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懂得低头,更要懂得转弯

人生处处有死角,要懂得转弯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呈一条直线,聪明人能看到直中之曲和曲中之直,并不失时机地把握事物迂回发展的规律,通过迂回应变,达到既定的目标。

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清王朝迁都北京以后,摄政王多尔衮便着手进行武力统一全国的战略部署。当时的军事形势是:农民军李自成部和张献忠部共有兵力四十余万;刚建立起来的南明弘光政权,汇集江淮以南各镇兵力,也不下五十万人,并雄踞长江天险;而清军不过二十万人。如果在辽阔的中原腹地同诸多对手作战,清军兵力明显不足。况且迁都之初,人心不稳,弄不好会造成顾此失彼的局面。

多尔衮审时度势,机智灵活地采取了以迂为直的策略,先怀柔南明政权,集中力量打击农民军。南明当局果然放松了警惕,不但不再抵抗清兵,反而派使臣携带大量金银财物,到北京与清廷谈判,向清求和。这样一来,多尔衮在政治上、军事上都取得了主动地位。顺治元年七月,多尔衮对农民军的打击取得了很大进展,后方亦趋稳固。此时,多尔衮认为最后消灭明朝的时机已经到来,于是,发起了对南明的进攻。当清军在南方的高压政策下和暴行受阻时,多尔衮又施以迂为直之术,派明朝降将、汉人大学士洪承畴招抚江南。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多尔衮以他的谋略和气魄,基本上完成了清朝在全国的统治。

绕圈的策略,十分讲究迂回的手段。特别是在与强劲的对手交锋时,迂回的手段高明、精到与否,往往是能否在较短的时间内由被动转为主动的关键。

美国著名企业家李·艾柯卡在担任克莱斯勒汽车公司总裁时,为了争取到10亿美元的国家贷款以解公司之困,他在正面进攻的同时,采用了迂回包抄的方法。一方面,他向政府提出了一个现实的问题,即如果克莱斯勒公司破产,将有60万左右的人失业,第一年政府就要为这些人支出27亿美元的失业保险金和社会福利开销,政府到底是愿意支出这27亿美元呢,还是愿意借出10亿美元极有可能收回的贷款?另一方面,对那些可能投反对票的国会议员们,艾柯卡吩咐手下为每个议员开列一份清单,清单上列出该议员所在选区所有同克莱斯勒有经济往来的代销商、供应商的名字,并附有一份万一克莱斯勒公司倒闭,将在其选区造成的经济后果的分析报告,以此暗示议员们,若他们投反对票,因克莱斯勒公司倒闭而失业的选民将怨恨他们,由此也将危及他们的地位。

这一招果然很灵,一些原先强烈反对给克莱斯勒公司提供贷款的议员闭了嘴。最后,国会通过了由政府支持克莱斯勒公司15亿美元的提案,比克莱斯勒公司原来要求的多了5亿美元。

俗话说:“变则通,通则久。”在一些暂时没有办法解决的事情面前,我们应该学着变通,不能死钻牛角尖,此路不通就换另一条路。若有更好的机会就赶快抓住,不能一条道走到黑。生活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时候我们转过身,就会发现,原来我们身后也藏着机遇,只是当时我们赶路太急,忽略了那些美好的事物。

掬一捧清泉,原来只需换个地方打井

生活有时就像打井,如果在一个地方总打不出水来,你是一味地坚持继续打下去,还是考虑可能是打井的位置不对,从而及时调整工作方案去寻找一个更容易出水的地方打井?

人生之中,每个人都具有独特的、与众不同的才能和心智,也总存在着一些更适合于他做的事业。在竭尽全力拼搏之后却仍旧不能如愿以偿时,我们应该这样想:“上天告诉我,你转入另外一条发展道路上,一定能取得成功。”因为种种原因而不得不改变自己的发展方向时,也应该告诉自己:“原来是这样,自己一直认为这是很适合自己的事,不过,一定还有比这个更适合自己的事。”应该认为另外一条新的道路已展现在你的眼前了。

尝试着换个地方打井,也同样会觅到甘甜清冽的泉水。

有一位农民,从小便树立了当作家的理想。为此,他十年如一日地努力着,坚持每天写作。他将一篇篇改了又改的文章满怀希望地寄往远方的报社和杂志社。可是,好几年过去了,他从没有将只字片言变成铅字,甚至连一封退稿信也没有收到过。

