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大高玄殿的牌坊“无依无靠”
在北京故宫筒子河北岸,景山以西,北海以东,有一组被老百姓称为“三座门”的宏伟建筑,它就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一座皇家御用道观——大高玄殿。
大高玄殿,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迄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是明世宗嘉靖皇帝用来进行斋醮(道教法事)的地方。
历史上的嘉靖皇帝被称为“道士皇帝”,他在位期间,一心痴迷于炼丹服药,二十多年都不上朝。为了修道,他下旨在1542年兴建大高玄殿。据《明实录》记载,嘉靖帝听从道士陶仲文的建议,于嘉靖二十一年四月初十日“于西苑建大高玄殿,奉事上玄,至是工完,将举安神大典”。然而仅仅过了五年,大高玄殿便罹于火患,后为工部修复。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又经重修。
在北京的西苑有很多道观,属大高玄殿的地位最高、规模最大,只有它供奉着玉皇大帝和三清像(玉清、上清、太清三位道教天尊),嘉靖帝“有祷必至”,足见他对修道的痴迷。“炉香缥缈高玄殿,宫烛荧煌太乙坛。”嘉靖帝的宠臣夏言的这两句诗,清晰地描写了当年嘉靖帝和宠臣们在大高玄殿日夜斋醮的情景。
在如今老百姓的口中,经常有“大高玄殿的牌坊‘无依无靠’”的说法。大高玄殿作为当时地位最高、规模最大的道观,为何它的牌坊会“无依无靠”呢?这还要从大高玄殿的建筑规制说起。
原来,在大高玄殿的最前方有三座牌楼。其中,东西牌坊在明嘉靖年间创建,南向临河的那个牌坊,始建于乾隆八年,南牌坊位于景山前街的南侧、故宫筒子河的北侧,正对着大高玄殿南中轴线的位置。该牌坊的形式是三间四柱九楼,屋面是黄琉璃筒瓦,明楼、次楼为七踩斗,边楼、夹楼为五踩斗,中间的匾额是清朝乾隆年间的原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拆除后,匾额被保存在月坛公园,成为树林中一个石桌的桌面。
通常牌坊两面均撑有“八”字形的斜向戗柱,但大高玄殿的牌坊采用粗大的楠木立柱建成,柱脚埋地很深,因此未用戗柱。所以老北京人中就有了“大高玄殿的牌坊——无依无靠”的说法。这也成为此牌楼最大的特色。
民国时期,牌楼因严重倾斜被拆除,后原貌复建。新中国成立初期,大高玄殿由总参保障部服务局使用。由于长期用做办公用房,大殿内部建筑损坏严重,景山东街拓宽马路,牌楼被拆除。2008年复建南牌楼,由北京文物设计所张纪平先生根据历史资料设计,复建后的大高玄殿南牌楼高为10.08米,宽16.6米。
如今,大高玄殿的主殿已经100年没有修缮过了,院内建筑还基本保持着清乾隆时期的模样。1996年,大高玄殿被列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单位。原本被保存在月坛公园内的“乾元资始”石匾额又回归了原位,重新镶饰在大高玄殿南牌楼上。1998年和2000年,全国政协两次接到委员提案,呼吁把大高玄殿归还故宫博物院。如今,大高玄殿已经重回故宫,并已完成抢险加固,正在进行测量和绘图,为大修做准备工作。这次大修工程将会使湮没已久的历史景观重现故宫后街筒子河边。
大高玄殿保存至今,对我们研究明清两代皇家文化、宗教信仰及建筑艺术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皇城历史文化保护区的重要景观,大高玄殿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