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一 认知会计和会计目标

任务描述

会计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先后经历了古代会计、近代会计和现代会计。了解中西方会计的产生和发展历史,认知会计的概念和基本特点,理解会计的基本职能、一般对象、目标、基本假设和会计核算的基础。

知识准备

一、会计的概念和基本特点

1.会计的产生和发展

会计(Accounting)的产生和发展是随着人们的生产实践和管理上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

人类要生存,社会要发展,就要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基础。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一方面创造物质财富,取得一定的劳动成果;另一方面要发生劳动耗费,包括人力、物力的耗费。在生产活动中,人们总是想以尽可能少的劳动耗费创造尽可能多的劳动成果。为达到此目的,人们一方面要不断改进生产技术,另一方面,就有必要采用一定的方法对劳动耗费以及所取得的劳动成果进行观察、计量、记录和计算,于是,会计就产生了。

提示

会计诞生在何时、发源于何地,至今尚很难确切地加以指明。但会计的萌芽一定源于人类认知了数字之后。

最初的会计只是生产职能的附带部分,是同其他计算活动混合在一起的,在生产时间之外附带地把收、支记载下来,并没有专职人员来从事会计工作。当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生产过程趋于复杂,出现了大量的剩余产品,人类需要进一步控制和总结生产活动时,会计的重要性就越来越大,会计才逐渐从生产职能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具有独立职能的管理活动。据马克思考证,在原始的规模小的印度公社已经有了一个记账员,登记农业项目,登记和记录与此有关的一切事项。

(1)我国会计的产生和发展

“自有天下之经济,便必有天下之会计。经济世界有多大,会计世界也便会有多大”。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就出现了“结绳记事”“刻契记数”等简单的计量和记录行为。“会计”一词最早出现于西周时期。西周王朝设置“司书”“司会”等官职,来掌管国家和地方的钱粮赋税,进行月计岁会。这是我国会计发展史上的重大进步。西周的《周礼·天官》中有“月计岁会”的说法,还有“参互、月要、岁会”记载,分别相当于现在的旬报、月报和年报。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会计的发展,先后出现了早期会计账簿的雏形——“籍书”或称“簿书”,用“入、出”作为记账符号来反映各种经济收入和支出事项。“入-出=余”的基本结算公式在秦代得到普遍运用。西汉王朝制定了《上计律》,赋予了会计以法律权威,并创立了“上计簿”,确立了中式会计报告的基本形态。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年复一年的战火,造成了社会经济的衰落,使得会计发展的步伐滞缓或停顿。隋朝建立后,在官制方面设立“度支”一部,通过记账、户籍制度把赋役征收制度与会计控制方法基本统一起来。唐宋时代是我国封建经济发展的繁荣时期,也是中式会计全面发展的辉煌时期。唐朝晚期已有“计册”制度,流水账和誊清账已初步形成,分别相似于现在的日记账和分类账。唐末宋初创立和运用了“四柱结算法”。所谓“四柱”是指旧管(相当于“期初结存”)、新收(相当于“本期收入”)、开除(相当于“本期支出”)、实在(相当于“期末结存”)四个部分。“四柱结算法”把一定时期内财物收支记录,通过“旧管+新收-开除=实在”这一平衡公式加以归纳。唐朝李吉甫所著的《元和国计簿》是我国最早的会计专辑。明朝制定了加强专库管理的“实物盘点制度”,并使用了“盘点清单”。传统意义上的“账房”会计组织形式就诞生于明朝民间。明末清初,社会经济发生变化,新的经营管理制度和新的会计核算方法应运而生。在“四柱结算法”的基础上又产生了“龙门账”,即把一定时期内全部账目分为“进”(相当于各项收入)、“缴”(相当于各项支出)、“存”(相当于各项资产)、“该”(相当于各项负债)四类,运用“进-缴=存-该”的平衡公式计算盈亏,编制“进缴表”和“存该表”,分别相当于现代的“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清乾隆嘉庆年间,一种比较成熟的复式记账法——“四脚账”广为应用,即对每一笔账项既登记“来账”,又登记“去账”,反映同一账项的来龙去脉。清朝末年,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由于西式簿记传入的影响,以新式银行业为先驱的民间会计,开始走上改良会计的道路,出现了《中式改良簿记》。民国时期,国民政府实施了相对统一的会计制度,新式会计人才取代了旧式账房先生。

