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 材料与水有关的性质

1.材料的亲水性与憎水性

与水接触时,有些材料能被水润湿,而有些材料则不能被水润湿,对这两种现象来说,前者为亲水性,后者为憎水性。材料具有亲水性或憎水性的根本原因在于材料分子间的作用力。材料与水分子之间的分子亲合力大于水分子本身之间的内聚力时,材料能够被水润湿,使材料具有亲水性;反之,材料与水分子之间的亲合力小于水分子本身之间的内聚力时,材料不能够被水润湿,使材料具有憎水性。

在工程实际中,材料的亲水性或憎水性,通常以润湿角的大小划分。润湿角为在材料、水和空气的交点处,沿水滴表面的切线γL与水和固体接触面γSL所成的夹角。润湿角θ越小,表明材料越被水润湿。当材料的润湿角θ≤90°时,为亲水性材料,水在材料表面可以铺展开,且能通过毛细管作用自动将水吸入材料内部;当材料的润湿角θ>90°时,为憎水性材料,水在材料表面不仅不能铺展开,而且水分不能渗入材料的毛细管中,如图1-3所示。

大多数工程材料,如石料、砖、混凝土、木材等都属于亲水性材料,表面都能够被水润湿。沥青、石蜡等属于憎水性材料,表面不能被水润湿。该类材料一般能阻止水分渗入毛细管中,因而能降低材料的吸水性。憎水性材料不仅可用作防水材料,而且还可用于亲水性材料的表面处理,以降低其吸水性。

图1-3 材料润湿示意图

2.吸水性

材料在水中吸收水分的性质称为吸水性。吸水性的大小以吸水率表示,吸水率有质量吸水率和体积吸水率两种表示方法。

(1)质量吸水率

质量吸水率是指材料吸水饱和时,所吸收水的质量占材料干燥质量的百分率,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 W质量——材料的质量吸水率,%;

m——材料在干燥状态下的质量,g;

m1——材料吸水饱和时的质量,g。

(2)体积吸水率

体积吸水率是指材料吸水饱和时,所吸收水分体积占材料干燥体积的百分率,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 W体积——材料的体积吸水率,%;

V0——材料在自然状态下的体积,cm3

材料的体积吸水率与质量吸水率之间的关系为

W体积=W质量×ρ0

式中 ρ0——材料在干燥状态下的表观密度,g/cm3

材料吸水率的大小不仅取决于材料本身与水的亲和能力,还与材料孔隙率、孔隙特征密切相关。一般孔隙率越大,吸水率也越大;孔隙率相同的情况下,具有细小连通孔隙的材料比具有较多粗大开口孔隙的材料吸水性强。

吸水率的增大对材料的性质有一定影响,如表观密度增加,体积膨胀,导热性增大,强度及抗冻性下降等。

在材料的孔隙中,不是所有孔隙都能够被水所填充。如封闭的孔隙,水分不易渗入;而粗大的孔隙,水分又不易存留,故材料的体积吸水率常小于孔隙率。这类材料常用质量吸水率表示它的吸水性。

对于某些轻质材料,如软木、泡沫塑料等,由于具有很多开口且微小的孔隙,所以它的质量吸水率往往超过100%,即湿质量为干质量的几倍,在这种情况下最好用体积吸水率表示其吸水率。

3.吸湿性

材料在潮湿的空气中吸收水分的性质称为吸湿性。吸湿性的大小用含水率表示。

含水率为材料所含水的质量占材料干燥质量的百分数,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 W——材料的含水率,%;

m1——材料含有水分时的质量,g;

m——材料干燥至恒重时的质量,g。

材料的吸湿性不仅与材料的组成、孔隙率、孔隙特征有关,还与周围环境的温度与湿度有关。一般而言,周围环境的温度越高,湿度越低,含水率越小。材料吸湿后,除了本身质量增加外,还会降低其绝热性能、强度及耐久性,对工程产生不利的影响。

