排放的问题;二是新修了从西山公路到厂区和厂区内的柏油路,解决了厂里职工晴天一脚灰、雨天一脚泥的问题;三是经过和乌鲁木齐县红旗公社、马料地村协商,划定了厂区东北两边与公社生产队之间的界线,并修筑了围墙,解决了多年厂区向外敞开,不安全的问题;四是向上级申请投资,新修建了一幢办公楼和一幢单身宿舍楼,解决了办公场所和单身职工居住的困难;五是向城市规划部门申请,在西山公路南边、156队的西侧划了一块几十亩的三角地,修建起了几幢家属宿舍,为以后修建烧碱厂家属住宅区创造了条件;六是为烧碱厂的产品申请注册了“青峰牌”商标;七是修建了3.5万伏高压配电站;八是安装了一台十吨的新锅炉,淘汰了两台煤耗高、产气量少的老锅炉;九是平整了办公楼前后的土地,种植了上千棵各种树木,绿化、美化了厂区内的环境;十是在厂区西边、靠近铁路旁修建了一排车库。张树邦同志为新疆烧碱厂的建设和发展立了大功,受到了全厂职工的一致称赞。与此同时,他还安排组织农药车间的职工外出参观学习,利用农药车间的厂房和设备,生产出了胱氨酸和硬化油两种新产品。
改革开放初期的奋进
1981年自治区化工局又重新调整了烧碱厂的领导班子,任命昌国福同志担任厂长,张红翼同志担任党委书记,张志城同志和王永喜同志担任副厂长,李复中同志担任总工程师。新班子组成后,认真贯彻改革开放的方针,首先彻底关停了污染严重、滞销亏损的农药生产装置及新开发的近十种经济效益差的产品,组织全厂职工集中力量搞好以氯碱为中心的生产,稳定和增加烧碱、盐酸、漂白液产量,以优质服务扩大销售量。
同时,贯彻执行国家清仓核资的政策,对厂里的固定资产和仓库储存物资进行清理,大刀阔斧地把停产的农药车间和近十种新产品生产装置以及剩余的原材料、半成品、成品,除还可以利用的厂房外,全部按报废处理,并进行逐项登记造册后报上级审核批准。这项工作曾引起厂内少数干部的强烈反对,认为给国家造成的损失太大了。接着对库存物资进行清理,把生产不需要的材料、设备等进行变卖和作报废处理。这两项工作完成后,厂里的固定资产减少了近200万元,流动资金的占用也减少了几十万元,从而减少了产品成本中固定资产的折旧费和银行贷款利息的支付,对降低产品成本起了很大作用。改变大宗生产原材料采购、供应的方式,添加自备运输汽车,把原料盐由火车运输变为汽车运输,保证了生产,减少了运输的中转费用。
借甘肃金昌有色金属公司来厂洽谈按国家统一销售价格,给予年供应3000吨盐酸的机会,决定把厂里生产的烧碱、盐酸、液氯三种产品打到邻近的甘肃市场,以扩大厂里的生产。在这期间又遇到了一个新问题,内地此类产品的销售价格比新疆的低,对方要求按内地的价格付款,否则,生意就做不成。我们经过仔细核算,增加产量后,盐酸的单位成本可以降到100元/吨左右,若按100元/吨销售给他们,虽没有利润,但烧碱等产品的产量增加了,单位成本降低了,同样可以增加盈利。接着就大胆地与该公司签订了供应盐酸的合同。此举还得到了自治区经济委员会的支持,并拨给厂里15万元技改资金,帮助厂里改造和增加电解槽及购置盐酸运输的铁路专用槽车。但与甘肃金昌有色金属公司的合同只执行了一段时间,因该公司自建的烧碱厂投入生产而终止了合同,按合同厂里也得到了相应的赔偿。从此新疆烧碱厂的名声也传到了甘肃,后来相继有甘肃玉门炼油厂、嘉峪关发电厂、白银有色金属公司等单位来厂购买烧碱、盐酸,新疆烧碱厂的产品正式进入了内地市场,为烧碱厂利用本地的资源优势,发展壮大氯碱工业开辟了新的道路。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1982年烧碱厂实现了扭亏,当年就盈利22万多元,一举改变了连续亏损十多年的局面。为此,厂里举行了庆祝活动,还给每个职工发了一个印有标记的茶杯,作为纪念。
厂里的生产稳定了,烧碱年产量也突破了五千吨的大关。为了加强管理,实现自上而下的经济责任制,全厂制定了经济目标,然后分解到各车间进行承包,年终有奖有罚,从而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保证了全年安全稳定的生产,各项消耗都有所降低,实现了产量增加、成本降低、盈利增加的目标。同时,对制约生产的氯气输送泵进行了更新,新泵具有安全稳定、输送能力大的优点,为扩大生产创造了条件。1984年根据上级安排,进行企业全面整顿,创建清洁文明工厂。针对厂里生产上存在的薄弱环节,重点抓了设备工艺的无泄漏和厂区、车间环境卫生的整治,并在适合生长的地方栽树种花,达到清洁文明工厂的标准。经过全厂职工的努力,1985年自治区化工局组织所属企业的领导来厂检查验收,受到来宾的一致赞扬并一次通过验收合格,还被授予“无泄漏工厂”称号。当时检查验收组组长、自治区化工局副局长周情田同志惊讶地说:“真没想到短短几年,烧碱厂大变样了,路修好了、树种多了、污染没有了,值得各厂学习。”
1985年自治区化工局调走了厂党委书记张鸿翼同志,任命昌国福同志担任厂党委书记、张志城同志担任厂长、李福泉同志担任副厂长。
化工局对各直属厂实行经济承包责任制,超利润可以留厂自行利用,完不成经济指标则要受罚。要在前一年盈利的基础上,每年按一定的比例增加,这对企业来说确有一定的困难,厂领导经过仔细核算,将指标分解到各车间和科室,实行严格的经济责任制,再从各方面开源节流,从而连续三年超额完成了上级制定的经济指标任务。同时,针对厂里生产产品少、生产规模受限的问题,新增聚氯乙烯树脂的生产,扩大烧碱的生产规模,并组织技术人员编制了年产2万吨烧碱和1万吨聚氯乙烯树脂的技改建议书。经过几年的努力,年产2万吨烧碱和1万吨聚氯乙烯树脂的技改工程完成了,为新疆氯碱工业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作者:昌国福,新疆烧碱厂创始人之一。新疆八一农学院农药厂第一届领导班子成员,曾任新疆八一农学院农药厂党支部副书记、副厂长,新疆烧碱厂副厂长、厂长、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