提示

据《孟子》记载:“孔子尝为委吏矣,曰:会计当而己矣”。孔子把会计工作的精髓归结于“当”字之上。“当”的含义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三点:一是对发生的经济收支事项要遵循财制,处理得当;二是对会计事项的计算、记录要正确;三是从统治者的角度来讲,要善于选择合格的、适当的会计人才。清代学者焦循曾对《孟子正义》中“会计”二字作如下解释:“零星算之为计,总合算之为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财政部先后多次制定统一的会计制度,指导全国的会计工作。1963年1月,国务院发布《会计人员职权试行条例》,第一次明确了会计人员的职责、权限、任免、奖惩等内容。1980年1月和9月,中国会计学会和中国成本研究会相继成立。1985年1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该法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工作的第一部根本大法。1993年、1999年和2017年分别对其进行了修订。1992年5月财政部与国家体改委联合颁发了《股份制企业会计制度》,较多地借鉴了国际会计惯例。同年11月,财政部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财务通则》,实现了改革会计核算制度和财务管理模式的重要转变。1998年经过修订,财政部又颁布了《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为了规范企业财务会计报告,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2000年6月国务院发布了《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同年12月,财政部还颁布了有助于规范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新《企业会计制度》。世纪之交,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电子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现代会计的发展和变革也越来越快。2006年2月,财政部发布了39项企业会计准则和48项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到2008年底,所有大中型企业也执行新会计准则。以上行动标志着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需求、与国际惯例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和注册会计师审计体系的正式建立。为了规范企业会计行为,促进小企业可持续发展,2011年财政部出台了《小企业会计准则》,自2013年1月1日起在小企业范围内施行。

2014年—2017年,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进一步规范会计计量的方法,财政部先后修订企业基本准则1项、修订企业具体准则10项,新发布企业具体准则4项,至此,我国《企业会计准则》有基本准则1项,具体准则42项。

小贴士

20世纪中国十大会计名家:①中国第一位会计师谢霖(1885—1969);②立信会计鼻祖、“中国会计之父”的潘序伦(1893—1985);③替上海交易所设计会计制度的徐永祚(1891—1959);④现代政府会计制度的设计者雍家源(1898—1975);⑤敢于挑战洋会计师的奚玉书(1902—1982);⑥最早介绍西方现代会计理论的赵锡禹(1901—1970);⑦移植苏联国营会计方法的余肇池(1892—1968);⑧主管全国会计事务首位官员安绍芸(1900—1976);⑨自学成才的会计专家顾准(1915—1974);⑩为中国会计准则绞尽脑汁的杨纪琬(1917—1999)。

(2)西方会计的产生和发展

在西方,随着自然经济、商品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从业主经营的手工作坊到合伙制的出现,从股份公司的兴起到跨国公司的涌现,会计始终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先后经历了从古代会计、近代会计到现代会计的历史变革。

① 古代会计(公元15世纪中叶以前)。由于生产力水平比较低,商品经济尚不发达,早先的会计仅仅是一种极其简单的计量和记录行为。随着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生产活动以小生产为主,有了一定的简单商品生产,出现了剩余产品;同时,生产开始了社会化,直接的生产过程已经采取共同劳动的协作形式,不再是个体劳动。这时会计才逐渐从生产职能中分离出来,成为由当事人采用专门方法进行的一种核算活动。其主要特征是单式簿记。单式簿记对经济事项的发生,主要采取序时流水登记的方法,平时只登记货币资金的收付和债权债务业务。这一时期,会计由脱离生产的人担任,社会上只有少数人知晓会计原理,此时会计很不成熟,还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其专门方法远未形成,它仅扮演着“账房管家”的角色。

