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神童有来头
明朝中后期,大明王朝已经大大衰落,既没有了太祖、成祖时代的武功,也没有了仁宗、宣宗时代的文治。当时明朝社会已被两大问题——社会腐化与倭患袭掠——所动摇,元气衰竭。
时代呼唤英豪,时代造就豪杰。此时一位大改革家诞生了!他就是本书的主人公:“万历首辅”——张居正。尽管对张居正的评价一度是毁誉参半:有人推崇其为圣人,有人斥其为禽兽。但是谁都不能否认,他是一代名相!他让明王朝又延续了七十二年!
关于张居正的故事,一切还得从他家族的历史说起。张居正家族谱上的远祖是张居正的七世祖,名为张关保,家住凤阳府定远县,就是现在的滁州,与明太祖朱元璋是同乡。有人考证,张关保是南宋抗金名将张浚的后人。
元朝末年,张关保加入了红巾军的队伍和乡亲们一起造反。这期间,张关保一直追随朱元璋打天下。他曾经跟随大将军徐达平定江南,立下赫赫战功,最后被授予世袭千户。
张居正在《先考观澜公行略》中自述:“其先凤阳定远人也。始祖关保,国初以军功授归州守御千户所千户。”
归州,今湖北秭归,“守御千户所千户”职位,官居五品。当时的明朝实行的是划分“卫”的军事制度,和现代的军分区是一个性质,就是在各府的要地设立“卫”。一卫就是一个军分区,卫下设立约五个“千户所”,每个千户所直接统军一千一百二十人。
特别要说的是,“守御千户所”并不是普通的千户所,史载,“凡守御所皆不隶卫”“而自达于都司”,也就是守御千户所不受卫的管辖。因此可以这样解释:张居正的祖先张关保,是皇帝委派到各地的直属精锐部队中的次级首长。并且千户所的千户是可以世袭的,即这份权力和尊荣能够代代相传。
这样的家庭出身无疑对张居正的人生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国都有崇拜祖先的传统,如果祖上显赫的话,那肯定将被视为荣耀。鲁迅笔下的“阿Q”不也自夸是“赵家人”嘛!
张居正崇拜祖先表现在多方面,其中有一点很明显——张居正作为一个文人,却关注和崇尚军事。一方面,张居正常常强调自己祖上“以军功授千户”;另一方面,“富国强兵”一直是张居正追求的政治目标。
然而,说了这么多,如果你以为张居正一出生就是千户大人,那您可就想错了。事实上,张关保的千户荣耀传了四代就跟张居正所在一支拜拜了。因为张居正的曾祖父,即张关保的四世孙张诚是家里的老二,没有资格继承职位,所以“千户大人”这个词从张诚开始就与张居正无缘了。
不过,这不失为是一件好事。试想,如果张居正出生就顶着一个“准千户”的帽子,那他的人生注定要少了很多学习奋斗的意味。很有可能是,明朝多了一个“千户大人”,却要少了一位治世名相。
注定做不了千户大人的张诚在感慨了一番命运之后,索性在成家之后就移了民,移到了李白笔下“千里江陵一日还”中的江陵,也就是今天的湖北荆州。
所以,张居正就出生在江陵,是土生土长的江陵人,他常自称“江陵张太岳”(太岳是他的号),人称“张江陵”。
沐浴不到祖先的荣光,不甘寂寞的张诚便把期望寄托在了下一代身上。看看他给三个儿子起的名字吧:老大叫张钺,老二叫张镇,老三叫张釴。
钺,音同“越”,是古代一种带有长柄的斧子,既可以作为兵器,也可作为仪式、仪仗中的道具,由青铜打造;镇,是镇纸,就是写字作画时用以压纸的东西,多为长条形,最早以青铜为材料。釴,音同“易”,就是一种左右两边各有一个耳朵的青铜器,自然也是青铜做的。
由此可见,这位张诚在起名上还是颇有水平的。因为你看他三个儿子的名字都与青铜有关,青铜器在古代十分贵重,有“国之重器”之称,这表明张诚希望诸子都可以成器;此外,钺、镇、釴,有文、有武、有大器,又代表张诚期望三个儿子在不同领域有所作为。
张居正在《答楚按院陈燕野辞表闾》中写道:“昔念先曾祖,平生急难振乏,尝愿以其身为蓐荐,而使人寝处其上。”意思是他的曾祖父的张诚济世救难有善心。可是,张诚的儿子们却并没能有多大的出息。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张诚三个儿子中,老大、老三,一位经商可称小康之家,一位是读书人尚能温饱,表现皆平平。张居正的爷爷——老二张镇还更糟糕,是个浪荡青年,终日不务正业,游手好闲。
也许是出于同情弱者的心理,张诚偏偏最宠爱这位扶不起的老二,十分溺爱他。于是,张镇便更加放浪不羁,不务正业。
张居正在《谢病别徐存斋相公》一文中曾经自述“起自寒士,非阀阅衣冠之族”,意思是说自己出身寒门,并不是什么名门望族。这大概说的就是爷爷张镇那段时期。
当然,张镇也有优点,传闻他非常讲义气,为人也比较豪爽,有大侠风范。张居正出生的时候,张家的生活水平已经有所提高。因为此时在张诚的帮助下,张镇依靠自己不务正业时期锻炼出来的强壮体格,已做上了辽王府的护卫。
明代王府,就是皇帝儿子的府邸,做不了皇储的皇子,就在地方上做王,其府邸就叫做王府。可见,张镇谋到这个差事,那是一下子进入体制内,拿的是铁饭碗了。张镇对这个差事也是十分珍惜。
虽然张镇找到了一份稳定的工作,但毕竟也不会有什么太大的出息了。于是,张诚便把出人头地的希望寄托在了张镇的儿子身上,希望他能“学而优则仕”,考取功名,振兴家业。这一次,张诚又在起名上下起了功夫,他给自己的孙子取名“文明”,字治卿,希望他可以成为王公卿相。
张文明也确实不像他爹那样总是让长辈失望,而是认真努力、踏踏实实地读书考试。只不过,张文明才华有限,奋斗一生才相当于是个秀才。直到他儿子张居正考中了进士,他却连个举人也没考上。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他面对着现实、无奈扶案的样子:当年的小白圭,现在的居正都考中进士喽!我这个当爹的还不如自己的孩子!想必,我老张家出人头地的理想是为我这天才儿子准备的喽,罢了,罢了,奔跑吧,儿子!
就这样,张家振兴家业为国效力的接力棒传到了年轻的张居正手上。张文明口中的“白圭”,是张居正孩提时代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