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言之有范:数字时代的文化思考
- 范周等
- 3978字
- 2021-04-01 13:09:38
抢占人工智能发展高地,文化产业如何顺势而为
【写作背景】“在2045年的地球上,机器人和自动化系统将无处不在。”2016年,美国发布长达35页的《2016—2045年新兴科技趋势报告》,指明了未来将影响国家发展的30项核心科技,其中人工智能位列第二。2017年7月8日,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从国家层面对人工智能进行系统布局。随着科技的迭代更新,人工智能被提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面对人工智能发展带来的重大机遇与挑战,我国要如何抢占先机,文化产业又该如何顺势而为,乘风破浪?
两大视角看人工智能新环境
国际视角:群雄角逐纷纷布局
《2016—2045年新兴科技趋势报告》给我们描绘了一个智能的2045年场景:自动驾驶汽车会使交通更加安全与高效;机器人则会负责日常生活中大量的任务,比如照顾老人与买菜,以及工业中的职责,比如收获农作物、维护公共设施等;甚至它们将成为强大的战士,在战场上辅助、替代人类士兵作战;客服、教师等传统行业也将被替换……“谁能成为人工智能领域的领先者,谁就能统治全世界。”俄罗斯总统普京曾抛出这样的论断。人工智能,俨然将成为各国、各科技企业竞争的下一个战场。2012—2016年,全球人工智能企业新增5154家,全球人工智能融资规模达224亿美元。仅2016年的融资规模就达到92.2亿美元,是2012年的5.87倍。
美国作为人工智能技术较为领先的国家,不论是从国家政策层面还是在企业发展层面,都对人工智能给予了高度认识并从技术研发、功能应用等多维度对人工智能进行了规划部署。美国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早在2016年10~12月便陆续发布了《为人工智能的未来做好准备》《国家人工智能研究和发展战略计划》和《人工智能、自动化与经济报告》3份以人工智能为主题的报告。同时,谷歌、脸书、微软、IBM、亚马逊等公司不断加大对人工智能研发的投入,产出了一些令人瞩目的成果。如谷歌的深度学习(Deep Mind)、IBM的沃森(Watson)机器人等。同时,这些公司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也引领着该领域的发展方向,无论是自动驾驶汽车的研发,还是网络安全领域机器学习技术的应用,都使美国成为世界人工智能研究的第一梯队,它们正不断缩短产业与学术研究的距离。
微评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后互联网时代的重要技术推动力,仍将是未来信息技术产业的核心探索方向,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将推动上游芯片、下游应用产业的快速爆发。
从国际层面来看,主要发达国家对于人工智能的竞争态势无疑表明了人工智能将在未来的国家发展战略层面占有不可小觑的重要地位。因此,我国出台《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宣布举全国之力,在2030年一定要抢占人工智能全球制高点,将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
国内视角:发展趋势势不可挡
从国家政策方面来看,我国从2015年以来出台的政策中便对人工智能进行相关规划。在2015年国务院印发的《中国制造2025》中部署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智能制造”被定位为中国制造的主攻方向。2015年7月5日,国务院印发《“互联网+”行动指导意见》,其中提出,大力发展智能制造。2016年4月,工信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发布《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为“十三五”期间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描绘了清晰的蓝图。2016年5月,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工信部和国家网信办联合印发《“互联网+”人工智能三年行动实施方案》,表示到2018年,中国将基本建立人工智能产业体系、创新服务体系和标准化体系,培育若干全球领先的人工智能骨干企业,形成千亿级的人工智能市场应用规模。2016年7月,国务院印发《“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在“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中提到:智能制造和机器人。以智能、高效、协同、绿色、安全发展为总目标,构建网络协同制造平台,研发智能机器人、高端成套装备、三维(3D)打印等装备,夯实制造基础保障能力。2016年12月,国务院印发《“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要求发展人工智能。培育人工智能产业生态,促进人工智能在经济社会重点领域推广应用,打造国际领先的技术体系。大量政策出台的背后,可以看出我国对于人工智能领域的重视与日俱增。
政策先行带动产业蓬勃发展,随着人工智能在我国移动互联网、智能家居等领域的发展,我国人工智能产业持续高速成长。2015年,我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为69.3亿元,同比增长42.7%;2016年我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达到95.6亿元,同比增长37.9%。国内日渐庞大的人工智能市场规模同样是促使国家出台政策对其进行部署的重要诱因。
微评
★随着国家规划的出台,各地人工智能相关建设将逐步启动,预计到2020年,中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将超过1600亿元,增长率达到26.2%。