② 近代会计(15世纪中叶到20世纪四五十年代)。公元15世纪,伴随着意大利北部城市地区手工业的兴起和商业、银行业的繁荣,世界上最早的借贷复式簿记账册开始诞生。1494年,意大利数学家卢卡·帕乔利出版了《算术、几何、比与比例概要》一书,是会计发展史上第一个里程碑,它标志着近代会计的开端。该书第一篇第十一卷“簿记论”,第一次系统地总结和介绍了以威尼斯复式簿记为主的借贷复式记账法,为借贷复式簿记在世界范围的传播奠定了基础。帕乔利之后的300年间,会计面临着一个相对稳定的商业资本主义背景,其主要职能是资产的记录和保管,借以防止因贪污盗窃而遭受损失。1581年,威尼斯“会计学院”的建立,表明会计已作为一门学科在学校里传播。18—19世纪英国爆发了工业革命,早期的成本计算会计应运而生。19世纪中叶以后,股份公司在西方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并成为企业组织的主要形式。在经营方式上,股东直接从事经营管理。此时会计服务的对象主要是公司内部管理。为了防止公司经营者的舞弊行为,保护投资者的权益,英国首先出现了以审查会计报表真实性为目标的独立审计。1854年,英国苏格兰爱丁堡会计师公会的成立,是会计发展史上第二个里程碑,它标志着会计开始作为一种专门职业而存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取代了英国的地位。1911年泰罗的《科学管理原理》出版,产生了标准成本会计,是会计发展史上第三个里程碑。美国在经历了1929—1933年经济危机后,开始着手制定会计准则,用以规范会计行为,于是形成了以提供对外财务信息为主要任务的财务会计。到这一时期,会计方法已经比较完善,会计科学也比较成熟。

卢卡·帕乔利(1445—1517)

提示

近代会计同古代会计相比,其主要特点是:一方面,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得会计有可能充分地运用货币形式,作为计量、记录和报告的手段;另一方面,会计的记录采用了复式记账法,形成了一个严密的账户体系。

③ 现代会计(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后)。1939年,美国第一份“公认会计准则”的“会计研究公报”的出现是现代会计的起点。20世纪5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蓬勃兴起,直接导致国际会计的产生。1973年,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成立,随即发布了一系列国际会计准则,引导各国会计逐步走向国际化。由于企业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大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管理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一方面为适应管理的需要,系统的成本计算、有组织的内部控制制度等相继形成,成本会计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另一方面企业管理对会计资料的迫切需要,促进了一个新的会计分支,即管理会计在原来成本会计基础上迅速成长,并从传统会计中分离出来,形成了一个与财务会计相对独立的领域。管理会计的产生,极大地丰富了会计的内容,是会计发展史上第四个里程碑。世纪之交,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现代会计由手工簿记系统发展为电子数据处理系统(EDP会计)和网络系统。会计处理的电算化,是会计在记录和计算技术方面的重大革命,是会计发展史上第五个里程碑。它大大促进了会计信息的传递,有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使用效率,必将把会计工作带入一个崭新的变革时期。

提示

现代会计的标志是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分离和会计电算化的出现。

动脑筋

2006年2月,财政部发布了39项企业会计准则和48项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中国会计走上了与国际会计趋同的道路,这是一种历史必然吗?

2.会计的概念

早期的会计只是运用一些简单的计量、记录方法,1494年以后,会计才逐渐从其他学科中独立出来,真正开始划时代的飞跃。由于会计是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和管理上的要求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它的内涵和外延十分丰富,因此,虽然会计产生的历史相当悠久,但时至今日,人们对会计本质的认识仍众说纷纭,尚无一个完整和公认的定义。

提示

认识会计的本质,其意义在于把握会计的发展方向。

我们认为,现代会计是指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采用一系列专门的方法和程序,对企业等经济组织的经济活动进行全面、连续、系统、综合的核算和监督,提供可靠、相关的信息,以满足信息使用者经济决策需要的一种管理活动。

小贴士

人们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对会计本质进行考察,形成了对会计本质的不同表述,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如下几种。①会计方法论。认为会计的本质是一种“管理方法”,具体表现为会计是一种记账、算账和报账的方法。②会计技术论。认为会计的本质是一种“技术”,是文字和数量相结合的应用技术。③会计工具论。认为会计的本质是一种“管理工具”,主要为管理提供资料,强调会计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核算作用。④会计艺术论。认为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工作时具有一定的艺术特性。⑤会计信息系统论。认为会计的本质是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⑥会计管理活动论。认为会计的本质是一项管理活动。⑦会计综合论。认为会计既是一个信息系统,又是一项管理活动。

