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创业基础:理论与实务
- 赵公民
- 2157字
- 2020-06-28 00:40:45
前言
2012年8月教育部印发了《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对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的教学目标、教学原则、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做出了明确规定。文件指出,在普通高等学校开展创业教育,是服务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举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创业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注重引导、分类施教、结合专业、强化实践”的原则,以教授创业知识为基础,以锻炼创业能力为关键,以培养创业精神为核心,使学生掌握创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熟悉创业的基本流程和基本方法,了解创业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课外活动、社会实践为重要途径,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努力提高创业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
文件要求各高校要把创业教育教学纳入学校改革发展规划,纳入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评估指标。高校应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学生单独开设“创业基础”必修课。相关职能部门要研究制定创业教育教学工作规划和相关制度,统筹协调和组织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工作。教育部在文件中要求各高校要结合学校实际,把创业教育教学效果作为学校本科教学评估的重要内容,作为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
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2015年起要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2017年要取得重要进展,形成科学先进、广泛认同、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成果,普及创新创业教育,实现新一轮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预期目标。到2020年建立健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明显增强,投身创业实践的学生显著增加。实施弹性学制,放宽学生修业年限,允许调整学业进程、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
随着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的提出和实施,我国的创业活动有了较大规模和较快的发展,创业活动对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与此同时,我国的创业活动也存在创业技能不高的现象,创业环境也有待改善。从发展的角度看,我国创业活动的性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创业机会的重视和把握更多了,创业者队伍的结构也更优化,科技型、新经济型创业成为主要的创业力量。
在南开大学商学院开展的一项调查中,有近半数的学生认为缺乏相关的创业教育和实战经验是创业过程中的最大障碍,74%的学生认为高校开设创业教育课程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最佳方法。中国社科院联合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2017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也显示:我国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连续5年上升,大学生毕业即创业比例从2011届的1.6%上升到2017届的3%;同时,毕业半年后自主创业的2013届本科生中,有46.2%的人3年后还在继续创业。也就是说,超过一半的大学生在3年内会退出创业,淘汰率不可谓不高。
因此,培养和强化创业精神,普及创业教育,同时锻炼和提升大学生创业技能是我们编写本书的主要目的。创业愿望强烈但创业技能不高是我国创业活动的现状。提升创业技能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开展创业教育。创业教育并不是让所有受教育者都去创建自己的企业,而是传授给受教育者创业知识,培养创业思维,培育创业和创新精神,引导创业者了解创业活动过程的内在规律及所涉及的关键问题,以及可能遇到的问题和风险,帮助受教育者理性规划职业发展路径。创业教育无法保证创业者都创业成功,但可以大大降低创业者创业失败的风险,这是创业教育的重要贡献。
创业教育是一种素质教育。创业行为普遍存在于各种组织和各种经营活动中,运用创业精神和创业思维开展工作是取得成绩和进步的前提。创业教育要培养和强化受教育者的创业技能,包括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增强,识别和把握机会能力的提高,使受教育者学会创造性地整合资源等。
为此我们在多年创业教育、教学和实践的基础上,组织团队编写了这本《创业基础——理论与实务》教材。本书不仅有创业基础理论,更有众多创业实务阐述。全书主要特色:一是紧跟时代发展和创新创业新的实践发展,书中阐述了共享经济、互联网+、众筹等新模式和新理念,博取百家之长,突出理论联系实际,着力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创业过程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突出创业过程主线,以创业机会为导向,以中国市场和实际国情为背景,突出主题;三是创业案例和创业资料丰富,突出针对性和启发性。
本书由赵公民担任主编,刘俊生、王宝英、张克勇担任副主编。具体参加本书编写的有(按章节先后顺序):中北大学刘俊生(第一章和第四章),中北大学王宝英(第二章),中北大学刘俊生和太原科技大学刘瑛(第三章),中北大学张克勇(第五章),中北大学任海丽(第六章),太原工业学院李洁(第七章),忻州师范学院侯翠平(第八章),中北大学赵公民(第九章),山西青少年研究所伊伟(附录)。全书由刘俊生统稿,赵公民审定。
限于水平和时间,书中难免有疏漏之处,敬请谅解。殷切期待读者和专家学者批评指正与赐教。
编者
2017年6月于中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