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画欣赏

中国人对于牛的图腾崇拜,可以追溯到4000年前的大禹治水时期。传说大禹每治好一处水患,就要铸铁牛投入水底,以示镇压,等到了唐代,就将镇水的铁牛改设岸上了。在中国老百姓的眼中,牛更多的美德是埋头苦干而从无怨言的品质,是勤劳的象征。

然而,野牛的彪悍好斗却也是人所共知的。世界上不少民族都有斗牛的传统风俗,而我国的斗牛习俗,则要溯源至公元前200年春秋战国时期。据《水经注》记载,秦李冰治蜀,为根治水患造福蜀地百姓而修建都江堰,触怒了江神,两者化作两头公牛激烈搏斗,李冰在下属的帮助下刺杀了江神,从此蜀地再无水患。蜀人敬仰李冰的勇敢果决,遂将体格健壮的青年称作“冰儿”,而斗牛也就成为蜀人历史悠久的习俗。宋初编纂的《太平广记》就记载汉晋之后蜀地已流行斗牛之戏。

绘画知识

国画体系

国画大致可分为人物、山水、界画、花卉、瓜果、翎毛、走兽、虫鱼等画科;工笔、写意、钩勒、设色、水墨等技法形式,设色又可分为金碧、大小青绿、没骨、泼彩、淡彩、浅绛等几种。国画主要运用线条和墨色的变化,以钩、皴、点、染,浓、淡、干、湿,阴、阳、向、背,虚、实、疏、密和留白等表现手法,来描绘物象与经营位置;取景布局,视野宽广,不拘泥于焦点透视。

出身书香门第的戴嵩从小热衷书画,水牛画得很好,年少即有名。他早年学画牛的时候也曾经出了个笑话,一次,他画了幅《斗牛图》,画的是两头牛在山坡上抵角。对于这幅作品他很是得意,一天,他在村外大路上看见一个牧童赶着一群牛从山坡上走下来,就把画展开。要把画上的牛和牧童的牛比一比,没想到牧童凑过来一看,不禁大笑起来说道:“错啦,错啦!”戴嵩问他哪里错了,牧童忍住笑说:“两牛斗架时,全身力气都会使在角上,牛的尾巴是夹到屁股里去的,可你这幅画上的牛尾巴却在左右摇摆,这不是画错了吗?”放牛娃的话使他头脑清醒了许多,打这天起,他经常去仔细观察牛的各种神态,向放牛娃了解牛的生活习性。后来戴嵩的牛画得越来越好了,逐渐走向了他艺术创作的巅峰。

figure_0096_0063
斗牛图 唐 戴嵩

此图描绘两条硕壮的公牛相斗时的高潮部分,一牛低头而以两角尖顶向对手的右腿,肌肉鼓胀,四蹄撒开,急奔而来,可以设想这一顶的力量之猛;而另一牛则撒开四蹄掉头逃去,目光惊恐,气喘吁吁,落荒而逃,可以想象如果它不逃跑肯定会被对手顶翻在地。

戴嵩是韩滉的学生,韩滉的《五牛图》影响深远,被尊为传世纸本中国画的第一件,而戴嵩则擅长画水墨的水牛。此图绘两牛相斗的场面,无论是牛的形象、动态,还是牛头、身体和四肢,以及彼此之间的相互协调,都画得非常准确,神态生动,风趣新颖。可以看出全图纯用水墨,虽也勾线,但已渐渐淡去,牛身通体染墨色,而以墨色的深淡变化,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斗牛的肌肉张力、攻击者势不可挡的气势、落败者仓皇逃避的怯态。看似色彩单纯,但仍能感觉到墨生“五彩”,极其优雅。用笔点出眼目、鬃毛,牛之野性蛮力和剽悍凶煞都展露无遗,这样的画法也正是唐代画家王维倡导的“水墨渲淡”的手法。此画作不拘常规、生机昂然,重写生、重情景,堪当历代传世画牛佳作。

在这张图画中,虽然只画了两牛相斗的瞬间,也没有什么背景,但我们似乎仍能感受到2000前李冰与江神化作两牛恶斗的激烈场景。中国画在构景上有其独特的虚实处理手法,唐宋年间以写实著称的画家给我们留下了无可估量的精神财富。同样是用勾线和墨染,他们的作品却呈现不同的风格,或重勾勒,洗练洒脱,或重墨法,凝重典雅。其要点在于以形传神,气韵生动,这是唐宋时期中国画的一大特点,也是中国画的一大宝贵历史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