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尚与文化设计:消费社会中时尚与文化产业的理论思考
- 王文松
- 1423字
- 2021-03-31 04:01:30
第二节 消费社会中的基础关系
在《消费社会》一书开头波德里亚就引用了马克思描绘的19世纪的“丰盛”社会,“在伦敦最繁华的街道,商店一家紧挨着一家,在无神的橱窗眼睛背后,陈列着世界上各种各样的财富:印度的披肩、美国的左轮手枪、中国的瓷器、巴黎的胸衣、俄罗斯的皮衣和热带地区的香料。但是在所有这些来自如此众多国家的商品正面,都挂着冷冰冰的白色标签,上面刻有阿拉伯数字,数字后面是简练的字母L, s, d(英镑、先令、便士)。这就是商品在流通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形象。”
如今,伦敦的这种繁盛在世界很多城市以更“丰盛”的方式呈现。现代社会的物质财富积累在人类历史上达到了绝无仅有的丰盛和膨胀。大型商场、大型超市、大型工厂、大型城市以及无处不在的资源开发,都展示着“物质”惊人的一面。甚至,人类对于物的开发已经进入微观粒子领域和宏观宇宙领域。物不但聚集在我们周围,而且对物的开发、使用、发明、创造、制造等已经超出了我们的理解和想象。在这个物的丰盛、物的大规模开发的时代,交通更加便利,信息无处不在,交往方便,交换加剧。其带来的后果是,民主政治、全球化、垄断企业、环境危机、社会冲突、国际地缘政治冲突等一同出现,同时在社会文化领域也出现了去道德化、去高尚化等现代自由化潮流。波德里亚所论证的从消费控制到人的全面异化似乎是真的,他的理论仿佛神祇的预言。然而,事实到底怎样?
毫无疑问,人类生活于经验世界当中,经验事实是人类所直接可感的凭借。但我们对于经验世界的把握,往往经由人类理性进入逻辑领域进行论证后,才能更好地揭示浩如烟海的经验事实背后的理论性要义。
从根本上看,人是社会性的,所有的社会形态都是在人和人关系与人和物关系中展开。这里要问的是,在历史形态的社会变化中,人和人关系与人和物关系是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它有稳定不变的结构还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其变化的是什么,其稳定的是什么,人类在这之中何以处身?要进入消费社会论域,这些问题必须要理清。
为了方便弄清楚这些问题,下面将从波德里亚的理论入手进行问题还原和展开比较分析。此处所依仗的理论是蒋荣昌教授关于消费社会“公民身份”的理论论证以及其中所涉及的人和人关系与人和物关系的逻辑论证。
在表述消费社会时,波德里亚首先指出的是“物的丰盛”这一现象在人和人关系中的虚假性。波德里亚说,从来不存在短缺经济或者过剩经济,“实际上‘物质丰盛的社会’与‘物质匮乏的社会’并不存在,也从来没有出现过。因为不管是哪种社会,不管它生产的财富与可支配的财富是多少,都既确立在结构性过剩也确立在结构性匮乏的基础上。”波德里亚进一步指出,“结构性”问题在消费社会无非是披上“丰盛”的外衣,其本质仍是阶级的逻辑、压迫剥削的逻辑。这些逻辑在消费社会显现为资本的逻辑、符号的逻辑、诱惑的逻辑。在此“系统”中,资本借着“符号”的掩盖,大行其道,资本的逻辑在消费社会呈现为自我复制的无限贪婪的欲望,最终,符号逻辑自我生长,直至能够吞噬人类及一切。波德里亚提到“结构性”是在人和人关系中展开的,其所说的结构性过剩或者结构性匮乏的另一层意思就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人和人关系,不是资本系统确立的等级和欲望秩序,而是平等。然而在这里平等似乎有了均等的意思,同时说到“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时,却又不得不不断提到物与资本等,这实际上又进入人和物关系领域。那么人和人关系与人和物关系到底应该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呢?“平等”在人类社会中何以成为一种终极价值诉求,其诉求是如何实现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