三大关键词看人工智能发展
关键词1:公共服务
人工智能技术将在公共服务领域广泛应用。《规划》中提出,要建设安全便捷的智能社会。“围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目标,加快人工智能深度应用,形成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智能化环境,全社会的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如今自动化、物联网的便捷让我们可以预见,未来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将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加便捷、智能、舒适的改变。尤其在智慧医疗、智慧养老方面,人工智能对于医疗健康领域中的应用已经非常广泛。从应用场景来看,主要分成虚拟助理、医学影像、药物挖掘、营养学、生物技术、急救室及医院管理、健康管理、精神健康、可穿戴设备、风险管理和病理学共11个领域。未来,人工智能还将深入到医学研究及医院管理等各个方面,让人们切实体会到智慧医疗、智慧养老所带来的健康体验。
微评
★未来的公共服务应该是由专家、管理者和人工智能平台组成的联合体,人和机器的协同机制是关键。也许未来的公共服务决策、产品生产和最终供给都会有人工智能的高度参与,但人的作用完全消失还是无法想象的。
★人工智能与产业融合将发生巨大化学反应,不仅能极大地促进原有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而且也为未来产业的发展方向提出了新的建议。
关键词2:多领域融合
人工智能技术将与多产业融合发展。《规划》中提出,“推动人工智能与各行业融合创新,在制造、农业、物流、金融、商务、家居等重点行业和领域开展人工智能应用试点示范,推动人工智能规模化应用,全面提升产业发展智能化水平。”人工智能与其他领域的融合发展,不论是从智能化、系统化的数据获取及测量评估,还是节省人力资源的生产制造、技术研发等环节,都将对其融合的产业产生提质增效的巨大影响。例如,国内手机终端的发展中早早出现了人工智能的身影。目前,华为已经在智慧手机的关键技术上进行布局,其中包括传感器、人物识别、3D扫描等感知技术,大数据分析等智能技术。除科技巨头之外,一些优秀的中小企业也在人工智能应用方面取得了喜人的成绩。
关键词3:人才引进
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将备受追捧。《规划》中提出:“把高端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人工智能发展的重中之重,坚持培养和引进相结合,完善人工智能教育体系,加强人才储备和梯队建设,特别是加快引进全球顶尖人才和青年人才,形成我国人工智能人才高地。”人才是发展人工智能技术的关键。李开复曾在2017年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指出,2015年全球发表的顶级AI论文中,有43%的论文作者里有一名及一名以上的中国研究人员。虽然数据利好,但我国对于人工智能的基础研究人才仍然短缺。因此,我国在培养人工智能高精尖人才的同时,应放眼全球,将高学历、高素质人才及过去在微软亚洲研究院、谷歌、IBM等这样的外国公司有过相关经验的人吸引至中国,进行人工智能技术研发工作并给予政策优惠及资金扶持。
文化产业如何借此东风?
公共文化服务 智能驱动
“贤二”机器人的出现为寺院、博物馆、美术馆等文化场馆的讲解、服务方式甚至形象塑造提供了新的可能,也为公共文化场所带来更多活力。同时,人工智能在场馆管理、运营等方面的操作,将节省大部分人力成本,并优化服务流程。此外,我国的公共文化服务虽逐渐完善,但其供需不对等的问题仍然无法根除。若人工智能应用于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将带来供给侧结构性的变革。应用大数据技术可获取群众需求数据,基于此数据进行群众需要的文化设施建设,将大幅度解决供给侧不平衡等问题。人工智能时代实现供需两端的无缝对接,使人民幸福指数得到极大的提高。
掌握前沿技术 多维应用
如今,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已经悄然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对文化产业领域更是产生了极大影响。《纸牌屋》的诞生便是Netflix从3000万付费用户的数据中总结收视习惯,并根据对用户喜好的精准分析进行创作的,它使出品方兼播放平台Netflix在一个季度内新增超300万流媒体用户。2016年8月,微软亚洲研究院与敦煌研究院合作开发的智能聊天机器人“敦煌小冰”入驻敦煌研究院微信公众号,每天回答上千次游客提问,成为一个疏解旅游接待压力的新途径。2016年6月底,云南省第一个写稿机器人“小明”在昆明报业上线。小明用1秒的时间,就“写”出了一篇100多字的稿件。
人工智能在文化产业领域应用的成功案例比比皆是,未来文化产业的发展势必离不开人工智能的助力。因此,各个行业应根据自身行业发展特点,多维度合理地应用人工智能前沿技术,使经济效益倍速增长。
微评
★历史上的每一次科技革命都会带来巨大的产业革命,文化也会随之发展,当前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为代表的新兴力量正与文化产业不断发生融合。文化产业与人工智能这两种新兴事物的结合存在着无限的潜能。
以技术为内容 创造价值
一方面人工智能被广泛提及于技术层面;另一方面已然成为一个大型IP,抽离于技术层面成为内容可供创作。美剧《西部世界》便是将这一IP成功开发的经典案例。该剧讲述了一个由AI机器人接待员构成的以西部世界为主题的成人乐园中,AI机器人接待员意识觉醒进而反抗人类的故事。该剧仅播出第一季,便在豆瓣评分中获得了9.4分的高分。由此可见,人们对于AI技术的好奇与思考,使得以人工智能为内容蓝本所创作的产品颇具市场活力。因此,文化产业大可于此做足文章,在游戏开发、影视作品、文学创作、主题乐园等领域以人工智能为内容,发挥丰富的想象力进行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