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高校体育

1.3.1 高校体育的地位

高等院校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基地,健康体魄是高素质人才的物质载体。高校体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是培养身心健康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的需要,是发展我国体育事业的需要,是学校丰富课余文化生活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需要。

1.高校体育是培养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

高等院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身心全面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高等院校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认真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使高校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高校体育是国民体育的基础,是发展我国体育事业的需要

高校体育是国民体育的基础,搞好高校体育不仅是学校教育的需要,也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从生长发育规律及人体发展全过程来讲,大学生身心仍处于不断发展与完善的过程中,高校体育对大学生身心自我完善,以至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都有深远的意义。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习惯,掌握体育的知识与技能,提高运动能力,不仅是自身完善和推动学校群众性体育活动的需要,也是毕业后走向社会,终身进行体育运动的需要,有利于推动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

3.高校体育是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建设校园精神文明的需要

体育活动能使校园充满生机与活力,并以其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内容,吸引广大学生积极参与和欣赏。高校体育也是思想建设的重要手段,通过学生对体育活动参与和观赏,可以发展学生体能和促进智能发展;可以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坚毅的思想品质以及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和进取精神;可以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思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1.3.2 高校体育教学的目的和任务

高等院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德育、智育、体育全面发展的人才,这就要求高等院校的毕业生不仅要具有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献身的坚定志向,在所学专业领域内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要有强健的体魄。健康的身体不仅是完成学习任务的保证,更是走上工作岗位后能胜任工作的基础。高校体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提高体育能力,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增强体质,培养良好的道德修养和意志品质,使之成为合格的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为了达到高校体育的教学目的,应努力完成4项基本任务。

1.增强体质,增进健康

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期,通过体育教育,使学生遵守合理的作息制度,参与校园文化活动,重视营养卫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有效地促进学生身心正常发育,发展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提高健康水平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增强对疾病的抵抗能力,从而以强健的体魄和充沛的精力保证当前学习和迎接未来工作。

2.掌握体育及卫生保健方面的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

大学阶段是学生形成正确体育观念与认识的关键期。通过体育理论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体育与健康方面的基本知识,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从而有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体育观念,促进他们科学地、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锻炼,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3.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提高道德素养

通过体育运动的具体过程,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4.发展学生的体育才能,提高运动技术水平

促进体育进一步普及并对部分体育基础较好的、有一定运动才能的学生进行有计划的课余运动训练,按照教育和体育的固有规律,充分利用学校的有利条件和学生在智能和体能上的优势,重视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坚持科学训练,提高学生运动技术水平。

1.3.3 高校体育教学的组织形式

1.体育课程

高校体育课程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现代教学计划的基本组成部分,是高等院校教学计划中的基本课程之一,是高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实现体育目的的基本组织形式。

高校体育课程的基本任务:一是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二是促使学生掌握体育的基本理论知识,形成良好的体育意识,建立正确的体育观念,在全面学习体育运动技术过程中,掌握基本的技能,为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打下坚实的基础;三是使学生掌握现代健康的理论知识,形成正确的健康观念和意识,并通过掌握和运用科学的体育运动,促进身心全面健康发展;四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思想品德,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念,形成勇敢顽强、敢于拼搏、开拓创新的精神面貌。

2.课外体育活动

课外体育活动是体育课程的延续和补充,也是高校体育的基本形式。目的在于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同时可以陶冶学生情操,丰富学生文化活动,发展学生个性,对于完成体育课程教学任务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开展课外体育活动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

(1)早操

早操即清晨运动,是学生合理的作息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每天起床后做的室外体育活动。早操要尽量坚持每天进行,一般以15~20min为宜,运动负荷也不宜过大,避免做剧烈的运动。早操时出的汗应及时擦干,冬天在室外进行锻炼时应有御寒用品。早操后至早餐应有一定的时间间隔。早操可以迅速消除大脑皮层因一夜睡眠而形成的抑制,兴奋神经系统,活跃各器官系统的功能,促进机体以良好的状态进入一天的学习生活。经常在清新的空气中进行适当的清晨运动,能增强体内的新陈代谢,提高机体的工作能力,对增进健康,增强体质有显著的作用。

