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知识系统化

思维导图是由“世界大脑先生”东尼·博赞教授于1968年发明、1974年开始被全球推广的终极思维工具。构建思维导图的思维是一种放射性思维,它体现了人类大脑的自然功能。它以图解的形式和网状的结构来存储、组织、优化和输出信息,被誉为“大脑的瑞士军刀”。

我们大多数人学习思维导图都有一个目标:把文字信息转化成可视化、结构化的图像信息,进行摄取,再通过思维的分析、综合、消化,把这些可视化的信息嵌入记忆中,内化成自己知识库存中的知识。

知识大致可以被分为两类:有些知识是显性的,你可以回想起来,并且可以有意识地运用和模仿;有些知识是隐性的,你未必能及时想到它们,但它们会潜移默化地改变你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言谈举止。思维导图能够让我们的思维从隐性化变得显性化,从显性化变得结构化,最终使结构化思维变得形象化。

思维导图是一种高维度思考与图文并茂形式相结合的可视化笔记法,是一种显示大脑的存储能力、提升信息整合效率的图解思维器,是一种全面提升记忆力、创造力、逻辑能力的智能节点图。

思维导图有大概个强大的功能。

建立联系 我们在接触一个新知识点时,思维导图总会提醒我们思考三个问题:是什么(What)、为什么(Why)、怎么做(How)。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就是不断地寻求联系,建立节点和连接,并将这些知识点纳入自己的知识网络,建立新知与旧知的联系。

打开思路 思维导图动态的结构形式可以清晰地呈现我们思考的轨迹。思维导图中的线条可以不断地延展,你可以随时以关键词和关键图的形式在流动的线条上进行补充。

系统整合 思维导图最大的价值在于,它能把零散的存在于各种媒介中的信息整合起来,构建成有意义的知识体系,将这些孤立的、局部分散的知识点,连成线,构成面,组合成你的知识晶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