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永远不要给自己设限
- 不讨好,不将就,做喜欢的自己
- 琼华
- 2208字
- 2019-08-07 17:14:12
生活中,总有一些隐形的条条框框约束着我们,比如,如果你到了三十岁还没有男朋友,那就是剩女;如果你到了四十岁事业还没有起步,那这辈子基本就这样庸碌无为了;读书这件事最好发生在三十岁之前,如果你五十岁还有读大学的想法,那就有点儿天方夜谭了;刚毕业的你总觉得这时候太穷不适合谈恋爱,当你有了积蓄,却又发现遍地的帅哥美女竟没一个能走进你的心里;你因为生养子女脱离职场三五年,再回去时,已没了当年的雄心壮志,却还自我安慰着,一份工作而已,何必对自己要求那么高。
这样的条条框框比比皆是,从生活到工作,从读书到职场,在巨大的世俗和舆论压力中,我们大多行走在边框之内,好像一触碰就会被伤得体无完肤。直到花甲之年,我们回顾自己已经走过的大半个人生,审视那些曾被我们贴上后悔标签的事情,也只能无奈地长叹。
然而,为什么一定要在条框内行走?为什么一定要遵从世俗的眼光给自己设定无数个界限?为什么我们的人生之路不能由自己来掌舵?
一位做速冻水饺的企业家,五十岁之前还是南方某地级市的一个普通人。他曾在某国企做事,不巧遭遇第一批下岗,之后他经历了很多事情:当临时工,开小报亭,卖菜,卖馄饨。这些营生都做得普普通通, 勉强解决温饱。
一年冬天,他从南方到东北探亲,偶然发现爱吃饺子的东北人将吃不完的饺子放在室外,饺子冻得跟冰块一般,却可以保存到春天,连口感都不会变。这个普通的小常识带给他一个灵感。回去之后,他便研究起冻饺子、冻馄饨来。
经过几番探索,他终于研制出可以长时间保鲜却又不影响口感的速冻饺子,在从前那个没有速冻饺子概念的时代,他率先占据这一市场,速冻产品很快就受到城市里因工作繁忙而喜欢吃速食的年轻职场人的喜爱,并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成立公司的那一年,他已年近六十岁。
看到过一个新闻,哈佛一年一度的开学典礼上迎来了一位高龄女学生。她是一位有着三个儿女,五个孙辈的六十三岁老奶奶。
很多人不理解,都这么大年纪了,还上什么大学?更有不少人开玩笑调侃,进是进去了,她这样能拿到毕业证吗?
大家的关注点全都集中在老奶奶的年龄上,却极少有人为她的精神所打动。
据闻,在哈佛读书是老奶奶毕生的梦想,年轻时本可以入读的她因为家里的一些事情不得已放弃,事情解决之后,她便嫁了人,之后在家庭主妇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等把孩子们养大纷纷离家求学,她则一个人学起感兴趣的西方文学来。与此同时,她还将自己教养子女的心得发在脸书上,因为点击率很高而受到出版社的关注,于是她出了书。同时她又考取了会计师证,成了一名会计。
时间一年一年地过去,尽管她做着一份薪水不错的工作,业余时间坚持写作,但她最想做的那件事仍旧装在她的心里。在某个无眠的夜晚,她决定重新报考哈佛。
意外的是,孙子降临了。因为儿子工作地点的迁移,她不得不帮忙照看,考哈佛的夙愿被再一次搁置。当孙子长大成人,她也从公司退休回家,她认为是时候为自己去做些什么了。
于是,她花了两年时间准备哈佛的入学考试,在第三年得偿所愿。
倘若那位企业家也如常人一般,于知天命的年纪便不再对自己能做什么抱以希望,那么,他就不会开创属于自己事业的第二春;倘若那位六十多岁还坚持要读哈佛的老奶奶早在相夫教子的时候就将这个梦想放弃,选择安逸平和的晚年生活,那她也不会成为哈佛的学生。
永远都不要给自己设限,想到了就去做,即使有很多阻挠和压力摆在你面前,也不能因此就违背了自己的初心。
既然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人生轨迹,又为何一定要遵从那些条条框框,去过看上去好似在同一个模具打制下的生活?很多事情,一旦被架上标有刻度的时间和标准,就会失去其本身的味道,也会让你对自己陷入一次又一次的失望之中,从而得出一个消极的结论,那就是我做不了这件事。
多年前,苏樱曾跟我吐槽过她的一位同事。同事名叫小周,和她同时进入公司,关系相处得不错,算是职场里有私交的那种。
刚参加工作时的苏樱其实很有理想,她不想只做一个简单的银行柜员,尽管柜员没有存款压力。她打算考研,出来之后能去贷款部或是做理财。我那时觉得她是我们几个人当中最有上进心和拼搏心的人。
也许是工作太忙,分散了苏樱不少精力,每天累到八九点的她根本就没有办法做到,回去还看书做题。她的研究生入学成绩可想而知。受了打击的苏樱本想第二年接着考,不料考场失意的她意外收获了一份令人羡慕的爱情。对方是她暗恋多年的学长,两人在一次校友会上重逢,迅速点燃爱的火把,恋爱一年后便走入婚姻殿堂,两年后有了他们的第一个孩子。
此时的苏樱被突如其来的家庭琐事搅得连工作都没了心思,更别提她之后跟我提到的CFA(特许金融分析师)。她甚至无奈地对我讲:“我都是孩子的妈了,还考什么CFA啊,算了吧,谁不是这么过的。”
可偏巧小周就不是这么过的。
说起来,前半段小周的经历和她差不多,都是早早地结婚生子。不同的是,小周竟然在小孩两周岁的时候准备出国读研。
苏樱当时就跟我吐槽:“你说她是不是有病?孩子还那么小,她出什么国?再说了,都三十岁的人了,还读什么书,倒不如存点儿钱留给孩子。现在出国留学可不是香饽饽了,都是亏本买卖。”
然而,回来之后的小周跳槽到了一家外资银行做外汇,之后不久跟一位留学生朋友开创了互联网金融公司,而她的孩子并没有受到任何影响。
事实上,并不是小周比苏樱聪明,也不是小周比苏樱更有能力,而是小周将自己想做的事情付诸了行动,在付诸行动之前,她并未因为周边人的异议而改变自己的决定。她就这么去做了,所以从某种角度来讲,她实现了苏樱未能完成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