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其他头面痛的鉴别诊断
一、三叉神经痛
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是三叉神经分布区的一种发作性疼痛,多见于中老年人。临床上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症状性)两大类。前者无明确病因,可能的发病机制为,神经受到轻微机械性、炎症性刺激或微血管压迫等造成脱髓鞘和轴索结构改变,使神经兴奋阈异常,出现发作性疼痛;也有人认为发作性疼痛的发生类似于局灶性癫痫,它可能来自于三叉神经核的异常放电。继发性三叉神经痛可能继发于肿瘤、多发性硬化等病变。
三叉神经痛多发生在一侧的第2、3支分布区,累及第1支或出现双侧三叉神经痛者少见。呈发作性、剧烈的、闪电样刺痛或烧灼痛,每次持续数秒钟到一两分钟,一般为20~30s,然后自然缓解。疼痛间歇期可为数分钟到数周,随着病程的延长,发作间歇期越来越短,长期的自发缓解极少见。冷风刺激、说话、咀嚼、刷牙、洗脸或触摸面颊部、鼻子、口周皮肤可以诱发三叉神经痛,称为扳机点(trigger zones)。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无神经系统阳性体征,但反复多次发作后可见面部皮肤粗糙。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应注意与继发性三叉神经痛、牙源性面痛、非典型面痛及颞颌关节紊乱相鉴别。
二、舌咽神经痛
舌咽神经痛(glossopharyngeal neuralgia)指舌咽神经感觉支分布区的疼痛,临床上相对少见,多发生在中老年人,发病无明显性别差异。多数仅累及单侧,疼痛位于咽喉、舌根、扁桃体区、耳深部,性质与三叉神经痛相似,为短暂的反复发作的刀割样、烧灼样或针刺样疼痛。诱发疼痛的扳机点位于舌根、咽喉、软腭、扁桃体窝,吞咽、说话、打哈欠可诱发。疼痛发作时可伴有短暂性心动过缓,导致晕厥发作。
注意与鼻咽癌颅底转移、颈静脉孔区肿瘤或炎症、耳咽管肿瘤、扁桃体脓肿或肿瘤等引起的继发性舌咽神经痛相鉴别。
三、疱疹后神经痛
带状疱疹可侵及三叉神经半月节和膝状神经节,引起眼带状疱疹和耳带状疱疹。前者疱疹位于三叉神经第1支分布区,后者位于外耳道、甚至腭部、枕部。疱疹可在疼痛出现后4~5d内出现,容易诊断。国际头痛学会将 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定义为:因急性带状疱疹引起的面部疼痛持续超过6个月以上即可称为疱疹后神经痛。很少发生在50岁以下,随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增高,免疫缺陷者和患有恶性肿瘤者易患病。主要表现为一侧前额部的烧灼样、针刺样痛及隐痛,难以忍受,可持续数月至数年,疼痛可由轻触面部诱发,寒冷也可诱发,检查可见受累部位痛觉、触觉减退,因角膜感觉减退而角膜反射减弱,可引起角膜损伤、瘢痕、甚至视力丧失。局部皮肤可遗留瘢痕和色素沉着。长期疼痛者伴有焦虑、抑郁。
四、非典型性面痛
非典型性面痛(atypical facial pain)表现为持续性烧灼样疼痛,无间歇期,疼痛多首先出现在一侧的上颌部,逐渐扩展,向后至耳后部,向下至上颈部,或扩展至对侧上颌部,疼痛无扳机点,程度一般为轻度至中度,不影响进食、谈话、面部化妆等动作。多累及中年女性,一半以上患者有抑郁和焦虑。
鉴别非典型面痛与三叉神经痛不难,诊断应排除鼻咽癌、口腔和鼻旁窦的感染等原因引起的面部疼痛。
五、颞下颌关节痛
颞下颌关节痛(temporomandibular joint pain)又称为Costen综合征。由颞下颌关节紊乱、咬合不正引起,张、闭口时下颌关节有弹响,关节处有疼痛,放射至耳部及颞部。检查可见关节处有触痛,张口时有咿轧音(crepitus),张口受限。
六、眼、鼻部疾病引起的头面痛
屈光不正可引起儿童头痛,多见于散光和远视患者,在视疲劳时出现额部头痛,而成人屈光不正则较少出现头痛;急性虹膜炎产生眼部疼痛伴畏光;闭角性青光眼为眼球痛并放射至前额部,检查可见眼压增高。
鼻甲黏膜和鼻窦开口处黏膜对炎症和肿瘤造成的压力很敏感。急性鼻窦炎常伴剧烈头痛。上颌窦炎时疼痛位于同侧颧部,放射至前额和上牙部;额窦炎头痛位于眼眶、额部;蝶窦炎头痛位于额部、眼后部、头顶部甚至枕部。急性上颌窦炎晨起时可能无头痛,下午开始头痛,且逐渐加重;额窦炎头痛在晨醒时即出现,持续整日,晚间症状减轻。慢性鼻窦炎通常不引起头痛,但已发生黏液囊肿,且囊肿增大占据整个窦腔,或引流不畅,可以出现剧烈头痛。
应该注意,鼻旁窦恶性肿瘤晚期可出现头痛;鼻咽癌可引起一侧头痛伴鼻塞、鼻出血和一侧传导性耳聋。当癌肿扩展累及三叉神经第2、3支时可有上、下颌部位的疼痛,应仔细检查鼻咽部,并行活检病理检查。
(王锁彬 姜晓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