3.会计的基本特点

(1)以货币作为主要的计量单位。为了对企业等经济组织的经济活动过程进行计量和记录,会计通常要使用实物、劳动和货币三种计量单位。其中,实物计量单位(如千克、米、件等)可以为经济管理提供必需的实物量指标,但无法进行综合计量和记录;劳动计量单位(如工作日、工时等)可以为经济管理提供劳动消耗量指标,但现阶段同样不具有综合性;唯一具有综合性的就是货币计量单位(如元、角、分等),因为在商品经济条件下,货币是一切商品共同的等价形式,只有借助统一的货币,才可以将复杂的不同质的经济活动加以综合计量和记录,以取得各种总括的价值指标。对经济活动实施价值管理,是会计与其他经济管理活动最主要的区别。

提示

其他经济管理活动如生产经营管理等,也可以采用货币计量单位,但它只是众多计量单位中的一种,并不是主要计量单位。

(2)对经济活动进行全面、连续、系统和综合的核算和监督。全面是指对各种经济活动都要能反映其来龙去脉,不得遗漏;连续是指按照经济活动发生时间的顺序逐笔、逐日记录,不允许中断和间断;系统是指对各种经济活动的记录要采用一系列专门的方法,遵循一定的处理程序,分门别类并且科学有序地进行;综合是指以货币作为统一的计量单位。

(3)以合法凭证为依据。会计对任何一项经济活动的反映和记录,都必须以合法的凭证为依据。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对于取得或填制的凭证,必须先审核,以保证其真实性,然后才能作为核算和监督的依据。因此,会计提供的信息具有可验证性。

(4)有一套完整的方法体系。会计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设置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等一个完整的方法体系,并通过这些方法的相互联系和配合,来核算和监督经济活动的全过程及结果,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提供必要的会计信息。会计的这一特点,显示了会计核算具有很强的专业技术性,凸显了会计信息生成之流程的严密性,保证了信息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二、会计的基本职能及一般对象

1.会计的基本职能

会计职能(Function of Accounting)是指会计在经济管理活动中所具有的客观功能。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曾指出:“过程(商品生产过程)越是按社会的规模进行,越是失去纯粹个人的性质,作为对过程的控制和观念总结的簿记就越是必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1972年版第152页)这里所说的“对过程的控制和观念总结的簿记”,就是指会计。我国《会计法》第五条将会计的基本职能确定为核算和监督,即进行会计核算和实行会计监督。

提示

会计职能的外在表现,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会计作用。

(1)会计核算职能,指会计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运用一系列专门方法,对特定单位的经济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连续、系统、全面、综合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为有关方面提供管理所需要的各种会计信息。

提示

会计核算是会计工作的基础,它是通过记账、算账和报账三个过程来体现的。记账就是把一个特定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所发生的经济事项,运用一定的程序和方法,在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上进行记录和反映的过程。算账就是运用一定的程序和专门方法,对会计核算对象进行归类和计算的过程。报账是在记账和算账的基础上,通过会计报表的形式,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相关的会计信息。会计核算贯穿于会计活动的始终。以会计时间划分,会计核算包括事前核算、事中核算和事后核算。会计核算的要求:真实、准确、完整、及时。

(2)会计监督职能,指会计人员以国家财经政策、法规、制度及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等为依据,对特定主体的经济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从合理性、合法性及有效性等方面进行审查、评价和控制,以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和有效性。

提示

会计监督是通过不同的主体来进行的。我国目前的会计监督是由单位内部会计监督、社会监督(注册会计师审计)和政府监督(包括财政、审计、税务等其他相关职能部门监督)三部分共同组成的。本书仅介绍单位内部会计监督。会计监督贯穿于会计活动的始终。以会计时间划分,会计监督包括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督。

(3)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的关系。二者不可分割、相辅相成。会计核算是会计监督的基础,只有正确地进行会计核算,会计监督才能有真实可靠的依据;会计监督是会计核算的保证,如果只有会计核算而不进行严格的监督,会计核算所提供的信息质量就不高,甚至会变得毫无意义。因此,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两个职能贯穿于会计工作的始终,只有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充分发挥会计在经济管理中的作用。

小贴士

会计的职能是随着会计的发展而发展的。在一定历史时期,会计职能与其所处时代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管理要求是相适应的。现阶段,会计学界出现了会计多职能理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是“会计六职能说”,即会计除具有传统的核算和监督职能外,还有预测、决策、分析和控制四项职能。

2.会计的对象

(1)会计的一般对象。会计对象(Object of Accounting)是指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会计的对象存在于社会再生产过程之中。社会再生产过程分为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它包括多种多样的经济活动,具体表现为价值运动和使用价值运动。因为使用价值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计量尺度,不便于比较和汇总,而会计是以货币作为主要的计量单位,借助价值形式能达到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交易或事项的目的。所以会计所核算和监督的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价值运动。这种价值运动是能用货币连续、系统、全面、综合表现的,也可叫资金运动,这就是会计的一般对象。

