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知多少

去故宫参观,有一个地方你肯定不会错过,那就是故宫内廷的第一座大宫殿——乾清宫。站在乾清宫前,只要您抬头往里观望,就会看到殿堂正中高悬着一块巨大的匾额,这块匾额上书四个大字“正大光明”。

在求学时,我们经常会碰到“正大光明”这个词,很多人也知道它的出处,即宋代大家朱熹的《朱文公文集·卷三十八·答周益公》中的一句话:“至若范公之心,则其正大光明,固无宿怨,而惓惓之义,实在国家。”其主要的意思是指心怀坦白,言行正派。

这苍劲有力的四个大字出自谁之手呢?是顺治皇帝。后来又经过康熙帝的一番摹勒刻石。而今天悬挂在乾清宫中的是乾隆皇帝的再次临摹。

这块匾额距今已经有三百余年的历史了,可谓历尽沧桑。关于这块匾额,还有一段关于清朝皇帝秘密立储制度的掌故。

figure_0103_0055
正大光明匾额

清朝入关前后,在皇位的传承上,基本上采用推选制度来决定继位人选,如皇太极及其儿子福临都是通过推选制度继承了王位。而康熙皇帝是孝庄皇太后决策并取得顺治皇帝福临的同意而定下来的继位人员。无论是皇太极的继位,还是福临及康熙帝的继位,都经历了一番血雨腥风,存在着激烈而复杂的权力斗争,虽然最终避免了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但由皇权传承而引起的强烈政治震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清朝统治的稳固和行政效率。

康熙帝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又从父辈的权力争夺战中发现了推选制度的弊端,便决心对继位制度进行改革,建立一套规范的皇位传承制。这就诞生了嫡长子继承制。然而,嫡长子继承制的施行不仅没有平息皇位的争夺战,反而愈演愈烈,引发了更加动荡的权力争夺战。

在康熙年间的皇位争夺战中,四阿哥也就是后来的雍正皇帝占了上风,成功称帝。为了避免“九龙夺嫡”现象的再次发生,雍正帝改变了立皇太子的方式,建立了“秘密立储”制度,并将诣旨藏于乾清宫的“正大光明”匾后,待皇帝驾崩时才由大臣取出,将继位人公告天下。

据《雍正起居注》中记载:雍正元年(1723年)八月十七日,雍正在乾清宫西暖阁面谕总理事务王大臣、满汉文武大臣、九卿:“今朕诸子尚幼,建储一事必须详慎,此时安可举行。然圣祖既将大事托付于朕,朕身为宗社之主,不得不预为之计。今朕特将此事亲写密封藏于匣内,置之乾清宫正中世祖皇帝御书正大光明匾额之后,以备不虞……”这就是历史上所称的“秘密建储”制度。该制度具体规定:由皇帝亲自密写储君谕旨一式两份,并密封收藏于特制的匣内。其一置之乾清宫中“正大光明”匾后;另一份则由皇帝自己随身密藏起来,以便他“归天”之后,该谕旨与“正大光明”匾后的谕旨相互对证,而后生效。

雍正之子弘历也就是后来的乾隆皇帝的皇储地位,是在雍正元年确定的,并首次使用了上述密书缄盒的办法。后来,乾隆皇帝也曾秘密立储,但他立了两次。第一次立于乾隆元年,不幸的是太子永琏只活了三岁就夭折;第二次是于乾隆六十年,将皇位传给了嘉庆帝。此后的嘉庆、道光、咸丰这几代皇帝,都是根据这种秘密立储的方法登上帝位的。咸丰帝以后,清朝统治走向了结束的边缘,另一方面也不知何故,以后的皇帝都少子甚而无子,咸丰帝则仅有一子,还没有来得及秘密立储,咸丰帝就过世了。而同治帝以后又均无嗣。因此,这种秘密立储制度,也就逐渐失去了它的历史意义而自行废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