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肌肤的安慰作用

人体的皮肤具有保护身体免受外界伤害的重要作用,例如它可以接收温度、压力、摩擦等触觉信息,并且通过毛孔帮人体排出汗液。皮肤处于温度和湿度适宜的环境中会使人感到舒爽,而轻拍和抚摸会使人觉得有安全感,可能是由于人在婴儿时期,母亲对我们的抚摸和轻轻拍打使我们感到自己是安全的。

胚胎在发育过程中,神经组织和皮肤组织同样由外胚层发育而来,两者同出一源。现已有研究表明心情会影响到皮肤的健康,紧张、焦虑等消极情绪可能引起应激反应甚至造成内分泌失调,血管壁或者组织细胞会释放出激肽、组织胺,这些物质可能诱发或者加重皮肤病。例如,好胜心强,欲求较高,办事过于较真的人容易患神经性皮炎,而长期处于抑郁状态中的人容易得慢性荨麻疹。

相反,皮肤受到的外界刺激也影响着人的神经系统和心理状态。这是因为皮肤表面分布着很多神经末梢和神经纤维,可以将受到的刺激传回中枢神经。积极的刺激(比如抚摸)可以使人感到愉悦,而负面的刺激(比如疼痛感)会使人产生警觉并且立即做出反应来进行躲避。

中枢神经会通过影响内分泌和微循环起到对皮肤的反作用,由于长时间形成的条件反射,神经系统会造成皮肤饥渴。皮肤和神经系统的相互影响和互动关系,使人们在感到精神紧张和不适时,学会了通过触摸肌肤来进行自我安慰。儿童时期,母亲的爱抚可以使孩子感到安全和舒适,对儿童的触摸肌肤起到安慰的作用心理塑造和性格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而长大之后与亲密的朋友、爱人之间的肌肤接触,可以表达内心的情感,并使人感到被接受。老年时期,如果子女能够经常帮老人按摩、擦洗,老人的心理就比较开朗快乐,而不会变得古怪和孤僻。

最为常见的肌肤安慰行为集中在头部和颈部。例如挠头皮、把玩头发、抚摸额头或者脸颊、揉鼻子、拉扯耳垂、触摸嘴唇、抚摸脖颈等。这是因为这些部位离大脑中的中枢神经离得最近,而且神经和血管分布较多。

对这些部位的肌肤进行抚摸,较容易使紧张的神经系统得到舒缓,而且如果力度较大的话,还可以缓解血压上升。这种肌肤安慰并不仅仅是一种心理暗示作用,而能够起到客观的生理作用。除了上述较为明显的肌肤安慰形式,还有一些通过变形而来的较为隐晦的动作。例如用手覆盖颈窝处,女士把弄自己的项链或者耳环,男士整理领带或领口等。这些都是经过压制的安慰行为,为了不引起他人的注意而将肌肤接触转化为看起来正常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