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对著名藏书楼文渊阁了解多少
藏书楼,是中国古代供藏书和阅览图书用的建筑,也是藏书主人和其他学者研读、考订图书的场所。说起中国藏书楼的历史,可谓十分久远,最早建于宫廷,如汉朝的天禄阁、石渠阁。自宋朝以后,随着造纸术、印刷术的普及和印本书的推广,民间也开始建造藏书楼。
中国古代的藏书楼有很多,如上海徐家汇藏书楼、宁波天一阁、杭州文澜阁、沈阳文溯阁、海宁衍芬草堂、海盐西涧草堂等,这一座座古老沧桑的藏书楼,曾经串起了中国悠久灿烂的藏书历史。
在清朝时期,无论是民间还是皇宫,藏书楼都非常多,达到了我国古代藏书事业的顶峰。单以皇家宫廷藏书楼而论,就有内阁大库、昭仁殿、国史馆、皇史宬、武英殿、方略馆、实录馆、会典馆、五经萃室等多处。
一般的情况下,清宫的藏书楼都设置在相对来说比较安静的环境中,如专贮《四库全书》的文渊阁。
文渊阁是清宫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藏书楼,其创建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皇帝下诏开设“四库全书馆”,编纂《四库全书》。三十九年下诏兴建藏书楼,命于文华殿后规度适宜方位,创建文渊阁,用于专贮《四库全书》。
其实,说起文渊阁的整个历史渊源,还要从明代说起。
文渊阁的名字始于明代,其阁也是始建于明代。对此,有史料记载,即明太祖朱元璋“始创宫殿于南京,即于奉天门之东建文渊阁,尽贮古今载籍”。该史料中所提及的“文渊阁”便是文渊阁建阁之始。后来,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并建造了北京城,文渊阁也随之北迁。就如明宣宗所说的:“太宗皇帝(指朱棣)肇建北京,亦开阁于东庑之南,为屋凡若干楹,高亢明爽,清严邃密,仍榜曰文渊。”由以上史料可知,在明朝,曾在营建南京宫殿和北京宫殿的同时,先后于南京皇宫和北京皇宫中建造了文渊阁。
在建立的初期,文渊阁是主要用来藏书、编书的。除此之外,它还是“天子讲读之所”,偶尔皇帝还会在这里看书,并召集翰林儒臣讲论经史。据史料记载,太祖于“万几之暇,辄临阁中,命诸儒进经史,躬自披阅,终日忘倦”。成祖“或时至阁,阅诸学士暨庶吉士应制诗文,诘问评论以为乐”。宣宗也曾利用“听政余闲,数临于此,进诸儒臣,讲论折衷,宣昭大猷,缉熙问学”,并特撰《文渊阁铭》,述其盛况。
在明代,除了具备藏书、编书、皇帝看书的地方这些功能之外,文渊阁还是阁臣入直办事之所,后来更是发展为事实上的秘阁禁地,也因此文渊阁有内阁之称,其地位和作用非同一般。
后来,南京明故宫发生火灾,文渊阁及其所藏书籍在大火中沦为灰烬。而北京皇宫的文渊阁也随着明朝统治的结束而被毁。
清朝入关后,在政治制度和文化思想方面多沿袭明制,于顺治十五年(1658年),创建了四殿二阁制,其中就有“文渊阁大学士”之名。后在乾隆十三年(1748年),以“中和、保和、文华、武英四殿,文渊、东阁二阁未为划一,其中和殿名从未有用者”,因裁中和殿而增体仁阁,自此而后,三殿三阁大学士成为定制。但是,其中的文渊阁却始终有其名而无其实,即清廷虽设有文渊阁大学士之名,却并无文渊阁之实,所谓“本朝定制,以文渊阁为大学士兼衔,第仍其名而未议建设之地”。
后在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乾隆帝下诏兴建藏书楼,创建文渊阁,专门用来贮存《四库全书》。从此,自清初以来一直有名无实的文渊阁,终于得以动工兴建,并因此而成为名副其实的古代藏书胜地。
由此可知,文渊阁的名称虽然沿袭明代,但其深层次的文化意蕴,却得益于乾隆帝的重视和阐发,更渊源于中国古代丰富的典籍与灿烂的文化。
而关于文渊阁,还有一种传说比较流行。
在民间,素有“故宫房间有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的说法,其传闻中的“半间”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呢?原来这半间就在文渊阁。
说起文渊阁,还要从天一阁说起。天一阁是当时浙江宁波的一座比较有名的私人藏书阁,建于明代的嘉靖年间,至乾隆年间,已经经历了200多年的历史,依然无比坚固。乾隆皇帝知道这座藏书阁后,非常喜欢,也想建一座同样的藏书楼,便下旨仿照天一阁的规制修建文渊阁。
说起天一阁来,还真与众不同。仅从其名字来看,就不一样,该名字采用的是古人“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说法,主要的意思就是“以水克火”。正是因为有着这层寓意,在建筑规制上的设计独具匠心,建成砖木结构六开间的两层楼房,楼下六间,楼上合而为一。这种下六上一的建筑格局,正表达了“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寓意。而后的文渊阁也仿照这种规制,在外观上设置了上下两层,面阔六间,但其中有一间是半间,也就是西边的楼梯间,这就是“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