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王府的“三绝”和“一宝”是什么

去过恭王府游玩的游客都会说,恭王府漂亮、高贵、好景观众多。在这众多的好景观中,最有名的莫过于“三绝”和“一宝”,它们深受广大游客的欢迎和喜爱。具体是哪三绝、那一宝呢?

其“三绝”中的第一绝便是西洋门。西洋门处于恭王府花园的中轴线上,是花园的正门,汉白玉雕刻而成,是国内最大的汉白玉整雕门,进入恭王府花园参观,要先经过这道门。这道门并非清时和珅建园子时就有的,而是建造于恭王府改造时期。整道门颇具西洋味道又不失中国特色,拥有中西合璧的风韵,据说,这种门当时在整个北京城仅有三个,如今只有这道门被完好地保存了下来,也因为它的稀有,而成为恭王府的一处“绝妙之笔”。在西洋门的门额上外刻有“静含太古”四个字,内刻“秀挹恒春”四字,意指享太古之幽静,拥满园之春色,体现了深邃浑厚的意境,蕴含着道家的思想理念,园中有亭台楼阁、雕梁画栋、荷塘水榭、奇花异草,美丽宛若人间仙境。

figure_0144_0084
恭王府戏台

经过垂花门过牡丹院,就到了恭王府的第二绝所在——大戏楼。大戏楼建于同治年间,是中国现存唯一的全封闭式大戏楼。它位于邀月台的东部,占地面积约700平方米,可以容纳200余人,虽没任何音响设备,却能从各个角度上听清台上的声音。这是为什么呢?据说,该戏楼是清朝南方的某位官员为讨得恭亲王的欢心,特请南方的能工巧匠精心建造的。整个大戏楼是纯木结构,采用的是一种聚音的木料,屋顶是三卷勾连搭式,再加上内部结构独特,使得声音绕梁三日,不绝于耳。戏台的棚顶高悬着二十盏大红宫灯,地面则是二十张井然有序的八仙桌和太师椅。厅内南边是高约一米的戏台,戏台上方高悬着“赏心乐事”的金字黑匾。令人感到非常诧异的是,大堂上方绘满了倒垂的藤萝。原来,当时这种大堂似的戏楼在北方还很少有,连慈禧太后那有名的大戏楼得坐在院子里看戏。恭亲王担心逾制获罪,便在屋顶画满藤萝,意思是表明这是藤萝架而非大堂,足见其对这座大戏楼的上心和重视。据说当年除了外请戏班子来演出外,王府的主人和仆人经常在这里同台演戏,自娱自乐,而且王府中的红白喜事也都是在这里举办,用处颇多。

那么第三绝呢?这个景点的名气非常大,很多人都知道,它就是清康熙帝御笔亲题的“天下第一福”福字碑。关于这个福字碑,前文已经做了专门的介绍。和珅住在恭王府的时候,就对这块碑特别在意,经常藏着掖着,敬若神明。该碑本是紫禁城的镇城之宝,康熙帝为庆祝祖母孝庄皇太后的六十大寿而创作的,上面还印有玉玺。另外“福”字也非常独特,深藏含义。这座碑本来安置在紫禁城中,不知和珅耍了什么手段将它弄到了自己的府中,既然是“偷来”的,他当然不敢放在明面上了,只能将其藏于邀月台下的滴翠岩中,而且放置石碑的地方恰为整座宅院的中心。由此可以看出和珅对这块碑的看重。

以上三个景致便是恭王府中的“三绝”,每天慕名前往欣赏的游客众多,既为祈福,也为缅怀。

关于恭王府中的那一宝,说的便是那满园“福”字。老北京人都爱说,整座恭王府那福气就没散过,除了因为那座赫赫有名的“福字碑”外,还是因为府内各处藏着多达一万多个“福”字,可谓处处被“福”笼罩。据说王府第一位主人和珅在设计这园子的时候,共设计了九千九百九十九只蝙蝠,取谐音“福”,藏于各个角落如蝠池、蝠厅、长廊雕版,还有以邀月台为身子的整体蝠形建筑造型。为什么取“九千九百九十九”这个数呢?原来,和珅的本意是求一万个“福”,而那第一万个“福”便是前面提及的福字碑。看来,和珅对“福”真是情有独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