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钱多了并没有感到富有

“钱多起来了”,这句话用来形容中国确实一点也不过分。首先国家很富有,我们的外汇储备很丰富;从人们的个人财富上来说,也确实多了起来,农民们盖起小洋楼,电灯电话不用说,家用电器全齐了,虽然消费习惯和设施选择等方面的差异还是很大,但室内设施其实已经跟城里并没太大差别了。至少,同10年前相比,生活水平是大大提高了,同30年前比,那改变更是天翻地覆。但是,如今人们的幸福感,也许还不如30年前呢。

为什么钱多了许多人并不感到富有?

陈志武教授说过这么一段话:以前基于亲情和友情从而实现的互助互惠的经济活动,如今已经是市场化、经济化的东西了,全部都渗透了隐性的金融交易。而现实里显性金融服务,如保险、养老、信贷以及其他投资产品又无法跟上,保障不够健全,那么中国人在钱多起来的同时,可能仍旧很不安,甚至更加不安。就像我们古有养儿防老的说法,而现在老子不要养儿子已经很好了,生活压力似乎远超过我们的收入,即使今天能过着富有的生活,但人们对未来总是惴惴不安。这会导致人们的一个储蓄偏好,消费跟不上收入水平,因而会导致内需不足,无法增长,总体的经济增长仍然需要大量依靠外需来拉动,而国人的幸福感也无法提升。

所以,虽然人们富起来了,但是金融工具没跟上。

中华民族是古老勤劳的民族,勤劳一直都是美德,但是中国人历来勤劳却不够富有。因为我们缺少金融工具,没有丰富的产业资本和生产资金。改革开放之初,我们没有资金,无法解决发展中资金的问题,因此要广引外资,借助外资的力量和技术来带动我们自身经济的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们资金也引来了,技术也引来了,制度也开始效仿和创新了,各方面都发展起来了,但是金融的创新还没跟上。

为什么钱多了却并不感到富有

figure_0021_0004
>>财富是增加了,但支出也多了,因此感觉不到财富的增加。
figure_0021_0005
>>通货膨胀,收入水平赶不上消费水平。
figure_0021_0006
>>储蓄也不“安全”了,以前储蓄会增加财富,现在却面临贬值的风险。
figure_0021_0007
>>供房子……一年买房子,一生做房奴,被房贷套住。

另外,随着经济每年稳步增长,经济增长率在世界也是备受瞩目,人们财富增加的同时消费水平也逐渐提高,很平常的日常活动也需要大量金钱的支持,收入多了,支出也多了,于是总体上人们就感觉不到财富增加了多少。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因素,通货膨胀一直伴随着人们的生活,通胀预期从来就没有减少,甚至日趋加深。人们的财富因通胀抵消的程度很大,甚至导致了人们不敢消费又不敢储蓄的双重困境。一方面,因未来一个不确定性以及防范风险和意外的需要导致不敢消费;另一方面,储蓄所得收益甚至都比不上通胀率,钱放在银行里不仅没有增值,反而保值都困难,大量储蓄面临贬值的风险。

现在的保障体系还不完善,城市居民可以享受到比较健全的保险,农村居民的保险还有很多不健全的地方。经济活动的广泛导致生活环境质量日益下降,一些百姓最关心最重要的问题仍然不能够很好地解决,所以,即使人们睡觉的时候手中还捏着钱,做的梦也许还是不安稳的,更提不上幸福感。

所以有些时候,所谓“富二代”“官二代”这些字眼特别醒目,并不是民众有仇富心理而放大这些字眼,而是人们的幸福指数真的不够高。

在幸福感里面,一个很突出的问题就是房子的问题。在中国的文化里,本身就有一种置业文化,就类似于有房才有家的感觉。没有房子,即使结婚生子,却仍让人感觉浮萍无根,内心始终不觉得安定和充实,总有那么一种空虚感存在。因此,不管怎样,每个人几乎都有这么一个目标:要为房子而奋斗。即使是老年人,也许也还要为下一代操心,为儿女的房子付上首付才算完事。这反映了一个现实:除了房子这个本身不动产不可流通之外,人们的消费力度更加下降,流通性更加减弱,因此更加阻碍了经济的增长。

我们再想一想,为什么我们总感觉美国人有钱?为什么他们很乐意全世界到处去旅游?为什么他们敢于赚多少钱花多少钱,花没了再去赚?这一方面是观念上的差异,东西方消费观确实存在很大的不同;另外一个就是西方国家保障比较好,而我们则还有相当的差距。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美国金融系统发达,相对来说,中国金融则没那么发达,这是我们经济和制度需要努力发展和创新的方面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