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1]王迅,陈金贤.供应链管理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化过程和未来趋势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8,28(10):194-195.

[2]田学军.供应链管理[M].北京:中国财富出版社,2013.

[3]魏际刚.物流战略[M].北京:中国财富出版社,2013.

[4]刘世锦.中国经济增长十年展望(2013-2022)[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

[5]霍建国.巩固全球制造业中心地位[J].进出口经理人,2012(8):18-19.

[6]丁俊发.中国物流竞争力研究[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11.

[7]宋鸿兵.货币战争[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2.

[8]张捷.资源角逐[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0.

[9]叶柏青,陈秋红.基于全球价值链的唐山陶瓷产业集群发展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09(7):41-42.

[10]张永凯,王刚.基于全球价值链的温州制鞋产业转型与升级[J].浙江经济,2009(14):50-51.

[11]谢勤龙.供应链战争[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12]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思·库克耶.大数据时代[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1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4中国统计摘要[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

[14]丁俊发.中国供应链管理蓝皮书(2013)[M].北京:中国财富出版社,2013.

[15]丁俊发.中国供应链管理蓝皮书(2014)[M].北京:中国财富出版社,2014.

[16]邵平.2012年中国供应链管理调查报告[M].北京:中国财富出版社,2013.

[17]何明珂.物流系统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18]赵新华.产业融合对经济结构转型的影响:理论及实证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3.

[19]孙毅.日本钢铁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2013.

[20]陈爱雪.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2013.

[21]吴慧聪.产业供应链成因分析及其发展策略[J].物流科技,2013,36(8):53-55.

[22]王现太,鞠晓生.产业供应链的企业联合结构与效益关系研究[J].黄海学术论坛,2010(14).

[23]牛立超.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与演进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

[24]聂正安,戴沛如.本土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研究[J].中国商界,2009(12):236-237.

[25]夏春玉,丁涛.从微笑曲线看流通与结构调整[J].中国流通经济,2012,26(1):7-12.

[26]张二震.中国外贸转型:加工贸易、“微笑曲线”及产业选择[J].当代经济研究,2014(7):14-18.

[27]李艳君.新时期优化我国货物贸易结构的战略目标和路径[J].中国经贸导刊,2014(15):22-26.

[28]曹秀莲.日本综合商社的国际战略学解析[D].吉林:吉林大学,2004.

[29]严复淇.日本综合商社面临的挑战、经营变革及启示[J].企业经济,2003(8):35-36.

[30]王国文.中国物流:走向供应链时代[J].运输经理世界,2005(4):18-20.

[31]丁俊发.中国实体经济需要革命性变革[J].中国储运,2013(11):32-32.

[32]程俊秀.物流供应链管理的信息化造就世界500强[J].企业导报,2011(13):103-104.

[33]高煜,任保平.中国30年企业改革:回顾与发展展望[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9(1):43-47.

[34]陈又星.企业变革比较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03(5).

[35]陈小洪.中国企业30年创新:机制、能力和战略[J].管理学报,20096(11):1421-1429.

[36]鄢飞.物流服务供应链的协同机理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09.

[37]刘伟华.物流服务供应链能力合作的协调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7.

[38]吴涛.集成供应链运作与物流管理的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3.

[39]张德海.物流服务供应链的协调机制研究[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07.

[4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稀土状况与政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1]让-弗朗索瓦,阿维斯,王波.世界银行物流债效指数报告——联结以竞争:全球经济中的贸易物流[M].北京:中国财富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