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可不知的文学常识·中国卷
- 李小龙 张仲裁 杨飞
- 1592字
- 2021-04-01 21:34:00
暮年诗赋动江关
——庾信
庾信出身于一个诗书世家,祖父和父亲都有很好的文学修养,他幼时即博览群书,尤其喜欢读《左传》。十五岁那年,他被召入东宫,当了昭明太子萧统的讲读。二十岁左右开始做官。历任侍郎、别驾、正员郎等职。这一时期他的文学创作主要是写一些宫体诗。
梁武帝末年,侯景叛乱,攻到建康,繁华的建康化为了一片瓦砾,庾信的三个孩子死于乱军之中,老父亲也不知流落到了何方。战乱平定以后,他到了江陵,投奔梁元帝萧绎,又开始作起了官。
两年以后,他奉命出使西魏,恰在此时,西魏大军进攻江陵,杀了梁元帝,把大批的南朝百姓带到北方做奴隶,庾信的老母和妻子也在俘虏之列。庾信凭着他和西魏安定公宇文泰的朋友关系,总算让敌人把妻母放还了。但是庾信却以才华出众被强留在北方,再也回不了江南。
遥远的故土江南在他的心目中,化成了富足安宁的理想之邦,他愤懑于北方异族对这一切的破坏,同情江南父老在这场历史浩劫中的苦难遭遇,他也景仰那些曾经为之奋斗并在救亡图存中做出过贡献的英雄们,虽然他自己并不光彩。情郁于中,发之于外,就成了一篇篇抒写“乡关之思”的诗赋华章。《哀江南赋》和《拟咏怀》二十七首,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之作。
《哀江南赋》是一篇用赋体写的梁代兴亡史和作者自传。这篇赋叙述家风世德、个人际遇,又叙述梁王室的盛衰全程。它凝聚着对故国君臣与人民在金陵、江陵两次被祸的哀伤,概括了江陵陷落时被俘到长安的十万臣民的血泪生活。这篇赋概括一代兴亡,描写人民苦难,既是抒情的长篇,也是咏史巨制,在六朝的辞赋中绝无仅有。他还创作有抒情小赋如《枯树赋》、《小园赋》、《伤心赋》等。《枯树赋》纯用比兴手法,以树木自比,表达身世飘零的感慨,极富感染力,据说毛泽东晚年时时吟诵。《小园赋》偏重写景,《伤心赋》着意抒写个人不幸。这些作品都是赋史上广为传诵的名作。
《拟咏怀》27首,虽然未必是作于一时,但是主旨相似,全是感叹自己的身世、思念家乡、哀悼梁代亡国的内容。比如第十一首:
此图表现北齐天保七年(556)皇帝高洋命樊逊等人刊校五经诸史的故事,反映了北朝对文艺的重视。和北齐并立的北周政权同样对南朝文艺相当向往。当时庾信为南朝梁的御史中丞,出聘西魏,因词采有盛名,所以被扣留不允其还。后北周受禅,庾信历官至司水下大夫、弘农郡守、司宪中大夫、洛州刺史、司宗中大夫,虽数次请求返回南方,但北朝终是惜才,不肯将他放还。庾信最后在隋开皇元年(581)卒于北方,年六十八。
名言警句
阳关万里道,不见一人归。唯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南北朝·庾信《重别周尚书》
玉关道路远,金陵信使疏。独下千行泪,开君万里书。
——南北朝·庾信《寄王琳诗》
南登广陵岸,回首落星城。不言临旧浦,烽火照江明。
——南北朝·庾信《和刘仪同臻诗》
秦关望楚路,灞岸想江潭。几人应落泪,看君马向南。
——南北朝·庾信《和侃法师》
故人倘思我,及此平生时。莫待山阳路,空闻吹笛悲。
——南北朝·庾信《寄徐陵诗》
比日思光景,今朝始暂逢。雨住便生熟,云睛即作峰。水白澄还浅,花红燥更浓。已欢无石燕,弥欲弃泥龙。
——南北朝·庾信《喜睛诗》
摇落秋为气,凄凉多怨情。啼枯湘水竹,哭坏杞梁城。天亡遭愤战,日戚值愁兵。直虹朝映垒,长星夜落营。楚歌饶恨曲,南风多死声。眼前一杯酒,谁论身后名!
惨厉肃杀的战争气氛,天高地远的北地风光,凄壮悲凉的羌笛,无不激起诗人的乡思与哀叹。庾信运用写宫体诗时练就的成熟的文学技巧,把自己从未有过的经历和情感写入诗中,这样,北朝的生活环境,南朝的文学技法,全新的人生体验,共同熔铸了一位出色的诗人。
唐代诗人对庾信的作品都很熟悉。杜甫曾以“清新庾开府”称赞李白,而他自己则在诗中一而再再而三地提起庾信,甚至在他的临终绝笔里还说自己“哀伤同庾信”。这位南北朝时期的最后一位大家,在生前一定不会想到,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两位诗人,竟然都对他青睐有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