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画欣赏

《维摩诘经变》是莫高窟中较重要的经变图,现在保存下来的有30多壁,都是根据《维摩诘经》而画的。《维摩诘经》有14品,其中《弟子》《问疾》《佛国》《方便》《不思议》等9品有变相。唐代的《维摩诘经变》壁画,多以《问疾》为表现中心,围绕“问疾”而概括其他诸品的相关内容,使画面人物众多、情节丰富,构图饱满。

《问疾》的内容大致是这样的:维摩诘原是一位得道菩萨,转世后到毗邪离城,成为一位颇具神通智慧、非凡辩才的居士。他虽然拥有万贯资财,但不乐意在家,常出入大街小巷,以种种方便接近群众宣扬大乘佛学。一天,维摩诘自称有病,于是,佛派大菩萨文殊师利前往问疾,维摩诘遂与文殊展开辩论。诸菩萨弟子、帝释、天王及国王大臣等都前来观看。由于维摩诘能言善辩、聪慧过人,具大神力而折服了文殊师利。这种“问疾”的题材,在魏晋时就成为画家所描绘的对象,而且是最先中国化了的佛教画。当时维摩诘其雄辩的才能深受提倡清谈的文人推崇,在文人士大夫范围内,维摩诘是被引为知己的。顾恺之在大瓦棺寺就画有“清羸示病之容,隐几忘言之状”的《维摩诘像》。

figure_0044_0025
维摩诘经变 唐 壁画
figure_0045_0026
这幅局部图描绘的是维摩诘侧坐于床上,身体前倾,眉峰微挑,似正辩到激烈处。虽面有病容但精神矍铄,涵容兴奋、激昂的活力,表现出他善于辩论、以词锋制服对手的特点。画家以流利刚健的铁线描一气呵成,人物生动传神,个性鲜明,富有张力,属吴道子一派的画风,是唐代描绘同一题材的作品中,最生动传神、最具代表性的一幅,旧传为吴道子所作。

画外音

363—365年,晋哀帝兴宁年间,20多岁的顾恺之来到都城建康,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为敕建瓦棺寺画了一幅《维摩诘居士论法》壁画,名动京城,万人争睹,顾恺之由此享誉京华。唐美术史家张彦远描述画中维摩诘“清羸示病之容,隐几忘言之状”。

所有《维摩诘经变》主要部分都是画维摩居士凭几坐在榻上,和前来问候的文殊师利遥遥相对,在他们四周,围满了随文殊而来的菩萨、天王和人世间的国王、大臣等。这个构图在当时是有粉本的,和“净土变”的构图也有粉本一样,都有一个基本程式。

基本程式确定后,各个画师根据自己的不同水准再进行具体的描绘,在形貌(开相)造型及笔法表现、形色处理诸方面都会有各自的特点。因此,即使在同一种题材、基本程式相近的情况下,维摩诘的形象也会有大同小异的变化。

我们来看敦煌莫高窟中第103窟《维摩诘经变》的壁画。

画中的维摩诘坐于榻上,身披紫裘,白练裙襦,一膝支起,左手抚膝,右手执麈尾,上身略前倾,蹙眉张口,呈辩说状。仔细观察你会发现,103窟的维摩诘执麈尾的手是食指与中指伸开的,他目光深沉,眉头紧蹙,但给人的感觉却显得舒散自如。维摩诘安详自信,呈现一种侃侃而谈、从容不迫的情态,形象表现得相当含蓄,但显出一种奔放之气。

绘画知识

中国画

广义的中国画包括一切中国本土画家所创作的绘画作品,狭义来讲是指有悠久历史文化渊源的中国传统绘画,简称“国画”。它是用毛笔、墨以及中国画颜料,在特制的宣纸或绢素上作画。

中国画按表现题材,可分为人物、山水、花竹、禽鸟、畜兽、虫鱼、宫室等画科。按表现手段和技法,可分为工笔、写意、勾勒、没骨、设色、水墨等画法。按幅面样式,可以分为立轴、横卷、册页、扇面等款式。

这幅《维摩诘经变》基本上以线描为主,局部赋色。就维摩诘的形象来看,似乎只是原来粉本的再现,墨色基本以淡墨、重墨为主,五官中只有眉、目、鼻孔三处用浓墨,双手局部用重墨在淡墨基础上略加提醒,给人一种和谐的美感。维摩诘上方的帷幕上有线条勾出的狮子和祥云,上下红色均已涂满,唯独留下了奔驰的狮子没有赋色,维摩诘所坐的榻几基本上赋了色,由此可见,这幅壁画很有可能是一幅没有完成赋色的作品。但从已完成赋色的部分看,衣折线条已经重新勾过,用色是“平涂”,没有渲染的因素,其画法应该是勾线平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