在29岁那年,他终于收到了第一封退稿信。那是一位他多年来一直坚持投稿的刊物的编辑寄来的,编辑写道:“……看得出,你是一个很努力的青年。但我不得不遗憾地告诉你,你的知识面过于狭窄,生活经历也显得相对苍白。但我从你多年的来稿中却发现,你的钢笔字越来越出色……”

他叫张文举,现在是一位著名的硬笔书法家。

不管从事何种职业的人,都必须充分认识、挖掘自己的潜能,确定最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否则有可能既虚度了光阴,又埋没了才能。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曾经经商,第一次他从事打字机的投资,因受人欺骗,赔进去19万美元;第二次办出版公司,因为是外行,不懂经营,又赔了10万美元。两次共赔将近30万美元,不仅把自己多年的积蓄赔个精光,还欠了一屁股债。

马克·吐温的妻子奥莉姬深知丈夫没有经商的才能,却有文学上的天赋,便帮助他鼓起勇气,振作精神,重新走创作之路。终于,马克·吐温很快摆脱了失败的痛苦,在文学创作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及时为人生掉个头,你会欣赏到另一种精彩绮丽的美景。

职场中,有人终日做着自己不大“感冒”的工作,牢骚满腹,却甘于如此,得过且过;有人痛下决心,果断地告别待遇不错的“铁饭碗”,去开创属于自己的天地。

据调查,有28%的人正是因为找到了自己最擅长的职业,才彻底地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并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到淋漓尽致的程度。这些人自然都跨越了弱者的门槛,而迈进了成大事者之列;相反,有72%的人正是因为不知道自己的“对口职业”,而总是别别扭扭地做着不擅长的工作,却又不敢换个地方“打井”。因此,既不能脱颖而出,更谈不上成大事了。

如果你用心去观察那些成功者,会发现他们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不论聪明才智高低与否,也不论他们从事哪一种行业,担任何种职务,他们都在做自己最擅长的事。

优秀的人在为自己的价值能够得到发挥而寻找途径的时候,所遵从的第一要务不是要求自己立即学习到新的本领,而是试图将自己身体内的原有的才能发挥到极限。这好比要使咖啡香甜,正确的做法不是一个劲儿地往杯子里面加入砂糖,而是将已经放入的砂糖搅拌均匀,让甜味完全散发出来。

当你执着于在一个地方打井的时候,却不知甘甜清冽的泉水就在你的身后。有时,为了探寻真正的人生甘泉,我们需要时刻准备,去勇敢地换个地方“打井”。

从没有一艘船可以永不调整航向

许多人以为,学习只是青少年时代的事情,只有学校才是学习的场所,自己已经是成年人,并且早已走向社会了,因而再没有必要进行学习。剑桥大学的一位专家指出:“这种看法乍一看,似乎很有道理,其实是不对的。在学校里自然要学习,难道走出校门就不必再学了吗?学校里学的那些东西,就已经够用了吗?”其实,学校里学的东西是十分有限的。在工作和生活中需要的相当多的知识和技能,课本上都没有,老师也没有教给我们,这些东西完全要靠我们在实践中边摸索、边学习。

彼得·唐宁斯曾是美国ABC晚间新闻当红主播,他虽然连大学都没有毕业,但是却把事业作为他的教育课堂。在他当了3年主播后,毅然决定辞去人人艳羡的职位,到新闻第一线去磨炼,干起记者的工作。他在美国国内报道了许多不同路线的新闻,并且成为美国电视网第一个常驻中东的特派员,后来他搬到伦敦,成为欧洲地区的特派员。经过这些历练后,他重又回到ABC主播台的位置。此时,他已由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小伙子成长为一名成熟稳健而又受欢迎的记者。

近十年来,人类的知识大约是以每3年增加一倍的速度向上提升。知识总量在以爆炸式的速度急剧增长,老知识很快过时,知识就像产品一样频繁地更新换代,使企业持续运行的期限和生命周期受到最严厉的挑战。据初步统计,世界上IT企业的平均寿命大约为5年,尤其是那些业务量快速增加和急功近利的企业,如果只顾及眼前的利益,不注意员工的培训学习和知识更新,就会导致整个企业机制和功能老化,成立两三年就有可能“关门大吉”!联想、TCL等企业成功的经验表明:培训和学习是企业强化“内功”和发展的主要原动力。只有通过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培养企业每一位员工的学习和知识更新能力,不断地调整整个企业人才的知识结构,才能应付这样的挑战。