微课:会计对象

提示

资金是指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财产物资的货币表现。

(2)制造业企业的资金运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在不同的单位里,其表现方式是不完全相同的。由于制造业企业生产经营过程比较复杂又最为完整,下面以制造业企业为例,来阐述其资金运动的具体表现方式。

制造业企业资金运动的方式具体表现为资金进入企业、资金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循环与周转和资金退出企业。

① 资金进入企业。企业通过各种方式筹集资金,便形成了资金进入企业。其来源主要包括所有者的资金投入和债权人的资金投入,前者构成了企业的所有者权益,后者则形成了企业的负债。

② 资金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循环与周转。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包括供应、生产和销售等环节。在供应过程中,企业要用筹集到的货币资金去购买材料物资,企业资金由货币资金形态转化为储备资金(主要是指原材料等物资占用的资金)。进入生产过程后,生产部门领取和耗用各种材料物资,这时储备资金又转变为生产资金(主要是指在产品、半成品等占用的资金)。产品生产完工后,生产资金又转化为成品资金(主要是指库存商品等占用的资金)。将库存商品出售后,成品资金又转化为货币资金。企业的资金,随着供、产、销三个过程的进行,从货币资金开始,依次转化为储备资金、生产资金、成品资金,最后又回到货币资金,这一转化过程叫做资金循环。资金周而复始的循环称为资金周转。资金的循环与周转就是各种资金形态在生产过程中的相继进行和并列存在的对立统一。

③ 资金退出企业。资金退出企业是指企业的资金不再参与生产经营过程中资金的循环与周转,而游离于企业资金运动之外,如上交税费、偿还各项债务、向投资者分配利润等。

制造业企业的资金运动如图2-1所示。

图2-1 制造业企业的资金运动

三、会计目标

会计目标(Target of Accounting)是指会计工作所要达到的目的。会计的最终目标是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具体目标是提供会计信息使用者所需要的会计信息。会计目标要反映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明确向谁提供信息以及提供什么样的信息,以利于信息使用者进行经济决策。

现代会计目标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1.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对决策有用的信息

会计作为一项管理活动,要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有助于其做出正确决策的数量化信息,包括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信息。例如,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需要大量可靠且相关的会计信息,而会计信息的提供又必须依赖于会计人员所从事的工作,这时,会计工作就必须以提供信息服务于决策为目标取向。如果会计人员提供的会计信息对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没有帮助,那么会计工作就失去了意义。因此,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是会计工作的基本目标。

提示

会计信息使用者包括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会计信息的外部使用者具体包括投资者、债权人、政府部门、社会公众。投资者包括现有的和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主要包括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企业债券购买人及其他提供信贷的单位和个人。会计信息的内部使用者主要是指企业内部管理者及企业职工。

2.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

在现代企业中,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企业管理层接受委托人委托,代为经营管理企业及其各项资产,因而负有受托责任。由于委托人的所有者十分关注资本的保值和增值,需要定期了解企业管理层保管和使用资产的情况,决定是否需要调整投资政策,是否需要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是否需要更换管理层等。因此,会计的目标应能充分体现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以有助于委托人的所有者正确评价企业的经营管理责任和资源使用的有效性。

请注意

受托责任和决策有用并不是相互冲突的两个目标,彼此不能完全割裂,而是互相包容和促进的。

四、会计基本假设

会计的产生与发展离不开特定的社会经济环境,这种社会经济环境决定了会计管理活动中必然存在着许多不可确知的或变化不定的因素。因此,会计要对企业发生的各种经济活动进行有效的核算和监督,就必须对会计领域中的一些未知因素做出合理的假设。所谓会计假设又称为会计假定(The Basic Postulates of Accounting),是指对那些未经确切认识或无法正面论证的经济事物和会计现象,根据客观的正常情况或趋势所作出的合乎逻辑的推断,是日常会计处理的前提或必要条件。从会计目标的角度看,会计目标的实现也是以会计基本假设为前提来推定和假定谁是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以及会计信息的使用者需要什么样的会计信息。