干燥的材料在空气中能吸收空气中的水分;潮湿的材料在空气中又会失去水分,最终材料中的水分与周围空气的湿度达到平衡,此时,材料的含水率称为平衡含水率。

4.耐水性

材料长期在水的作用下不破坏,强度也不显著降低的性质称为耐水性。

一般材料含有水分时,由于内部微粒间结合力减弱而强度有所降低,即使致密的材料也会使材料强度有所下降。若材料中含有某些易被水软化的物质(如黏土、石膏等),强度降低会更为严重。因此,对长期处于水中或潮湿环境中的工程材料,必须考虑其耐水性。

材料的耐水性以软化系数表示,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 K——软化系数;

f——材料在吸水饱和状态下的抗压强度,MPa;

f——材料在干燥状态下的抗压强度,MPa。

软化系数K在0~1之间。软化系数的大小,可成为选择材料的重要依据。工程上通常把软化系数大于0.8的材料称为耐水材料,对于经常与水接触或处于潮湿环境的重要建筑物,要求材料的软化系数大于0.85;用于受潮较轻或次要的建筑物时,材料的软化系数也不得小于0.75。

5.抗渗性

抗渗性是指材料在压力水作用下抵抗渗透的性质。材料的抗渗性大小通常用渗透系数和抗渗等级表示。

(1)渗透系数

根据达西定律,在一定时间内,透过材料试件的水量Q与试件断面面积A及水位差h成正比,与试件厚度d成反比,即

式中 K——渗透系数,m/s;

Q——渗透水量,m3

A——透水面积,m2

d——试件厚度,m;

h——水位差,m;

t——透水时间,s。

渗透系数越小,表明材料抵抗渗透能力越强。一些防水材料(如防水卷材)的防水性常用渗透系数表示。

(2)抗渗等级

材料的抗渗等级是指用标准方法进行透水试验时,标准试件在透水前所能承受的最大水压力,以字母P及可承受的水压力表示。材料的抗渗等级可按下式计算:

P=10h-1

式中 P——抗渗等级;

h——开始渗水时的最大水压力,MPa。

如P4、P6、P8、P10表示试件能承受0.4MPa、0.6MPa、0.8MPa、1.0MPa的水压力而不渗透。可见,抗渗等级越高,抗渗性越好。

材料抗渗性大小不仅与其亲水性有关,更取决于材料的孔隙率及孔隙特征。孔隙率小并且孔隙封闭的材料,具有较高的抗渗性。

地下建筑物及储水构筑物常受到压力水的作用,因此要求所用材料应具有一定的抗渗性。

6.抗冻性

抗冻性是指材料在吸水饱和状态下,能经受反复冻融循环作用而不破坏,强度不显著降低的性能。

材料吸水后,在负温作用条件下,水在材料毛细孔内冻结成冰,因体积膨胀所产生的冻胀压力会造成材料的内应力,使材料遭到局部损坏。随着冻融循环的反复,材料的破坏作用逐步加剧。

材料抗冻性以抗冻等级表示。抗冻等级是将材料按规定方法进行冻融循环试验,以质量损失不超过5%、强度下降不超过25%时所能经受的最大冻融循环次数来划分。材料的抗冻等级可分为F15、F25、F50、F100、F200等,分别表示此材料可承受15次、25次、50次、100次、200次的冻融循环而不发生破坏。

材料抗冻性的好坏不仅取决于材料的孔隙率及孔隙特征,并且还与材料受冻前吸水饱和程度、材料本身强度以及冻结条件(如冻结温度、速度、冻融、循环作用的频繁程度)等有关。

材料的强度越低,开口孔隙率越大,则材料的抗冻性越差。

抗冻等级越高,材料耐久性越好。抗冻等级的选择应根据工程种类、结构部位、使用条件、气候条件等因素来决定。在路桥工程中,处于水位变化范围内的结构材料将反复受到冻融循环作用,此时材料的抗冻性大小将影响到结构物的耐久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