在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你有没有想过,你赖以生存的知识、技能时刻都在折旧。在风云变幻的职场中,脚步迟缓的人瞬间就会被甩到后面。根据剑桥大学的一项调查,半数的劳工技能在1~5年就会变得一无所用,而以前这些技能的淘汰期是7~14年,特别是在工程界,毕业后所学还能派上用场的不足1/4。

这绝非危言耸听,美国职业专家指出,现在的职业半衰期越来越短,高薪者若不学习,无须5年就会变成低薪。就业竞争加剧是知识折旧的重要原因,据统计,25周岁以下的从业人员,职业更新周期是人均一年零四个月。当10个人中只有1个人拥有电脑初级证书时,他的优势是明显的,而当10个人中已有9个人拥有同一种证书时,那么原有的优势便不复存在。未来社会只会有两种人:一种是忙得不可开交的人,另外一种是找不到工作的人。

所以,从没有一艘船可以永不调整航向。活到老,学到老,及时变通才是百战百胜的利器。现在知识、技能的更新越来越快,不通过学习、培训进行更新,适应性将越来越差,而那些企业又时刻把目光盯向那些掌握新技能、能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的人。21世纪的发展已经表明,未来的社会竞争将不再只是知识与专业技能的竞争,而是学习能力的竞争,一个人如果善于学习,他的前途将会一片光明,而一个良好的企业团队,要求每一个组织成员都是那种迫切要求进步、努力学习新知识的人。

不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时调整航向的船,只会被风暴卷入失败的深渊,“活到老,学到老”不是一句空口号,而是要我们认真去执行,才能及时调整自己前进的方向,不被社会落下。

与时俱进,随时进行自我更新

有时候,我们的想法往往会背叛我们的思维,使想法和实际分离。“思维”这个词来自希腊文,最初是一个科学名词,目前多半用来指某种理论、典范或假说。不过广义而言,是指我们看待外在世界的观点。我们的所见所闻并非直接来自感官,而是透过主观的了解、感受与诠释。

无论是面对自我,还是面对世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思维方式。例如说,在人类的思想行为中,有“五大基本问题”:

(1)我是谁?

(2)我如何成为今天的我?

(3)为什么我会有这样的思考、感受和行动?(4)我能改变吗?

(5)最重要的问题是——怎么做?

延续这五大问题,我们的心灵告诉我们该怎么去认识世界、进行自我行动。所以说思维对一个人的发展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它决定了我们对待自我、对待世界的态度。思维可以说是对于我们所能感知世界的一个认知缩写,无论这个认知正确与否。

我们可以把思维比作地图。地图并不代表一个实际的地点,只是告诉我们有关地点的一些信息。思维也是这样,它不是实际的事物,而是对事物的诠释或理论。

很多人经常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到了一处陌生的地方,却发现带错了地图,结果寸步难行,感觉非常尴尬无助。同样的,若想改掉缺点,但着力点不对,只会白费工夫,与初衷背道而驰。或许你并不在乎,因为你奉行“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人生哲学。但问题在于方向错误,“地图”不对,努力便等于浪费。唯有方向(地图)正确,努力才有意义。在这种情况下,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也才有可取之处。因此,关键仍在于手上的地图是否正确。我们常嘲笑“南辕北辙”的人,却不知自己也会在错误的心灵地图的带领下,犯着同样的错误。

在前面我们已经说过,思维不仅面对世界,还面对自我,那么心灵地图大致上也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关于现实世界的,这就是我们的世界观;一个是有关个人价值判断的,这就是我们的价值观。我们以这些心灵的地图诠释所有的经验,但从不怀疑地图是否正确,甚至于不知道它们的存在。我们理所当然地以为,个人的所见所闻就是感官传来的信息,也就是外界的真实情况。我们的态度与行为又从这些假设中衍生而来,所以说,世界观和价值观决定一个人的思想与行为。

自我是在不断发展的,世界也是在不断进步的,所以我们行动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也应该不断地完善与进步,要随时随地来完善我们的心灵地图。

打个比方,现在无数的城市旧貌换新颜,尤其是近几年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果有人使用三年前的地图,恐怕已经找不到原来的道路,不知道如何才能找到目标了。地理如此,时空如此,更何况人心呢?许多人之所以感到困惑、挫折,甚至感到迷失了自我,就在于他们仍然使用着过去的“心灵地图”,仍然按照旧有的生活轨道在向前走,他们不知道这幅地图已经需要修改了。

其实,我们的思维从童年就已开始发展,经过长期的艰苦努力形成了一个认识自我和世界的自我思维方式,形成了一幅表面上看来十分有用的心灵地图。我们要按这幅地图去应对生活中的各种坎坷,寻找自己前进的道路。