提示

会计假设决不是毫无根据的主观臆造,而是在长期的会计实践中,人们逐渐认识到的普遍公理。这些公理不需加以证明和验证就能被公众承认,它代表了人们对正确开展会计工作所遵循若干要求的科学判断,是建立企业会计准则的理论基石。正如在交通规则中,为了确保交通秩序,要求来往行人和车辆等必须靠右行的道理一样,会计基本假设是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前提条件。

根据我国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会计基本假设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四个假设。

1.会计主体假设——界定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

会计主体又称为会计个体(Accounting Entity),是指会计为其服务的特定单位或组织。会计主体规定了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空间范围,明确了会计人员为谁核算、核算谁的经济业务。典型的会计主体是企业。在会计主体假设下,企业应当对其本身发生的交易或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反映企业本身所从事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企业的经营活动必须与企业的相关利益主体如投资者、债权人等以及其他企业的经营活动区分开来,这样才能使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竞争主体。会计核算工作中通常所讲的资产和负债的确认、收入的取得、费用的发生等,都是针对特定会计主体而言的。会计核算依据这一假设,才能真实、正确地反映企业本身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以满足企业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要求,并便于会计信息使用者根据会计信息做出正确的决策。可见,明确界定会计主体是开展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工作的重要前提。

动脑筋

A公司向B公司销售一批商品,货款已收到并存入银行。该经济业务发生后,A、B两公司应如何设定会计主体进行会计核算?

会计主体与法律主体并非同一概念。按照法律规定,法人是可用本身名义掌握财产、享受利益和履行各种法律上的有效行为。一般来说,法律主体必然是会计主体,但会计主体并不一定是法律主体。任何在工商管理部门登记注册的企业,都是会计主体。作为会计主体,它必须能够控制主体所拥有的经济资源并对此负有法律责任。会计主体可以是独立法人,也可以是非法人单位(如合伙企业);可以是一个企业,也可以是企业内部的某一单位或一个特定的部分(如企业的分公司、企业设立的销售部);可以是单一企业,也可以是由几个企业组成的企业集团。例如,某基金管理公司管理了6只证券投资基金。对于该公司而言,公司既是法律主体,又是会计主体。而各只基金尽管不属于法律主体,但需要单独核算,并向基金持有人定期披露基金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等,因此,每只基金也属于会计主体。

提示

会计主体可以是以营利为目的的各种性质的企业,如公司、工厂等,也可以是非营利组织,如机关、学校、社会团体等。但会计主体由于以营利性的企业最为典型,会计业务也较全面,所以本书的会计主体均以企业为例。

2.持续经营假设——界定会计核算的时间范围

持续经营(Going Concern)是指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将无限期地延续下去,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不会面临破产、清算和解散等而不复存在。持续经营假设,规定了会计核算的时间范围。会计核算只有以企业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企业才能按照既定的用途使用现有的资产。企业的销货款在未来按期收回,企业所承担的债务能按事先承诺的条件去清偿。持续经营假设能解决有关财产计价、费用摊销和预提、收益确认等问题,使企业在会计信息的搜集和处理上所使用的会计处理方法保持稳定,企业的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才能真实可靠。

动脑筋

张军和王晨合伙开办了一家罗马婚庆公司,公司自成立以来经营发展状况良好,经济效益稳步提升。该公司使用一台进口摄像器材,其价值120000元,使用年限10年,每月计提折旧1000元。请问罗马婚庆公司对摄像器材计提折旧是以什么会计假设为前提的?如何理解?

企业持续经营假设与会计主体假设有着密切的联系。持续经营假设是在确定了企业是会计主体之后做出的规定。只有设定企业在可预见的未来能持续经营下去,才能进一步选择和确定会计核算的具体方法。

请注意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任何企业都存在破产、清算的风险,企业不能持续经营的可能性总是存在的。企业应定期对其持续经营假设做出分析和判断。如果可以判断企业不会持续经营,就应当改变会计核算的方法,并在企业财务会计报告中做出相应披露。当然,企业一旦面临破产、清算或改组,必须通过一定的法律程序使破产或清算得以批准,在没有获得批准前,不得改变持续经营假设下的会计原则和方法。

3.会计分期假设——界定会计结算账目和编制会计报表的时间范围

会计分期(Accounting Period)是指将一个企业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人为划分为若干连续的、长短相等的会计期间,以便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会计报表。会计分期假设是对持续经营假设的一个必要的补充。

