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阳门门匾的“门”字为什么没有钩儿
在天安门广场的南边,北对着毛主席纪念堂,有一座宏伟壮丽、古色古香的城门,它就是正阳门。正阳门,也被称为前门、前门楼子,是老北京城最高的建筑,楼高33米,通高42米,比天安门还要高8.7米。明、清两朝,每逢皇帝去天坛祭天,去先农坛演耕,正阳门都会启开正门,龙车从此经过。
作为京城九门之首的正阳门,关于它的传说非常多,但其中最让人感兴趣的莫过于其门匾的“门”字没有钩儿这回事了。其它处城门门匾上的“门”字儿,最后一笔是一竖一钩儿,只有正阳门的“门”字儿不带钩儿,而是直直的一竖。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相传,这正阳门门匾上的“门”字之所以没有钩儿,与明朝弘治年间发生的一件大事有很大关系。
那是在明朝弘治六年(1493年)的夏季,当时旱灾蔓延,蝗虫成灾,折磨得老百姓苦不堪言。就连北京城的四周也都在闹蝗灾,闹得人心惶惶。孝宗皇帝看到这种情况,就想着出宫去查看一番。
不想孝宗皇帝一行人刚走出正阳门外,就看到前面飞来乌压压一大片蝗虫,大臣们赶紧护驾,连哄带劝地把孝宗皇帝往城门洞子里拉。就在拉拉扯扯中,孝宗皇帝被一群蝗虫“追”着,跑回了宫里。
别说体察民情的事儿了,就连皇宫的门都没有出去,孝宗感觉自己在大臣面前很没面子,心里非常不高兴。但他没把责任归于自己的胆怯,反而怪罪起城门来。他对大臣们说:“朕本来是一门心思要出城的,但就在要出城门时,突然觉得有东西钩住了朕的龙袍,使朕没有出得城去。”
大臣们听了,都没明白孝宗表达的是个什么意思,便都没敢搭腔。
孝宗皇帝接着说:“朕想了半天,才想出个道道来。就是因为城楼门匾上正阳门这三个字中的‘门’字有一钩,这一钩太不祥了。门嘛!就应该畅通无阻,怎么能有钩子搭衣绊脚呢?”
大臣们听了,这才明白了孝宗皇帝的意思,赶紧点头称是。
见大臣们理解了自己,孝宗皇帝便下道圣旨,命人重写正阳门的门匾,将门匾上的“门”字的钩抹掉。从此以后,正阳门门匾上的“门”字便没有钩了,并且一直流传至今。