但是未必有了心灵地图就有了正确的行动。如果这幅地图画得很正确,也很准确,我们就知道自己在哪个位置上;如果我们打算去某个地方,就知道该怎么走。如果这幅地图画得不对、不准确,我们就无法判断怎么做才正确,怎样决定才明智,我们的头脑就会被假象所蒙蔽,因为这幅图是虚假的、错误的,我们将不可避免地迷失方向。

我们不能一辈子就带着这一幅“地图”,我们应该不断地描绘它、修改它,力求准确地反映客观现实,这样我们才不会在人间这个繁华的大都市里迷路。前人诗云:“流水淘沙不暂停,前波未灭后波生。”我们必须要下功夫去观察客观现实,这样画出来的“地图”才准确。但是,很多人过早地停止了描绘“地图”的工作,他们不再汲取新的信息,而自以为自己的“心灵地图”完美无缺。这些人是不幸的、可怜的,所以他们多半有心理问题。只有幸运的少数人能自觉地探索现实,永远扩展、冶炼、筛选他们对世界的理解,他们的精神生活也丰富多彩。所以,我们要不断地修改这幅反映现实世界的“心灵地图”,要不断地获取世界的新信息。如果新信息表明,原先的“地图”已经过时,需要重画,那我们就要不畏修改“地图”的艰难,勇敢地进行自我更新。

无意义的坚持会让你走更多弯路

两个贫苦的农夫,每天都要翻过一座大山去耕地,以维持生计。有一天他们在回家的路上发现两大包棉花,两人喜出望外,棉花的价格比粮食要高很多,将这两包棉花卖掉,足可使家人一个月衣食无忧。当下两人各自背了一包棉花,匆匆赶路回家。

走着走着,其中一个农夫眼尖,看到山路上扔着一大捆布。走近细看,竟是上等的细麻布,足足有十几匹。他欣喜之余,和同伴商量,一同放下背负的棉花,改背麻布回家。他的同伴却有不同的看法,认为自己背着棉花已经走了一大段路,到了这里丢下棉花,岂不枉费自己先前的辛苦,坚持不换麻布。发现麻布的农夫怎么劝,同伴都不听,没办法,他只能自己竭尽所能地背起麻布,继续前行。

又走了一段路后,背麻布的农夫望见林子里闪闪发光,走近一看,地上竟然散落着数坛黄金,心想这下真的发财了,赶忙邀同伴放下肩头的棉花,改为挑黄金。他同伴仍是那套不愿丢下以免枉费辛苦的论调,并且怀疑那些黄金不是真的,劝他不要白费力气,免得到头来空欢喜一场。

发现黄金的农夫只能自己挑了两坛黄金,和背棉花的伙伴赶路回家。走到山下时,无缘无故下了一场大雨,两人在空旷处被淋了个湿透。更不幸的是,背棉花的农夫背上的大包棉花吸饱了雨水,重得完全无法背动,那农夫不得已,只能丢下一路舍不得放弃的棉花,空着手和挑金子的同伴回家去了。

坚持是一种良好的品性。但是有时候,坚持却是一种执念,无谓的坚持,可能会让你走更多的弯路。坚持背着棉花的农夫,或许更为专一,或许更为执着;但是坚持的背后,是不愿意枉费之前的辛苦,是没有勇气逃离生活的惯性,做出新的抉择。

明智的坚持是执着,而无谓的坚持,却是固执,是执拗。如果目标是正确的,固然坚持就是胜利,然而如果目标是错误的,却仍旧不顾一切地奋力向前,则无疑是莽撞的,可能由此导致不良的后果,这或许比没有目标更为可怕。就像坚持背棉花的农夫,没有根据实际情况适时地调整目标,而是一味地作无谓的坚持,结果,不仅错失了拥有麻布和黄金的机会,最终连棉花都不得不放弃。成功者的秘诀是随时检视自己的选择是否有偏差,合理地调整目标,放弃无谓的坚持,只有如此,方能轻松地走向成功。

诺贝尔奖得主莱纳斯·波林曾经说过:“一个好的研究者应该知道发挥哪些构想,而哪些构想应该丢弃,否则,会浪费很多时间在差劲的构想上。”确实如此,如果在错误的构想上盲目地坚持,最终只能走入死胡同,只有根据研究进展,灵活选择放弃或者坚持,方能有所建树。科研领域如此,其他领域亦然,审时度势,适时地放弃无谓的坚持,方能少走弯路,方为成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