企业的经营活动是连续不断进行的,在时间上具有不间断性。要对连续不断的经营活动过程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从而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满足企业内外会计信息使用者经营和投资决策的需要,会计首先必须解决企业经营活动从什么时候开始,又到什么时候终止,以便对其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进行总括反映。显然,在实际工作中,等到企业歇业时一次性地核算盈亏,既是不允许的,也是行不通的。因此,就需要将企业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人为地划分为若干个期间,以便确认某个会计期间的收入、费用和利润,确认某个会计期末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定期编制会计报表。

请注意

企业的经营活动并不会因会计期间的划分而停止,会计期间的划分与企业的生命没有必然的联系。

在会计分期假设下,企业应当划分会计期间。根据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会计期间分为年度、半年度、季度和月度。年度、半年度、季度和月度均按公历起讫日期确定。以每年1月1日至12月31日作为一个会计期间称为会计年度,它是最重要的会计期间;短于一个完整的会计年度的报告期间如半年度、季度和月度等,统称为会计中期。

小贴士

会计年度可以与公历年度相同,也可以按照各国会计核算的不同要求以其他月份作为会计年度的起始,如“三月制”“六月制”和“九月制”等。中国、德国、西班牙、俄罗斯、朝鲜等采用历年制,即从公历1月1日到12月31日为一个会计年度;英国、丹麦、加拿大、日本、新加坡等采用“三月制”,即从4月1日到次年的3月31日为一个会计年度;瑞典、澳大利亚、埃及、苏丹等采用“六月制”,即从7月1日到次年的6月30日为一个会计年度;美国、泰国、斯里兰卡等采用“九月制”,即从10月1日到次年的9月30日为一个会计年度。此外,会计年度的起始还有其他类型的有:阿富汗从3月21日至次年3月20日;尼泊尔从7月16日至次年7月15日;土耳其从3月至次年2月;埃塞俄比亚从7月8日至次年7月7日;阿根廷从11月至次年10月等。

提示

明确会计分期假设意义重大。因为有了会计分期假设,才产生了本期与前期、后期的差别,不同类型的会计主体才有了记账的基础,进而出现了应收、应付、折旧、递延、预提、摊销等会计处理方法。

4.货币计量假设——界定会计核算的统一度量手段

货币计量(Monetary Unit)是指企业在会计核算过程中采用货币作为统一的主要计量单位,确认计量和报告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在会计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过程中选择货币作为基础工具进行计量,是由货币本身的属性决定的。货币是商品一般等价物,是衡量一般商品价值的共同尺度,可作为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和支付手段。其他计量单位如重量、台、件等,都只能从一个侧面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无法在量上进行汇总和比较,不便于会计计量和经营管理。

货币计量假设,规定了会计核算的统一计量尺度——货币,还包含两层含义。

(1)记账本位币(用于记账的货币)的选择。会计核算应以人民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业务收支以人民币以外的货币为主的企业,也可以选择人民币以外的一种货币即外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但编制的会计报表应当折算为人民币反映。在境外设立的中国企业向国内报送的会计报表,应当折算为人民币。这里的外币通常指本国货币以外的其他国家或地区的货币。

(2)币值稳定的假设,即在一般情况下会计核算应当按照币值稳定的原则进行。对于货币购买能力的波动可以不予考虑,否则,货币计量假设就不能成立。

小贴士

人民币与外币折算的表示方法

人民币与外币折算有两种表示方法:一是直接标价法,例如1美元=6.9727元人民币;二是间接标价法,例如1元人民币=0.1434美元。

请注意

会计核算统一采用货币计量也存在缺陷,例如:企业经营战略、研发能力、市场竞争力等因素会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产生重大影响,但这些因素往往难以用货币来计量,而这些信息对于使用者决策又相当重要。为此,企业可以在会计报表中补充披露有关非财务信息来弥补上述缺陷。

提示

会计基本假设所包括的内容,具有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关系。会计主体确立了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持续经营与会计分期确立了会计核算的时间长度,而货币计量则为会计核算提供了必要手段。没有会计主体,就没有持续经营;没有持续经营,就不会有会计分期;没有货币计量,就不会有现代会计。

