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庚迁殷
迁都的壮举
汤建立商朝的时候,最早定都在亳(今河南商丘)。在以后三百年当中,都城一共搬迁了五次。这是因为王族内部经常争夺王位,发生内乱,再加上黄河下游常常闹水灾。
后来,商朝的王位传到盘庚手里。盘庚是个能干的君主,他经过多方筹划,认为只有迁都才是解决各种矛盾的最佳途径。于是他决定将国都从奄(今山东曲阜旧城东)迁至殷(今河南安阳小屯村附近)。盘庚认为将国都迁往荒凉的殷有许多好处:首先,可以避开奄地频繁发生的水灾,有利于农牧业生产;其次,殷地尚未开发,在那里建都,一切须从头做起,奴隶主们无法过分享受,这样有利于去除反叛势力,有利于都城的安全和统治的稳定。
迁都的决定公布之后,人们一片哗然,反对者主要是奴隶主贵族,他们留恋在奄的奢侈生活,纷纷反对迁都的决定。有的贵族甚至威胁盘庚说:“你是我们拥立的,我们也可以罢黜你。”盘庚是个强有力的统治者,他绝不因有人反对而改变自己的决定。他撰写了《盘庚》两篇,告诫奴隶主们要和他同心同德。同时,盘庚也以强硬的口气警告那些煽动闹事的奴隶主要老老实实地服从命令,否则将予以严惩。
在盘庚的胁迫下,奴隶主贵族被迫随同盘庚迁都到了殷。初到殷时,地方荒凉,杂草丛生,生活艰难,大家都不习惯。于是,一些奴隶主贵族便趁机发难,鼓动大家迁回老家去。盘庚又召集奴隶主,宣读了《盘庚》第三篇告诫,以更加强硬的语气再次警告那些奴隶主,又一次将奴隶主们的反对压制了下去。经过数年的反复斗争,随着新国都的逐渐繁荣,局面才最终稳定下来。
盘庚迁殷之后,强行推行商汤时确立的德政,加强统治,政治上出现了较为稳定的局面,社会经济和文化也获得了较大的发展。
盘庚十分重视农业生产,除亲自视察农田作业外,还命令大臣和奴隶主们监督农耕。当时的农作物禾、黍、稻、麦等已被广泛栽培,人们耕田时采用合力耕种以及火耕,并已使用粪肥肥田。农业的发展使农产品有了较多的剩余,商王命令将收割后的粮食放入仓库中贮存,以备灾年食用。
农作物的再生产品主要是酒类,当时上至王公大臣,下至平民百姓,嗜酒风气盛行。酿酒业的迅速发展,也反映了当时农业的发达程度。
园艺业和蚕桑业在盘庚迁殷后也有了较大的发展。殷地处黄河中下游地区,气候温和,雨量丰沛,并有广大的桑树种植区。奴隶们采集桑叶,饲养家蚕,抽出蚕丝,使用陶制纺轮织成精美的丝、帛,供奴隶主贵族们使用。
盘庚迁殷之后,青铜器
的发展也步入了一个光辉灿烂的时代。当时青铜作坊规模之大,冶炼青铜技术之高超,产品制作之精美、种类之复杂繁多,都令人惊叹。
盘庚迁殷之后,驱使成千上万的奴隶日夜赶修新国都。不久,一座规模宏大、占地广阔的都城拔地而起。新国都中王宫部分为城市的核心,有五十多座宫殿。都城外围有人工挖成的壕沟,形成了一条保护都城的水域屏障。在都城周围是居住区和手工作坊,供平民和工匠们生活和劳作。在盘庚的严厉督促和广大奴隶平民的艰辛努力之下,殷迅速成为一座十分繁荣的都市。
盘庚迁殷,使得社会矛盾趋于缓和,社会经济获得了较大发展,也使得商王朝一度复兴,在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商朝不再迁徙国都,所以商朝又称作殷商,或者殷朝。时至今日,经过数千年的漫长岁月,商朝的国都早就变为废墟了。到了近代,人们在河南安阳小屯村一带发掘出大量古代的遗物,还发现了大量的“甲骨文”,证明那里曾经是商朝国都的遗址,人们将之称为“殷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