(2)课间操

课间操,一般在上午第二节课后至第三节课前,进行几分钟的轻微躯体活动,是一种积极的休息方式,能消除上课静坐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疲劳,有助于转移大脑的优势兴奋中枢,为下一堂课注入更充沛的精力。课间操活动时间一般以8~10min为宜,运动负荷不宜过大,有计划、有组织的集体进行效果更好。

(3)课后运动

课后运动是结束一天课程学习之后,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身体练习的具体实践。一般是在每天下午,每次时间约一小时左右。课后运动是学生课余生活的重要内容,它不仅是高校体育的重要方面,也是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建设校园精神文明的重要手段。

3.课余体育训练

课余体育训练是指利用课余时间,对部分身体素质较好,并有运动专长的学生进行系统训练的一种专门教育过程,它是学校体育的一种主要组织形式。学生课余运动训练有着目标的双重性、对象的广泛性、时间的课余性、运动项目的专门性与训练手段的多样性相结合等优点。

4.体育竞赛

体育竞赛是学校课外体育的组成部分,是实现学校体育目的的重要组织形式。学校开展体育竞赛,对于检验体育教学和训练效果,交流经验,互相学习,促进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体育竞赛能广泛吸引学生参加体育活动,推动学校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开展,增强学生体质并可以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增强学生体育意识,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奋发向上、团结友爱、遵守纪律等优良品质。因此,体育竞赛在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促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1.3.4 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随着时间的推移,几年的大学生活很快就会过去,我们最终要离开学校,走向社会,为自己的大学生活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但是我们的健康却不能画句号,还必须要延续。因此,树立终身体育的思想是大学生在未来的社会竞争中保持健康活力的前提。

终身体育作为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代体育的发展方向。终身体育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从出生开始到死亡都要不断地学习体育知识和从事体育锻炼活动,使体育活动成为陪伴人的一生的重要内容,既面向未来发展又面向社会现实。二是将学校体育、社会体育等不同的锻炼方式、手段、理念有机结合起来,使体育锻炼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使人们在不同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中,能够通过自己掌握的体育知识技能获得体育锻炼的机会和条件,以期达到保持人体机能和体能处在最佳状态,以便更好、更持久地为社会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曾经有人说过:培养一种体育爱好,并让它陪伴你一生,这是一种幸福和快乐。的确,许多伟人、名人都有自己的体育爱好,并且终生坚持。

如,毛泽东一生喜欢体育运动,不但常年坚持游泳、打乒乓球,还写下了著名的《体育之研究》和《水调歌头·游泳》等著名诗篇;邓小平从小就喜欢运动,特别是喜欢游泳和打桥牌,80多岁的时候,老人家还能坚持在北戴河畅游一个多小时,到90多岁时仍然坚持运动,他常说:“我是用游泳锻炼身体,用桥牌来训练脑筋。”邓小平同志用终身体育实践了“生命在于运动”的道理,为我们做出了榜样。

还有一些著名的科学家,他们也是终身体育的践行者。例如,著名科学家钱伟长先生,他受马约翰先生的影响年轻时就喜欢上了体育,且成绩优异,并于1937年入选中国队,参加了在菲律宾举行的远东奥林匹克运动会。当钱老年过古稀之时,仍然坚持每天进行长跑锻炼,有一次参加清华大学的长跑比赛,他居然一口气跑了两万米,让人们为之惊叹;钱老年过古稀,还坚持每天进行长跑锻炼,到90高龄时,长跑已不合适他,他改为每天步行三千步,依然不放弃运动,正是依靠体育锻炼,钱伟长先生一直保持着健康的体质和头脑。中科院院士钟南山是一位运动健将,从小就喜欢体育,篮球、田径、游泳样样精通,68岁仍然活跃在篮球场上,70多岁经常利用业余时间和同事打羽毛球,钟南山对运动的感言是“关键是一个认识问题。假如说身体锻炼和吃饭一样重要,那你怎么也会找到时间。吃饭,再忙,你能找到吧?睡觉,再忙,也能睡吧?这运动,再忙,只要你觉得是生活的第一需要,那你也会找到时间。”

因此说,终身体育既是一种生活态度,又是一种生活方式。我们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之才,肩负着国家未来发展的重任,必须从现在就树立终身体育观念,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为国家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