五、会计核算的基础

会计核算的基础,主要是针对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业务处理时,如何界定收入、费用的归属期间所作的基础规定。由于会计分期假设,出现了不同会计期间,产生了当期与前期、后期的差别。又因为收入和费用在发生时,经常会出现其相关的权责发生期与现款收付期分属于不同会计期间的情况,这时,会计人员就需要遵循统一的核算基础来合理判断收入和费用的归属期间,以便正确计算不同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即盈亏。

请注意

会计基础的确认和计量是针对利润表中收入和费用的确认和计量。

在会计实务中,对于收入和费用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基础一般有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两种。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会计核算应当采用权责发生制作为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基础。

1.权责发生制

权责发生制(Accrual Basis)是指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处理;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在当期收付,也不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处理。在权责发生制基础下,应计入某一会计期间的收入和费用与款项的实际收付并不是一回事。例如,款项已经收到,但销售并未实现;或者款项已经支付,但并不是为本期生产经营活动而发生的。判别、甄定应该计入某一会计期间的收入和费用的经济业务,其标准是对企业经济资源和义务确实产生了影响,且这种影响是以权利和责任的发生与否为依据来加以判断的。如果权责关系发生于不同期间,就应运用应收、应付、预收、预付和待摊、预提等一系列会计处理方法,以便真实地反映某一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

提示

权责发生制主要是从时间上规定会计确认的基础,其核心是根据权责实际发生期来确认收入和费用。

2.收付实现制

收付实现制(Cash Basis)是指以收到或支付现金作为确认收入和费用的依据,即收到现金时确认收入,支出现金时确认费用。目前,我国行政单位采用收付实现制,事业单位除经营业务采用权责发生制外,其他大部分业务都采用收付实现制。

典型任务举例

1.资料

苏淮公司2018年6月发生的部分经济业务如表2-1白色部分所示。

表2-1

2.要求

请分别采用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确认其收入和费用的归属期,并计算苏淮公司2018年6月的盈亏。

3.工作过程

步骤1:明确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两大会计核算的基础。

步骤2:认知苏淮公司2018年6月发生的部分经济业务内容、业务发生期和现款收付期。

步骤3:分别判断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下的收入、费用归属期,见表2-1灰色部分。

步骤4:根据步骤3的判断结果,分别计算苏淮公司2018年6月的盈亏,具体计算过程和结果见表2-1最后两行灰色部分。

提示

从表2-1中可以看出,同样的经济业务,采用不同的记账基础,其收入与费用各不相同,盈亏计算的结果也不一样。

职业能力训练

1.判断题(正确的在括号内打“√”,错误的打“×”)

(1)会计是随着人们的生产实践和管理上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先后经历了古代会计、近代会计和现代会计。()

(2)中国第一位会计师是立信会计鼻祖潘序伦先生。()

(3)唐末宋初创立和运用了“龙门账”,它所编制的“进缴表”和“存该表”,分别相当于现在的“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

(4)会计主体不同于法律主体。法律主体必然是会计主体,但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律主体。()

(5)会计工作的唯一目标就是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

2.选择题(下列答案中有一项或多项是正确的,将正确答案前英文字母填入括号内)

(1)会计的基本假设包括()。

A.会计主体

B.会计分期

C.持续经营

D.货币计量

(2)制造业企业资金运动的具体表现方式为()。

A.资金进入企业

B.资金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周转

C.资金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循环与周转

D.资金退出企业

(3)会计信息的外部使用者具体包括()。

A.投资者

B.债权人

C.政府部门

D.社会公众

(4)会计的基本职能是()。

A.核算

B.预测

C.控制

D.监督

(5)会计核算的基础一般有()。

A.权责发生制

B.财产盘存制

C.会计基本假设

D.现金收付制

3.任务实训

[实训目的] 掌握会计核算对象的确认方法。

[实训资料] 北辰公司2018年12月发生下列部分经济业务。

(1)销售商品当即收回货款。

(2)与亨达公司签订一份购销合同计划。

(3)向希望小学捐款。

(4)经董事会商议,决定于2019年1月中旬购买一部分国债。

(5)公司李副经理出差归来报销差旅费。

(6)生产车间到仓库领用材料,用于生产A产品。

(7)购买一台设备,经安装调试,已投入使用。

(8)公司2019年费用预算顺利通过董事会决议。

(9)从当地人才市场引进一批研究生和大学生。

(10)董事会向生产和销售部门下达生产任务书。

[实训要求] 根据会计核算对象的性质,确定上述经济业务中哪些属于会计核算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